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乐美 (歌剧)

理查德·施特劳斯所作的单幕歌剧

莎乐美》(德语:Salome),作品54,是理查德·施特劳斯作曲并作词一套单幕德语歌剧。该剧脚本是基于奥斯卡·王尔德同名法语戏剧的赫德维希·拉赫曼英语Hedwig Lachmann德语译本改编而成的。1905年12月9日首演于德累斯顿的宫廷歌剧院。

莎乐美
理查德·施特劳斯歌剧
理查德·施特劳斯歌剧《莎乐美》的海报
(1910年)
原文名
Salome
形式一幕乐剧
Musikdrama in einem Aufzug
作品号Op. 54
乐派浪漫主义
创作时间1903-1905年
作词理查德·施特劳斯
语言德语
原著法语戏剧《莎乐美》
原著作者奥斯卡·王尔德
首演
日期1905年12月9日
地点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
指挥恩斯特·冯·舒赫英语Ernst von Schuch
团体德累斯顿萨克森国立乐团

该剧最为世人熟悉的段落,也是上演初年最为臭名昭著的,便是女主角莎乐美的“七层纱之舞”(Tanz der sieben Schleier)。而当今更著名便是惊人的最后一幕,莎乐美热情地亲吻起施洗者约翰断头上的嘴唇。这一段已成为戏剧女高音的常用曲目,而全剧也是各大歌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

创作历程

 
奥斯卡·王尔德

19世纪最后几年,凭借创作交响诗小有名气的理夏德·施特劳斯,开始投身歌剧创作市场。但最初两次尝试,既不能获得好评,作品更被指为“淫秽”。1902年,施特劳斯在柏林观看了王尔德《莎乐美》的戏剧版本的演出,次年便开始了该剧的创作。事后施特劳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柏林那场戏剧表演后,有朋友向他表示,莎乐美是他的下一部歌剧的好题材。施特劳斯回应到:“我正在为此作曲。”[1]1905年交由德累斯顿萨克森国立乐团和宫廷歌剧院首演。

争议不断

混杂《圣经》故事、近亲婚姻、色情和谋杀暴力等元素,再加上源自王尔德的剧作,该剧一上演便为观众带来极大震撼,导致争议不断。早期该剧的表演者往往极不愿意按剧本办事,如首演莎乐美的女主角玛莉·维蒂奇就曾说过:“我才不演呢。我是个受尊重的良家妇女。”[2]而在外国,这套歌剧更是四处碰壁,在伦敦一直被宫务大臣宫务大臣)禁演至1907年,而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总监古斯塔夫·马勒也无法取得审查当局的首演批文。1907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首演,更是只能上演一晚,便在赞助人的压力下取消余下的演出。[3]赞助人们更尝试游说造访纽约的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出面施压。埃尔加拒绝为他们站台,反赞施特劳斯是“当代最伟大的天才”。[4]

该剧虽然引起争议,但同时取得巨大的成功,理查德·施特劳斯也因此一鸣惊人。但施特劳斯对该剧的争议性,相当轻描淡写。在首次排练时,他说到:“这部歌剧就是一首带有毁灭性结局的诙谐曲!”[2]而在首演过后,德国皇帝在接见施特劳斯时对他说:创作这样的歌剧对他没有好处,施特劳斯回答道:至少他用创作这部歌剧的收入买了一栋乡间别墅。

角色和首演阵容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作品
 

贡特拉姆(1894)
火荒(1901)
莎乐美(1905)
厄勒克特拉(1909)
玫瑰骑士(1911)
阿里阿德涅在纳索斯岛(1912)
没有影子的女人(1918)
间奏曲(1923)
埃及的海伦(1927)
阿拉贝拉(1932)
沉默的女人(1934)
和平之日(1938)
达芙妮(1938)
达奈的爱情(1940)
随想曲(1942)

德累斯顿首演
1905年12月9日
希律王,由罗马帝国指派的犹地亚加利利及比利亚的分封王

Herodes, Tetrarch von Judäa

男高音 卡尔·布利安

Carl Burrian

希罗底,希律王的王后和第二任妻子(安提帕斯在未娶希罗底前,希罗底是他的嫂子,希罗底的前夫是安提帕斯的兄弟希律二世之妻。)

Herodias, Gemahlin des Tetrarchen

女中音 艾莲·冯·查凡妮

Irene von Chavanne

莎乐美,希罗底之亲生女、希律的继女(莎乐美为安提帕斯的兄弟希律二世的亲生女儿,但因安提帕斯弃了他的原配Phasaelis、娶了希律二世的妻子希罗底,莎乐美由侄女成为了他的继女。)

Salome, Tochter der Herodias

女高音 玛莉·维蒂奇

Marie Wittich

施洗者约翰,先知

Jochanaan, der Prophet

男中音 卡尔·佩隆

Karl Perron

纳拉博特,一名叙利亚青年,王宫侍卫长

Narraboth, der junge Syrer, Hauptmann der Wache

男高音
希罗底的传令侍从

Ein Page der Herodias

女低音
五名犹太人

Fünf Juden

4位男高音,1位男低音
两名拿撒勒人

Zwei Nazarener

男低音和男高音
两名士兵

Zwei Soldaten

男低音
一名卡帕多细亚人

Ein Kappadozier

男低音
一名奴隶

Ein Sklave

男高音/女高音
王家宾客(来自埃及罗马)、随从、士兵 无声角色
德累斯顿萨克森国立乐团
恩斯特·冯·舒赫(Ernst von Schuch)

剧情

 
莎乐美亲吻施洗约翰的断头的画作吕西安·莱维-杜尔默英语Lucien Lévy-Dhurmer绘于1896年)

时间:公元一世纪某个月夜

地点:加利利分封王希律·安提帕斯在犹大加利利海提比里亚宫殿内的一个露台

宫廷侍卫长纳拉博特自露台凝视着正在宴会中的美丽公主──莎乐美。被囚禁的先知,施洗者约翰的声音,自监牢中传出,希律王打心底里惧怕著先知。

疲倦于持续不断的宴会和应酬,莎乐美逃到露台。当她听到约翰在诅咒自己的母亲希罗底,好奇心大起。宫廷侍卫皆不敢把约翰带到公主的跟前,莎乐美于是通过揶揄纳拉博特,以达到目的。虽有希律王下达的禁令,在莎乐美会回报自己的承诺,纳拉博特将约翰带来。

一见到约翰,莎乐美脑海中顿时产生了势不可当的欲望,欲与约翰行肌肤之亲,但遭约翰拒绝。莎乐美转而只求一吻,纳拉博特无法忍受所见所闻,拔剑自刎。回到牢房,约翰继续自己的布道。

希律王进场,紧随其后是王后和侍从。希律王突然滑倒在纳拉博特的鲜血上,并产生听到翅膀拍动声音的幻觉。无视希罗底的反对,希律王欲火焚身地注视着拒绝自己的莎乐美。在牢房的约翰突然大声咒骂希罗底和希律王不道德的婚姻。希罗底要希律王命令约翰闭嘴,希律王拒绝,希罗底嘲笑丈夫的懦弱。五位犹太人就神的本质展开辩论,两名拿撒勒人则在讲述基督所施的奇迹;还说到基督能将死去的拿撒勒人复活。希律王听到不寒而栗。

希律王要求莎乐美和他同吃共喝,皆被冷淡地拒绝了,谓自己既不饿也不渴。希律王不顾妻子反对,转而求莎乐美为他跳一支舞:“Tanz für mich, Salome”,更承诺给予任何莎乐美想要的东西──就连半壁江山也在所不辞。

当莎乐美质疑他的承诺,希律王发誓确认,莎乐美便去准备她的“七层纱之舞”。这支舞蹈,在富有浓厚东方特色的配乐下,莎乐美缓缓地逐层逐层地脱去身上的七层纱布,最后全身赤裸地伏在希律王脚下。舞跳过后,莎乐美向(继)父王要求先知约翰的断头,盛在银碟上呈给她。希罗底咯咯发笑,希律王则极力劝阻,不断提出替代品:奇珠异鸟,甚至圣殿里的圣巾。但莎乐美立场坚定,要希律王一定履行承诺。一段间奏曲过后,先知约翰的断头自牢房呈上,如同莎乐美要求般,以银盘盛载。

莎乐美接下来便开始对着施洗者约翰被砍下来的头颅,谈情说爱,继而更热情如火地亲吻断头上的嘴唇。在旁窥看的希律王越看越看不下去,在满脑惶恐和疑惑中,下令自己的士兵杀死莎乐美。

莎乐美的选角

 
莉娜·卡瓦列里英语Lina Cavalieri饰演的莎乐美

施特劳斯为该剧女主角莎乐美安排的演唱难度,不亚于瓦格纳笔下的伊索尔德布仑希尔德普契尼笔下的图兰朵。一个理想的莎乐美需要一个充满音量、活力和力量的戏剧女高音。

上述四个角色的普遍难度是角色要求的往往是一位芳龄十几的少女,但往往声音达到要求的女高音早已超龄。除了声音上的要求,饰演莎乐美的女高音还需要是一个芭蕾舞者,亲身表演戏肉名段的“七层纱之舞”。寻找一位富有上述所有特质的女高音可谓是一不可能任务。

无论如何,近半个世纪有不少女高音曾尝试过这个角色,著名的如比尔吉特·尼尔森蒙特赛拉特·卡芭叶、格温妮斯·琼斯和只出演过电影版的特蕾萨·斯特拉塔斯等等。她们每一位都对这个角色有各自的诠释。

由于角色需求亦歌亦舞,有些女高音选择专司演唱,将舞蹈部分交由专业的芭蕾舞演员替身负责。另一派则亲身上阵表演“七层纱之舞”。往时“七层纱之舞”的舞者往往会穿着丝袜打底,但近年,部分亲自上阵的女高音如凯特琳·马尔妃塔诺(Catherine Malfitano英语Catherine Malfitano)、玛莉亚·依维英(Maria Ewing英语Maria Ewing)以及卡利塔·玛提拉(Karita Mattila英语Karita Mattila),就只穿戏服就上场。

但莎乐美一角的音乐要求也相当高难度:最高音虽是女高音甚至中音音域中的高音B,但低音却去到女低音音域的低音降G,低于对任何女中音的要求。单就音乐而言,卡门安奈瑞斯等角色是相类似的,即是女高音的音域上限不是重点。但事实上,莎乐美一角的音域上限才是关键。大部分音域偏低的女高音尝试莎乐美一角时,发觉自己很难保持自己的声音和声量,特别是在最关键的最后一幕,特别容易疲倦。这个角色可谓是一个展示应用音域和理论音域不同的典型案例。女中音固然可唱一两个高音,而且可以短时间维持在高音,但要长时间维持高音,特别是中央C上两个八度的音,就需要更好的技巧和呼吸控制,除非交由女高音演绎。而且低音降G在歌剧中出现两次,而且只是极弱音(pp),效果上需要低声哼唱多于歌唱。其他低音也不低于低音A,皆是弱音。

乐队配置

该剧所需的乐队规模非常大,甚至比瓦格纳的乐剧所需的还要大。不过施特劳斯十分明确每一部分需要多少乐器。弦乐部需要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各16把,10至12把中提琴,10把大提琴和8把低音大提琴。木管部则要3支长笛,1支短笛,2支双簧管,1支英国管,1支赫克管,5支单簧管(1支降E大调,A大调、降B大调各2支),3支巴松管和1支低音巴松管。铜管部则需要6把法国号,4把小号,4把长号和1把大号。打击乐部的要求更高,往往需要8至9名乐手操作,需要5个定音鼓(4大1小),1把三角铁,1对,1个小鼓,1副,1个低音鼓,1副铃鼓、1组木琴,1组响板和1组铜或铁片钟琴。另外乐团还需要2把竖琴,1部钢片琴,1把小风琴和1部管风琴

注释及参考资料来源

  1. ^ DG公司《莎乐美》DVD影碟 (1974年维也纳爱乐卡尔贝姆电影版)的解说小册子
  2. ^ 2.0 2.1 《人民音乐留声机》2006年6月号 第66页
  3. ^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相关介绍
  4. ^ 迪卡唱片公司 《莎乐美》CD唱片(1961年维也纳爱乐索尔蒂版)中的解说小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