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式单翼机
鸽式单翼机(英语:Etrich Taube),是奥地利奥匈帝国飞机工程师埃高·艾垂奇发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除了奥匈帝国,其同盟国盟友德意志帝国也大量采用作为侦察机、轰炸机和教练机等多种用途。
鸽式单翼机 | |
---|---|
类型 | 单翼多用途飞机 |
原产国 | 奥匈帝国 |
制造商 | 洛纳、兰普勒、信天翁、德意志飞机 |
设计者 | 埃高·艾垂奇 |
首飞 | 1910年4月6日 |
主要用户 | 德意志帝国空军 |
制造数量 | 500 |
基本资料
- 机长: 9.85米
- 翼展: 14.35米
- 机高: 3.15米
- 载重: 870公斤
- 翼面积: 38.84平方米
- 发动机: 1具麦西德D-1式四缸直立型水冷式发动机(马力=100匹)
- 最快时速: 100公里/小时
- 航程: 140公里
- 武装:1支由前座机员携带的7.92毫米口径步枪
- 乘员:1人至2人
发展简史和设计特点
乍眼看来鸽式单翼机的设计来自飞鸟,但设计者埃高.艾垂奇是从一种产自爪哇的攀缘植物翅葫芦的种子得到灵感,这种子成熟时会张开一对翼而平稳地飘落地面,埃高.艾垂奇为此专程走去德国汉堡请教一名叫阿哈尔伯恩的植物学家,拜这种翅葫芦种子形的机翼所赐,鸽式单翼机有着良好的飞行穏定性。
此机为一木制机架,外敷蒙布,纲管支柱,张线牵引,尤以其纲管衍架式机翼横梁,垂直贯穿机身曝露机外,与机身骨架连接其成一体之结构装置极为奇特,其牢固程度不亚于双翼。
鸽式单翼机有单座机型和双座机形,由于双座机用途较多故大多生产双座机型。
鸽式单翼机是依靠扭曲翼尖去转弯,由于机翼无副翼和方向舵细小,故转弯较为困难,这是它的缺点。
鸽式单翼机原本在奥地利的洛纳飞机公司生产并获得来自奥匈帝国军方的订单,埃高.艾垂奇想打入德国市场,为此他找来兰普勒飞机公司生产,但德国政府话埃高.艾垂奇的设计专利权无效,理由是和大果柏树种子相关的专利权早已给了阿哈尔伯恩这位植物学家,于是不论是哪一家德国飞机工厂都可以生产鸽式单翼机而无需受权书,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多达14家德国飞机工厂生产鸽式单翼机。
实战
鸽式单翼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被意大利和土耳其用于意土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皆大量使用鸽式单翼机首先用于对敌侦察和炮兵观测,例如在1914年8月20日,一架德军的鸽式单翼机在比利时奥斯坦德上空见到大批英军士兵,从而证实英国已经派兵到欧洲大陆参战。
同年由8月30日开始,一架鸽式单翼机带着几个小炸弹和一批传单空袭巴黎,传单写上:“德军已兵临巴黎城下,你们除了投降别无选择”,这样的空袭除了心理威吓外其实破坏力不大,由于此架鸽式单翼机每天都是在下午5时飞到巴黎,故它被称为“5时鸽子”,后来巴黎人还打赌它是否都会准时到达和在哪里投弹。
而在实战当中,在前方的机员也会举起步枪向敌机开火,这可说是最早的空战,但由于鸽式单翼机在1914年已算落伍,故在1915年在前线的鸽式单翼机已退居后方作为教练机使用。
鸽式单翼机在中国
1911年中国革命党人陈英士和厉汝燕购买了两架鸽式单翼机,此两机随同驻青岛德军订购的两架鸽式单翼机一起被运回中国,但在到达之前辛亥革命已成功推翻清朝,此两架鸽式单翼机在1912年1月15日在上海跑马厅上空举行飞行表演,之后此两机在袁世凯的命令下编入中国北洋政府治下的北京南苑机场并成立“南苑航空学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英国的煽动之下派兵攻打在中国青岛的德国驻军,驻青岛德军有6000人但只有一架鸽式单翼机可用(其余的一架已不能飞),与此相比,日军有五万大军并有大批飞机,德军飞行员甘特.普勒斯乔中尉驾驶此架鸽式单翼机迎战日军,除了侦察日军行动还曾尝试以小炸弹轰炸日舰但未成功,10月13日,日军派出3架战斗机想击落此架鸽式单翼机也同样不成功,而且有可能被普勒斯乔中尉用一支毛瑟C96手枪击落了一架。
11月7日,青岛被日军攻下前普勒斯乔中尉驾驶此架鸽式单翼并带着机密文件飞往上海,但在江苏省北部海州(今连云港)却因燃料不足而紧急降落,人机均遭当地驻军扣留,后经一美籍牧师营救才脱险,普勒斯乔中尉把把此机的发动机送给一名拯救他的中国人,然后把机身烧毁再逃往上海。
使用国家
参考书目
- 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机装备全史(1914-1916),陶力著,吉林文化出版社,ISBN 978-7-5472-29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