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号交响曲 (莫扎特)

莫扎特的G小调第25号交响曲目录第183号,1773年10月5日于萨尔茨堡完成,只比他上一首交响曲迟2天完成。

背景

1773年是“莫扎特在交响曲风格上出现本质变化的一年”(引用H·C·罗宾斯·兰登之言),他在这年完成数首交响曲,第25号则最能展现出风格的蜕变和独特性。尤其是和第24号交响曲相比,不论其形式、表现内容,都有惊人的发展。[1]它和第40号交响曲一样,都是莫扎特现存的交响曲中极少数采用小调写成的(同时又是g小调)。学者拉尔森英语Jens Peter Larsen相信,这首交响曲是受海顿同调性的第39号交响曲所启发。[注 1][2]

出版

Günther u. Böhme,1798年

分析

配器

结构

本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1. 精神抖擞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2. 行板(Andante)
  3. 小步舞曲(Menuetto)
  4. 快板(Allegro)

其中第一乐章切分音引子后的第一主题,采用了曼海姆乐派所提倡的“曼海姆火箭”(Mannheim Rocket,或译作“曼海姆式上升”)技巧,即是利用分解和弦,以短时间由低音区上行到高音区,当时来说是非常前卫的写作手法。及后,“曼海姆火箭”技巧在他的第40号交响曲第四乐章,以及贝多芬的第1号钢琴奏鸣曲中,亦能找到。

评价

  • 阿伯特(H. Abert)指出,第25号交响曲“是《鲁乔·席拉英语Lucio Silla》以来,莫扎特最激烈表现的作品”。[3]
  • 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英语Alfred Einstein赞许此曲为“奇迹”,认为此曲选用小调固然代表受难意义,但内容“与橄榄山或十字架的虔诚信念无任何关联,而完全出自个人的苦恼体验”。他并认为此曲“全部乐章都明示出新的精神”。[4]
  • H·C·罗宾斯·兰登的研究主张,此曲“是莫扎特在音乐层面一种深度根源的力量表现,而不是其叛逆精神所引起”。[4]

大众文化

注释

  1. ^ 两曲之间包括调性、主题,以及配器(罕见使用四把法国号)都十分相似。
  2. ^ 旧版只演奏第二、第三乐章,新版则要求第一、第四乐章与大提琴齐奏。

参考资料

参照
  1. ^ Takano 2000,第43页
  2. ^ Landon, H.C.R. (1976). Haydn: Chronicle and Works, Vol. 2 (Haydn at Eszterhaza, 1766-1790).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3. ^ Takano 2000,第44页
  4. ^ 4.0 4.1 Takano 2000,第45页
文献
  • Takano, Noriko. 作曲家別 名曲解說珍藏版⑬. 由林胜仪翻译. 台北市: 美乐出版社. 2000. ISBN 957-8442-49-1.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