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特·施韦泽医院

阿尔贝特·施韦泽医院(Hôpital Albert Schweitzer)是位于加蓬兰巴雷内的一间医院。由阿尔贝特·施韦泽海伦娜·布雷斯劳·施韦泽英语Helene Bresslau Schweitzer共同成立于1913年。

阿尔贝特·施韦泽医院
1913至1931年间的施韦泽医院
基本信息
地址加蓬兰巴雷内
坐标0°40′45″S 10°13′45″E / 0.6792986255475953°S 10.229117167525647°E / -0.6792986255475953; 10.229117167525647
组织结构
医院类型专科医院
医疗服务
床位数150
联系方式
网站www.schweitzerfellowship.org/features/lamb/hosp.aspx 编辑维基数据链接
地图
地图

历史

第一代医院

1912年,德国籍医师施韦泽在拿到医师执照后,与身为护理师的妻子海伦娜随巴黎福音派传教士协会法语Société des missions évangéliques de Paris前往法属赤道非洲(今属加蓬)行医[1]。由于深感当地医疗资源的不足,施韦泽萌生创设医院的想法[2][3]。1913年,施韦泽在兰巴雷内奥果韦河河畔创立了“兰巴雷内医院”,为全非洲第一间现代医院,也就是如今的施韦泽医院[1][4]。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身为德国人的施韦泽于1917年9月以敌国侨民的身份遭到法国拘留,医院营运遂陷入停摆[4][5][6]

第二代医院

1918年,施韦泽获法国当局释放,他回到阿尔萨斯,并在圣尼古拉教堂担任牧师,并进入斯特拉斯堡医院实习。在这段期间,施韦泽举办多场演讲、13场管风琴音乐会,以及写书进行募资,筹措之后再赴非洲所需要的资金,以及偿还之前对巴黎福音派传教士协会的债务[6]。1924年,施韦泽与一名阿尔萨斯裔的英国医学生诺耶·吉莱斯皮(Noël Gillespie)共同赴非洲[4][7]

当时竹制的第一代医院建筑已经倾圮殆尽,但旧医院的材料仍然保留完好,两人在找到医院旧址后便着手重建医院[4]。而在前一代医院协助他的当地助手约瑟夫(Joseph)听闻此事后也立即回到岗位[7]。在经过16个月的重建后,第二代医院落成,共计可收治150名病患[4]

后来,当时方才新婚的阿尔萨斯籍护士兼助产士玛蒂尔德·科特曼(Mathilde Kottmann)也加入了医疗阵容。吉莱斯皮在非洲服务6个月后回去欧洲,年轻医师维克多·内斯曼(Victor Nessmann)接替了他的职位,内斯曼与父母的通信成为研究施韦泽医院早期历史的重要材料[4][7]。然而,受限于地形的限制,医院的建地及规模面积受到限制,因此施韦泽决定另寻他地迁建医院[4]

第三代医院

施韦泽在原址上游百余米处开始兴建新院。1927年,第三代医院落成,也是施韦泽奉献余生的地方。该医院的规模较前两代医院完善许多,拥有药局、手术室、病房、产房,以及精神病房[4],此时施韦泽的医院已经占了全加蓬地区总床数的三分之一[8]。施韦泽获得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3],便于次年将奖金购买医院附近的土地,并在此地建置痳疯病疗养村,将其命名为“光明村”(Village Lumière)[4][9],并在此地奉献直到逝世[2]。施韦泽逝世后,医院委由“兰巴雷内施韦泽博士国际工作协会”(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oeuvre du docteur Albert Schweitzer de Lambaréné,AISL)接手经营[4]。1974年,AISL将施韦泽医院的营运拆分为另一独立基金会“国际兰巴雷内施韦泽博士基金会”( Fond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Hôpital du Dr. Albert Schweitzer à Lambaréné,FISL)来经营。

1976年,为适应当地需求,FISL决定在原址内陆新建医院,根据施韦泽本人的构想重新规划医院的设计。此次的迁建也反映了当地居民交通习惯的改变,早期居民主要透过河运到访医院,因此医院傍水而建。而到后来居民改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后,便迁往较为内陆的地方[4]。新的医院除了医学及牙科门诊之外,还拥有一般医学科、儿科、产科、两间开刀房,以及公共卫生部等部门,并将不同科别分设不同建筑,提升医疗服务的空间,以利照护者在患者住院期间提供照护服务[3]。1981年,现代化的医院完工,并在加蓬政府请求及国际扶轮的资助下,设立独栋的研究实验室,以利当地疾病的研究[3][10]。2011年,该实验室独立拆分为另一非营利组织“兰巴雷内医学研究中心”(Centre de Recherches Médicale de Lambaréné,CERMEL),但主要仍由FISL的理事会经营[10]

设施及现况

截至2017年,该医院共计有150床,一间急诊室、一间药局、一间实验室及一间X光照影室。员工约160名,2位外科医师及2位儿科医师,年门诊量约5万人[11]。该院旧址附近亦有施韦泽夫妇的墓园,目前该区域已被整理为博物馆,并列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候选名单之一[12]

该院设有CERMEL营运的“医学研究单位”( Medical Research Unit,MRU),专门研究热带传染疾病。该单位已经协助执行多次临床试验,为中非重要的医学研究机构,并也提供邻近国家学术及临床训练场域[13]

营运

该医院成立后,主要皆由欧洲人运营及资助,内部的职员也几乎为欧洲人[2][3]。施韦泽为了支撑医院在其身后的营运,于欧美成立许多奖助金计划,以吸引各国医疗人员前来支援,其中最有名的当属1940年成立的施韦泽奖助金英语Albert Schweitzer Fellowship[14]。后来在法国成立的“兰巴雷内施韦泽博士国际工作协会”(AISL),即是统筹这些奖助金以及施韦泽医院的营运。AISL也将施韦泽位于金斯巴克(Günsbach)的故居作为博物馆营运[15]。1974年,AISL将施韦泽医院的营运业务,独立设置新的基金会“国际兰巴雷内施韦泽博士基金会”(FISL)经营[16],而AISL则专门负责奖助金的营运,及管理施韦泽故居及其档案遗物[11][17]

自成立至今,医院的管理阶层皆为欧洲人。直到2011年才由第一位非洲籍院长安托万·恩齐恩吉(Antoine Nziengui)接掌院长一职[3]

参考文献

  1. ^ 1.0 1.1 陈岱岭. 加彭的史懷哲醫院:後偉人時代的永續難題. 转角国际. 联合新闻网. [2021-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Albert Schweitzer, 90, Dies at His Hospital. Reuters via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6, 1965 [202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3). 
  3. ^ 3.0 3.1 3.2 3.3 3.4 3.5 Baron, David. Historic Albert Schweitzer Hospital adapts to new Africa. 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 May 17, 2012 [202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Ramharter, Michael; Adegnika, Ayola A.; Agnandji, Selidji T.; Matsiegui, Pierre Blaise; Grobusch, Martin P.; Winkler, Stefan; Graninger, Wolfgang; Krishna, Sanjeev; Yazdanbakhsh, Mari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 of medical research at the Albert Schweitzer Hospital in Lambaréné, Gabon. Wie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 2007-11, 119 (S3): 8–12. ISSN 0043-5325. doi:10.1007/s00508-007-0857-5 (英语). 
  5. ^ 阿尔贝特‧施韦泽. 史懷哲自傳:我的生活與思想. 商周出版. 2021 [2021-07-20]. ISBN 9789864779789. OCLC 1249478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2). 
  6. ^ 6.0 6.1 The first Hospital (Andende 1913-1917). AISL. 2017-05-04 [2021-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2) (美国英语). 
  7. ^ 7.0 7.1 7.2 Spital (Andende 1924-1927). AISL. 2017-09-08 [2021-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德语). 
  8. ^ Zumthurm, Tizian. Introduction. Practicing Biomedicine at the Albert Schweitzer Hospital 1913-1965. Brill. 2020-07-29 [2021-07-20]. ISBN 978-90-04-4369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0). 
  9. ^ Albert Schweitzer’s Nobel Prize. History Today. [23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9). 
  10. ^ 10.0 10.1 History. Centre de Recherches Médicale de Lambaréné (CERMEL). [18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7). 
  11. ^ 11.0 11.1 Schweitzer's Hospital in Lambarene. Dr. Schweitzer's Hospital Fund (UK) -. [18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November 2016). 
  12. ^ Ancien Hôpital Albert Schweitzer de Lambaréné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Centre du patrimoine mondial. [18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30) (法语). 
  13. ^ Issifou, Saadou; Adegnika, Ayola A.; Lell, Bertrand. Medizinische Forschung am Albert Schweitzer Krankenhaus in Lambaréné, Gabun. Wie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 2010-03, 122 (S1): 11–12. ISSN 0043-5325. doi:10.1007/s00508-010-1327-z (德语). 
  14. ^ Schweitzer Fellowship. [2021-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2) (美国英语). 
  15. ^ What is the AISL ?. AISL. [2021-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美国英语). 
  16. ^ Fondation Internationale Hôpital Albert Schweitzer Lambaréné - La Fondation Internationale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1-01). 
  17. ^ Histoire de la Fondation. Fond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Hôpital du docteur Albert Schweizer à Lambaréné. [18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