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式坦克

五号坦克 豹式(德语: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所制造的中型坦克。制式编号为Sd.Kfz.171。其后,由于“五号坦克(V号坦克)”这个名称被废除,所以在后来以“豹式坦克Pz.Kpfw. Panther)”作为制式名称。

五号坦克 豹式
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
摄于1943年6月,隶属第51及52坦克营的豹式D型
摄于1943年6月,隶属第51及52坦克营的豹式D型
类型中型坦克
原产地 纳粹德国
服役期间1943年—1945年
使用方 纳粹德国
 匈牙利
 罗马尼亚 (战后)
 苏联(虏获使用) (T-V)
 法国(战后虏获使用)
生产历史
研发者猛狮
生产商猛狮
戴姆勒奔驰
下萨克森汉诺威
克虏伯[1]
单位成本117,100RM[2]
制造数量6,100辆[1]
基本规格
重量44.8吨(战斗重量)[3]
长度6.87米(车身)
8.66米(全长)[3]
宽度3.27米[3]
高度2.995米[3]
载员5人
车长、炮手、驾驶、通讯员、装填手[3]

装甲前方80毫米,倾斜装甲139.48毫米
侧面及后方40毫米[3]
主武器7.5厘米Kwk42L/70炮(炮弹79发后期81发)[3]
副武器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 ×2[3]
发动机梅巴赫230P30
水冷V型12汽缸汽油引擎[3]
700匹[3]
功率/重量15.625匹/吨
悬挂双扭力杆[3]
作战范围250公里(平地)、100公里(越野)[3]
速度55公里/小时(平地)[3]
30公里/小时(越野)[3]

开发

虽然豹式的编号(V号坦克)为在VI号坦克虎I)之前,但是在实际上其计划及设计均在虎I之后。在德苏战争开始及期间,由于受到德国坦克在(火炮穿甲力,装甲防护力与越野)性能上无法对抗T-34而引起的冲击[4],因此古德里安将军下令对T-34进行调查[4]。后来,派遣了一个名为“坦克委员会(Panzerkommission)”的调查团前往东部战线,并对T-34进行评估,而该委员会发现T-34有以下优点:

  1. 采用了斜面(Glacis plate)的概念并设有倾斜装甲[5]
  2. 使用较宽的履带(接地面积大),提高了在松软泥地上行驶时的机动性
  3. 装备了76.2毫米炮,与同世代的坦克(37~50毫米)比较下,其口径及威力均占优[5]

以上3个重要特征即为对T-34评估后作出的结论。因此豹式的出现,可说无疑是为了对抗T-34而制造。

于1941年11月末戴姆勒-奔驰猛狮接到了对30至35吨级新型中型坦克VK3002进行设计的订单,而设计限期则为1942年4月。

两间公司在1942年4月各自的提案中,戴姆勒-奔驰公司所设计的,几乎是T-34的摹仿品,戴姆勒-奔驰公司务求做到在车身炮塔柴油发动机驾驶系统悬吊系统履带等方面类似苏军T-34坦克的设计,从而获得了和T-34一样优异的可生产性。而MAN公司的设计则符合了德国传统的坦克设计思维:在大而宽的车身上安装一个坚固的炮塔、一个汽油发动机、采用扭力棒的悬吊系统,主动轮在前方,动力杆悬吊系统使得车身高大并赋予了典型德国坦克的大车内空间。尽管希特勒打算采用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设计,但最后却由MAN公司扭转局面,其设计更改后在1942年5月被希特勒批准;主要的原因是它能使用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现成炮塔[6],而戴姆勒-奔驰坦克的炮塔却需要重新设计生产。戴姆勒-奔驰设计被淘汰的另一个原因是战场识别问题(其外形轮廓与T-34非常神似,恐怕将导致误击)。戴姆勒-奔驰的豹式被淘汰的最终原因是因为它的可生产性太强以至于牺牲了性能优势,这种坦克适合于消耗战而不是德军当时进行的闪电战。因此由MAN公司提案设计的豹式坦克试作型在1942年9月出炉,经过测试后受到军方采用,戴姆勒-奔驰生产的两辆样车作为实验用途[7]。最终定案的坦克在同年12月才正式投产。德国对此坦克的需求量甚大,因此在1943年以后,豹式坦克的生产不再是MAN公司的专利,并开始由戴姆勒-奔驰公司、MNH公司、HS公司分担生产。根据JENTZ的书,一辆豹式生产的工时为两千小时。(不过这个数据不太可靠,比较接受的数据是20,000工时)

制造期间发现设计的许多问题,包括引擎马力无法负荷车身所增加的额外重量、冷却系统的设计不良导致引擎容易起火、路轮的外缘强度不足导致容易脱落等。MAN公司初期预计一个月能够生产250辆豹式坦克,但在1943年1月,它却把目标提高至生产600辆。然而即使它多么努力,由于盟军的轰炸(对迈巴赫发动机的生产影响特别大)、原材料来源有限及其他困难而使得MAN公司达不到这个期望。在1943年间,平均一个月只生产148辆豹式坦克,在1944年方达到月产315辆的产量,同年9月1日一线豹式的存量达到巅峰的2304辆,而当月却损失了692辆[8]。 直至战争完结,德国总共生产6,100辆以上豹式坦克。

设计特色

如果把额外安装的火炮和车身前方的倾斜装甲排除在外的话,豹式无疑是德国最常见的坦克设计。坦克的重量由预计的35吨增加至43吨,更被安装了一个可以提供700匹马力,以齿轮箱及掌控系统驱动的梅巴赫HL230P30 V-12汽油发动机,而这种发动机一般被认为只能承受连续行进700公里的负荷。为了把发动机战斗寿命提高和故障减到最少,开发人员在1943年后特意安装调速器以把发动机的转数下调至每分钟2500转,输出功率降低至600马力,战斗寿命据信提高至1000公里。此外,调速器的安装也使得豹式行进的速度由55公里/小时下降至46公里/小时。

豹式的承载系统采交错式路轮连接扭力杆的设计,可说是二战中德军坦克最好的设计,它也被法国人用在战后的AMX50重型坦克设计上。但这设计在苏联战场的冬天时,常发生路轮冻结而使坦克无法动弹的情况,且也须先把外侧的路轮移走才能维修在里面的路轮,增加了维修的不方便性。豹式的悬吊系统由前方的驱动扣链齿轮、后方的导轮和八个涂上橡胶的钢轮所组成,它更在每个摇臂中添上两支扭力棒作为其悬吊系统的另外部分。因此,豹式的造价十分昂贵且很费时,但这亦为它带来了当时无可取代的越野性能。而豹式的控制系统则以ZF公司设计的7档AK 7-200同步齿合齿轮箱及MAN出产,以控制杆驾驭的单轴条掌控系统组成。其掌控系统允许以一个固定的轴条来驱动每个齿轮箱。当齿轮愈大,转动的半径就会愈大。如果其半径比要求中大,那么掌舵用的刹车系统就可用来收紧齿轮的转动。由于液压碟煞系统和循环档系统的设计,使得豹式坦克能够让其中一边的履带依需求而单独停止,而不须停止全部的动力。也因此,豹式坦克的最大弱点就是其最后减速齿轮装置寿命只有很短的150公里。这是因为在战争期间,德国缺乏制造齿轮的机器(碰巧生产该部件的机器也缺乏必须的齿轮),也缺乏有色金属去加强减速器链接螺栓强度,同时发动机的转数过高恶化了该装置的强度消耗,才导致这个尴尬的局面。

这架坦克的乘员由五个人来担任:驾驶员通讯员炮手装填手车长。而其大型的斜甲则采用了均质钢板,经过焊接及锁扣后变得更为坚固。整个装甲只留有两个开孔,分别提供给给机枪手和驾驶使用。最初生产的豹式坦克车体正面只有一块60毫米的斜甲,但不久就加厚至80毫米,一些被缴获的豹式测试报告则表明有85毫米。炮塔也采用倾斜式装甲,占炮塔正面主要面积的炮盾则为120毫米厚。内部空间狭小,但为车长设计了一良好的顶塔,炮塔可以通过电动或手动装置旋转。电动转动炮塔一周所需时间由15秒至93秒不等,这是由发动机的转数决定的。手动旋转手柄有2个,分别在炮长位置和装填手位置,单个手柄旋转一周炮塔仅旋转0.366度,炮塔转动一周需旋转984周,2柄同旋需490周。而炮盾两个开口分别为机枪和炮手的瞄准器。而坦克两侧更加上了5毫米厚的裙边,以保护坦克不受敌人磁性地雷,以及苏军反坦克步枪的损害。

豹式坦克的主炮为莱茵金属生产,携带79发炮弹(G型为82发)的75毫米KwK42 L70火炮。这款主炮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弹药:APCBC-HE、HE和APCR三款。而75毫米火炮在此时并不算是大口径的火炮,但是豹式的主炮却是二次大战中最具威力的火炮之一。因其超长的炮管有了平直的弹道和高精确度,加上此火炮虽然穿透后效和榴弹威力上比88毫米KwK36 L56火炮要差一筹但是贯穿能力强,在1000米能贯穿140毫米厚的装甲,令豹式坦克成为了战场上的杀人机器[9],它实际能在正常交战距离穿透二战中参战的所有坦克前甲,包括IS-2[10]。而且,它也装上了两支MG34机枪,分别安装于炮塔上及车身斜面上,有助于扫除步兵及防空用途。在最初的D型和早期A型上没有车体机枪,乘员可以用冲锋枪从方形窗口里射击。在后期A型及所有G型上,车体机枪都安装在有K.Z.F.2型瞄具的圆枪座上。[11]

豹式的弧形炮盾加强了防护,但是其下半部有可能会形成窝弹区使得炮弹反射击穿驾驶舱顶[12],于是从44年起在G型上采用了新的加厚下部的“平下巴”炮盾设计,但是到停战为止仍有旧型炮塔的豹式生产。[13]

有两种豹式指挥型-Sd.Kfz.267和268投产,它们将炮弹减到64发,取消同轴机枪并将炮盾开口填死。267用的是FU 8和FU 5电台,在车体后部装有NR.1天线基座,上面有FU 8用的星形天线,FU 5用的棒状天线装在炮塔顶;268将FU 8换成了FU 7。[14]

 
采用下巴式炮盾的豹式G型

战场表现

 
被破坏的豹式坦克,1945年4月4日美国第82空降师的波格下士在德国科隆大教堂前正在看一个警告标语;海报上写道:“观看者,后退!过了海报以后,你会引发我们战斗人员的攻击;他能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拼老命,你可以吗?”;这辆豹式是美军为对抗德军坦克所开发的M26潘兴最著名的战果之一,留有不少相片与录像,由于剧烈烧毁的关系,该车所有的扭力棒均已失去效用。

豹式坦克首次参与的大规模战役就是1943年7月5日对苏联发动的库尔斯克会战(卫城作战)。在首度投入实战初期,豹式坦克乘员都被诸多机械问题所困扰:例如坦克的履带和悬吊系统时常受损;而引擎更往往因为过热而发生火灾。因此在战事初期,很多豹式坦克都因为这些缺陷而必须退出作战。举例说,在1943年7月10日德军第48装甲团的汇报中指出,在库尔斯克战役爆发后,该团投入的200辆坦克在四天内已有131辆处于待修,31辆完全损失;只有38辆能够参与作战[15]。而当时(由于前述技术问题而)反对希特勒过早投入豹式坦克作战的德军将领古德里安则指出,豹式坦克的火力及防御能力十分优良,固然很多豹式坦克因为其机械问题而受损,但它们却击毁了据称267辆的苏军坦克。[16] 7月20日的报告则表明有41辆完好,85辆待修,16辆要送回本土修理,56辆因敌军攻击烧毁和2辆自燃烧毁。 [17]

当德国军方在1944年3月23日为德军坦克和苏军的新式T-34/85IS-2坦克作出评估及比较后,指出豹式坦克前端装甲远比苏军T-34/85占优,而两者侧面及后方的防护力则基本相同;而其车身正面装甲亦优于IS-2,但两侧和后方的装甲却不敌(属于重型坦克级的)IS-2,苏方也曾作过相关测试,并声称122毫米穿甲弹能在700米击穿豹式首上[18],而德国人的报告说122毫米穿甲弹能在1500米击穿炮塔正面、500米击穿炮盾,但却不能击穿豹式车体首上装甲;而豹式的火炮能在800米击穿IS-2的炮塔正面、400米击穿120毫米炮盾,在一千米击穿首下。同时,豹式主炮的发射速度比IS-2快很多。[注 1][注 2][注 3]从1943年至1944年间,豹式坦克可以在2,000米的范围内轻易击穿几乎所有的盟军坦克。

美国第8集团军于1944年在Isigny进行了豹式的射击测试,发现17磅炮用的APDS钨芯脱壳穿甲弹在400码才能击穿首上,但是由于在Balleroy的测试中能在700码击穿,有观点认为这是这批炮弹的品质不良导致。[20]

经过库尔斯克一役后,德国军方便汲取了教训,改进了前述多项豹式坦克的机械问题,这使得豹式坦克成为一辆可怕的战争机器。但是其最易损坏的部分---传动球形承轴始终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寿命。直至战争完结,豹式坦克已经占到德军坦克的大多数。但是,德国军方在后来发现安装上Kwk 40 L/48火炮的四号坦克比豹式坦克更为符合经济效益和务实,因此德国军方便把两款坦克一起生产。不过,德国继续生产四号坦克的主因是因为德国兵工厂的重组,豹式坦克的供给量暂时不能满足开始转为劣势的德军,因此必须继续生产四号坦克以保持前线坦克不断档。据称这是由于古德里安上将的坚持。

在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后囤驻在法国的德军坦克几乎一半都是豹式坦克。

而到了突出部之役的期间,豹式坦克被装配成有如美军M10狼獾自行反坦克炮的样子。在一些大规模行动中,豹式坦克往往会联同伪装成美国兵的德军进行蒙混作战。44年12月15日有471辆配于西线,其中400辆参加了突出部之役。到1月15日各单位报告表明282辆仍在德军手中的豹式只有97辆能作战,198辆完全损失[21]而在整段时间中,亦有为数不少的豹式坦克被敌军捕获,并成为他们的装甲部队力量,苏军还专门给他们的豹式坦克手下发了俄文的手册。[22]一辆外号“布谷”的豹式被英军冷溪卫队在西线战斗中使用过。[23]

[19]

后续型号

豹II的开发

 
巴顿博物馆的豹II车体

豹II型坦克的首次设计工作始于1943年2月,甚至在豹式投入使用前开始了,当时还称为豹2,到了4月份更名为豹II。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它与最新式的虎II重型坦克作出更高的可替换性以缓和坦克生产的压力。两者更共用同一种车轮、履带、悬吊系统及刹车系统,豹II的车体前部、侧面和顶部装甲为100毫米、60毫米和30毫米。后来召开了进一步的会议讨论其他部件,比如88毫米 KwK 43 L/71主炮。[来源请求]3月MAN公司提出在8月完成一个样品,几种发动机被列入考虑,包括迈巴赫Maybach HL 234发动机,达到900马力。但到7月研究就中止了,这也许是因为豹II的发展本来就是元首的强行要求,而帝国军备生产部只关注如何扩大豹式的生产。

有一个豹II的底盘制造完成,现在在美国巴顿博物馆展出,该展品上放了个豹G的炮塔。[24]

豹F

 
豹F的模型

豹II无疾而终后,一个比较现实的方案,豹式坦克F型的开发开始启动,并预定在1945年4月投入生产,它们全都因战败而终结。一个是43年11月7日的计划,它有120毫米的炮塔前装甲和装在装甲后的炮盾,一个是莱茵金属提出的Turm-Panther (Schmale Blende)即小炮盾方案。[25]有几个狭型炮塔(Schmalturm)方案提出来,它们应当装备改进型的Kwk 44/1主炮。其中一个样品在波文顿装甲博物馆展出。细炮塔方案的正面厚度120毫米,侧顶装甲增到60和40毫米并有一个类似虎王的锤形炮盾。豹F除了装有细炮塔车体前甲也稍加厚一点,炮塔重量反比正常豹式下降,并装有测距仪。有几个车体在戴姆勒-奔驰和罗施泰尔-赫廷根公司(RH公司)工厂里制造出来,但没有一个完成使用。45年有人提出给狭型炮塔安装88MM Kwk 43主炮但是没有样品制造。[26]而豹式更有其他的变种,如猎豹式自行反坦克炮(其他型号请见下表)。

型号

型号 制造年份 简介 生产数目
豹式坦克最初型 1942年11月 试作型 2辆
豹式坦克D型 1943年1月-9月 842辆(编号210001~210254/211001~214000)
豹式坦克A型 1943年8月-1944年6月 有时称作豹式坦克A2型 2,192辆(151000~160000/210255~211000)
豹式坦克G型 1944年3月-1945年4月 2,953辆(120301~130000)
指挥车Befehlspanzer Panther
(Pz Bef Wg)
1943年5月-1945年2月 加装了额外的通讯器材 350辆
(D,A,G型分别是75,200,75此外有现地改装的)
观察车Beobachtungspanzer Panther
(Pz Beob Wg)
1944年-1945年 加装两支机枪,木制假主炮 41辆
救济车Bergepanther 1943年-1945年 无炮塔的装甲救济车 347辆
五号防空坦克Flakpanzer Coelian 1944年-1945年 试作型 1辆木制炮塔的原型车

火力点

1943年起豹式的炮塔用作了要塞上的火力点,少部分是正常的豹式炮塔,大部分是专门生产的加强顶甲的版本。它们分成Pantherturm III - Betonsockel —水泥底座版和Pantherturm I - Stahluntersatz钢铁底座版。182个安装在大西洋长城和西防线上,48个安在哥特线和希特勒线上,36个安在东部防线上,2个做试验用。到45年3月共完成268个。它们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27]使用火力点的反坦克王牌中有一位名为赫伯特-弗里斯,于1944年5月27日因为在意大利卡西诺山战役中击毁17辆坦克而受奖。

战后情况

1947年,部署在Mourmelon le Grand的法国第503战斗坦克团下辖装备了五十辆豹式坦克的装甲营,以及装备美制谢尔曼坦克的装甲营。法国第501装甲团也使用豹,一直用到1949年。法国国防部技术局坦克处的一份名为《豹,1947》的报告,[28]给出了法军对使用豹坦克的观察结论和建议:

  • 炮塔转动机构强度不足;当豹处于超过20°的斜坡时,即无法转动炮塔,也无法保持炮塔的固定。
  • 在越野时无法射击。
  • 二战时的战斗经验,谢尔曼坦克在面对豹时经常能够首先开火。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豹坦克炮塔服伺机构的限制。
  • 坦克炮升降比较简易;用于辅助操作重量巨大的坦克炮的压缩氮气伺服机构失去压力时,操作坦克炮就会非常困难。
  • 使用7具潜望镜的车长指挥塔,具有非常好的360°周视野。车长的炮队镜具有很大的放大倍数。
  • 炮长仅有一部能够清晰观察到3000米距离的炮瞄镜,没有大视野的观察潜望镜。这导致车长指示目标后,炮长需要大约20-40秒才能射击。
  • 使用PzGr 40钨芯次口径穿甲弹与PzGr 39全口径穿甲弹。以及高爆榴弹。没有装备空心装药破甲弹。
  • 悬挂机构稳定性好,可以安全地向侧面射击。
  • 履带和行走机构寿命达到2000-3000km。
  • 发动机平均寿命是1000km。
  • 主减速器平均寿命150km,是最薄弱的性能环节。
  • 能够原地转向
  • 油路容易泄露汽油,排气口与散热器容易失火。
  • 主炮精度高,射程远。

到1950年年底,悉数豹式坦克皆被法国自行研发的ARL 44重型坦克所取代。此外法国仿制豹式的火炮生产的75毫米炮被以色列装在谢尔曼上并沿用下去。1946年罗马尼亚接收了13辆豹式,命名为T-5坦克,它们在1948年五一节阅兵上出现并且到1950年都没有更重的坦克来代替。保加利亚接收了15辆,但基本都是埋在与土耳其接壤的边界当碉堡用。

性能资料

项目 说明 项目 说明
乘员 5人 发动机燃料消耗 每公里3.51升
车身重量 44.8公吨 发动机燃料容量 720升
车身长度 8.66米 变速器型号 ZF AK 7-200
车身阔度 3.42米 变速器种类 人手同步齿合
车身高度 2.99米 变速器齿轮 7/1
行进速度
(每分钟3000转)
55千米/小时 掌舵系统 MAN单轴条掌舵系统
行进速度
(每分钟2500转)
46千米/小时 离合器 萨斯LAG 3/70H
行进范围 200公里 掌舵比率 1:1.5
履带型号 Kgs 64/660/150 主炮型号 KwK 42
履带阔度 660毫米 主炮种类 坦克炮
履带长度 3.92米 主炮口径 7.5厘米
悬吊系统 双扭力棒
避震器 车身两边的第二或第七个震臂上 主炮炮管长度 70倍径
可通过垂直障碍 0.9米 主炮最大炮口初速 1120米/秒, 使用PzGr 40/42型穿甲弹
可通过堑壕 1.9米 主炮后膛 半自动
可通过水位 1.7米 主炮旋转角度 360°,每秒24°
发动机型号 梅巴赫HL230P30 主炮提升角度 +18/-8°
发动机种类 V12 4冲程 携带炮弹 79发,G型82发
发动机马力 700匹马力 瞄准器型号 Leitz TZF 12 (D型),TZF 12a (A及G型)
发动机排水量 29.095升 瞄准器放大倍数 2.5及5倍变焦
发动机压缩比率 6.8:1 瞄准器视野 28及14°
发动机燃料 汽油驱动 通讯设备 Fu 5 发报机及收报机,Fu2收报机

注脚

  1. ^ 由于德国人作的总结报告估计的是车体以30度角对敌时的击穿距离,因此首上的防护能力都大大加强,概括为豹对T-34-85,IS-2和M4A4的炮塔正面和首上击穿距离分别为:2000/300m,800/600m,2500/100m,而三者对豹的击穿距离为500/0m,1500/0m和700/0m。[19]
  2. ^ 豹式的炮盾没有覆盖住整个炮塔正面所以这里的炮塔正面是单独计算,但虎式和IS-2来说它们的炮盾就相当于整个炮塔正面。
  3. ^ 关于对豹式的穿透试验,尽管ZALOGA在New.Vanguard.007.-.IS-2.Heavy.Tank.1944-73中说D-25T能将豹式从头穿至尾,这很可能是翻译错误,因俄文书籍Экспринт -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й фонд - Тяжёлые танки ИС中记载,D-25T对四号才是从头至尾击穿,而且battlefield.ru提到了122炮测试时曾经对豹式炮塔侧面对穿a

参考资料

  1. ^ 1.0 1.1 Spielberger(1999年),第292页,パンター生产数
  2. ^ 存档副本. [2018-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5).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Spielberger(1999年),第282页,添付资料9、“技术データ”
  4. ^ 4.0 4.1 Spielberger(1999年),第6页
  5. ^ 5.0 5.1 Spielberger(1999年),第4页
  6. ^ Jentz(1995年),第16–18页
  7. ^ Doyle & Jentz(1997年),第4页
  8. ^ Jentz(1996年),第284页
  9. ^ Zaloga(2008年),第13页
  10. ^ 哈特(2009年),第41页
  11. ^ Zetterling(2000年),第61页
  12. ^ Doyle & Jentz(1997年),第9页
  13. ^ Jentz(1995年),第96页
  14. ^ Doyle & Jentz(1997年),第6页
  15. ^ Green(2012年)
  16. ^ Frieser, P. 159. Frieser转引Zetterling 2000
  17. ^ Jentz(1995年),第134页
  18. ^ 存档副本. [201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30). 
  19. ^ 19.0 19.1 《豹坦克:对战斗优势的追求Germany's Panther tank: the quest for supremacy》 Jentz 1995 p. 128. 
  20. ^ 存档副本. [2012-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1. ^ Jentz(1995年),第152–153页
  22. ^ 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 Sd. Kfz. 171. [2014-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2). 
  23. ^ Schers, T.J.M.; translated by Rob Plas. "Under new command, "Cuckoo", a Panther G in British service". twenot
  24. ^ Jentz(1995年),第50–55页
  25. ^ Jentz(1995年),第103–108页
  26. ^ Jentz(1995年),第103–115页
  27. ^ Doyle & Jentz(1997年),第20–22页
  28. ^ A FRENCH ASSESSMENT OF THE PANTHER TANK. [2014-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7).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