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业交流

跨业交流(日文称异业种交流)为个人或企业,在现行自己所处的产业与不同的产业间,磋商沟通与合作。

概要

跨业交流是不同产业的公司为了要在协调过程中产出结果而彼此交流,这也就是2000年代日本一般称呼的协同合作(collaboration)之意。用所谓的“产官学”(企业、政府等行政机关、大学等教育机关)的意涵来表示,也就是不限于单一企业间的交流活动。

日本的工商会议所、欧美的狮子会、扶轮社等组织,是提供业主、董监事、一般社员等在除了毕业学校的交友关系外,另外的个人人脉延长的方式。透过关系的延伸,可以发现这些活动提供各领域的技术、人才,或是提供企业存有的资源。

在这些活动之中,不只可以发现从新产品的开发、流通,以至利基市场的开拓、社会问题的对应,或是创造出新兴之市场,还可以促进交换企业、组织内的人才,并且更进一步累积各种不同水准、方向之经验。这种活动是近代持续进行的社会分工化后,反而让分工的产业体系僵硬无法变化,而产生出的一种对应策略。

实用性

可以从个人与企业的观点来了解跨业交流的实用性。

个人

由于平常不会接触到相异产业的人,跨业交流容易有价值创造或革新性的发想产生。工作上的障碍,莫不是在一组织内培养的观点,所理解形成的“固有思想”,一旦看到其他的观点会有“不值一提”的感觉。[1]

但是在实行跨业交流时,不只如名片交换会的这种寒暄形式,设定议题,并加上严肃正经的议题,会让价值观、思考方式都有着新的影响。[1]

多摩大学的研究所教授德冈晃一郎认为,“自由导向的社员制度”也是跨业交流的一种。[1]

自由导向的社员制度

这是1979年永谷园企业所施行的制度。当时的社长永谷嘉男赋予企划部人员特权,在“2年间产出新产品”的条件下,不用到公司上班,自由使用时间,无限制地使用经费。社员能登原隆史接受这个特别委命,饮尝美食遍及日本国内外,在委命期限的2年之后,于1981年顺利将新产品“麻婆春雨”推出,并且受到很大的回响。

之后,该制度的模仿导入到很多企业之中,永谷园自己本身已暂不施行此制度,虽在2001年复行,不过成果不佳,半年就放弃该措施。[1][2]

企业

随着经营革新的展开,为了要因应时代变化与企业活络化,跨业交流成为显学。不只是个别企业,企业、学校、政府组织共同发展的产官学合作即为一例。

在中小企业中,较多是以工商会议所、工会、商会为中心,在这之中彼此间的交流与情报交换为重点课题。要让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即为“活动目的的明确”、“有强力领导者的存在”等。[3]

企业与大学

在大学之中,有许许多多的研究或技术开发,但是这些制作产品却是与市场脱轨的。为了要利用可能的技术解决如环境的议题,要让产品化能实际运用到社会中,时程上的安排亦为重要。

虽然这也是从大学内创业的一种方式,但是,非企业家的研究人员所创设的公司往往规模很小,产品也常评价为无法期待可以在市场上广为流通。

在这个关键上,与有着生产能力与市场物流通路的既有业者合作,可以有效地早先将产品在市场上流通。这情形也就是运用企业出资的技术合作公司,所成立的新企业的状态。

企业与政府单位

所谓的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即为此典型。此方式即希望透过独立核算的公共事业,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从企业的观点来看,政府单位所持有的企业可能利用不同的管道之下,比如可以增强地域振兴在交通面的相关设施、联络道路的灵活沟通,或是经济特区(构造改革特别区域)的指定以往很难在现行法制上实现的情形,即可透过第三方中心来便捷其实行之可能。

台湾

台湾的异业种交流系参考日本之体系,称为“中小企业互助合作”。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自1994年辅导中小企业互助合作,成立969个交流会、93个实质合作辅导案(至2009年底)。由于经济环境的变迁,互助合作的性质已有大幅度改变,09年辅导案例已扩展至医疗照护与文创产业。[1]

附注

  1. ^ 1.0 1.1 1.2 1.3 ‘企业と人材’2007年6月20日号(产労総合研究所)
  2. ^ 2006年3月4日付“今どき“仕事人间””(产経新闻)
  3. ^ ‘异业种交流活动の课题と政策措置に関する调查研究’2004年(中小企业异业种交流财団)

参考文献

  • ^ 经济部中小企业处(2009),2009中小企业互助合作辅导成果专刊暨案例,台北:经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