知识贬值

知识贬值是指知识所带来的经济价值随时间而不断减低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早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但最先把这种现象作具体描述的,应该是日本经济企划厅厅长堺屋太一

知识的价值

根据堺屋太一的理论,随着第三波资讯社会来临,知识的价值会变得像农业社会的农产品、或工业社会的工业制品一样,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递减其价值。而这种现象,随着资讯社会的深化,贬值的速度会加快。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本来可以带来高度边际利润的知识产品,在往日要取得的价格太高。这个取得的价格,可能是入读大学的学费、又或是要加入一个特定的专题小组(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所需的会员费用。然而,由于互联网,会带来以下两个社会现象:

  • 分享文化的兴起,使知识的拥有者乐于在网上分享他所拥有的知识。而透过这种知识的分享,他会得到其他的人回应及反馈,使他从分享中得益;
  • 知识的建构,从过往的富有国家,转移到经济价值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透过发展中国家的低廉时薪及通讯费用极低的网上通讯来遥距管理这些员工。

后果

  • 读书进修不能成为收入增经的保证;相反,可能沦为了保有饭碗而必须的手段,例如在2000年代的香港,除了等退休的老师以外,几乎所有业界人士都有修读至少一个课程。牌照入职试成为了行业淘汰的基准。
  • 人才错配,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而去做一份与其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
  • 知识的高起始价值,促使了盗版抄袭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出现。

例证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透过大量翻译美国的科技出版内容,从而快速提升其自身国民知识水平。而制造业中心亦在1960年代从美国转换到日本。
  • 基于战略理由,美国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都默许台湾翻印当地的教科书,以保证台湾能够在科技方面比中国大陆领先。这亦造成了1980年代台湾透过其相对较低廉的劳动力令个人电脑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但自1990年代起,美国多次要求台湾政府取缔翻印教科书的行为。
  • 百科全书的销售在1980年代的欧美国家都很盛行,而且销售员都很吃香,家庭都以家里有一套百科全书而感到光荣。然而,在个人电脑的普及,使体积庞大的百科全书与光碟相比变得不方便。在1990年代,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Encarta的销量超过了《大英百科全书》。到了2000年代,网上百科全书,如《维基百科》的出现,亦对Microsoft Encarta的销量构成影响,导致该百科全书于2009年起停止销售。
  • Google、Amazon及多间大专院校透过与第三世界的大专院校合作,把学术界的钜著扫描成电脑格式,并让这些内容轻易变得容易搜寻。

参考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