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 (顺天府通州)
39°54′33″N 116°39′45″E / 39.9090622°N 116.66247°E
鼓楼(又称钟鼓楼)是顺天府通州北大街南部,堂子胡同和教子胡同之间的位置,现已不存。鼓楼是城门洞式建筑,鼓楼南面写有“声闻九天”,1548年重建后变为“先声四达”,背面为“声灵赫濯”和“北平巨镇”[1]。这里曾是通州繁华的商业中心[2]。
历史
通州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邀委、通州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长张正推测,鼓楼可能实在元代齐政楼旧址上修建[3]。嘉靖十七年(1538年)通州发生大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鼓楼旧址重建[1]。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顺治四年(1647年)修缮。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地震,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建。雍正元年(1723年)、嘉庆、道光、同治年间重修[1]。
1900年8月12日,八国联军入侵通州城,在用花炮轰炸城内后,从鼓楼开始纵火,前后左右四条大街(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和南大街)都化为了灰烬[4]。1920年再次重修。南面的匾额覆盖为“新民堂”匾;北面悬挂“声灵赫濯”、“北平巨镇”匾;楼上内部悬挂了六块新匾,“安民以惠”、“保商卫民”、“助长灵长”、“德惠群黎”、“功昭守助”、“安民则惠”,摘掉了原来的“见义勇为”、“稳步天衢”、“除暴安良”、“在都锁钥”匾[1]。
新中国成立后,鼓楼办过有线广播、图书借阅、少年之家,还举办过政治展览。1968年冬天拆除[2],材料运往大厂县潮白河滩建设五七干校[1]。
功能
鼓楼的功能是报时、报警[1]。
报时
- 同治年间:暮鼓晨钟,不同时间敲击的频率不同[1]。
- 光绪年间:早、午、晚敲击:早午先慢击18响,之后稍快击18响,最后快击18响;晚上先击鼓,后撞钟[1]。
- 民国:早午:先慢后快各六响,每次两遍;晚上先敲鼓后撞钟,快慢各六次,每次敲击三遍[1]。
报警
一旦发生火灾,会根据方向进行敲击,指挥人们去救火[1]。
习俗
乾隆、嘉庆年间的正月十五,一直到1921年,围绕鼓楼刷挂彩灯供人观赏[1]。
文化
通州流传着“雷瘸子得道修仙”的神话传说:在鼓楼当差的雷瘸子为了让在窑厂做工的穷苦人少受苦,就早晨晚敲钟,晚上早击鼓。感动上天,雷瘸子就成仙了。临走时,在同一个时间分别向朋友们告别。多年后“鹤发童颜”回家探母[3]。
光绪《通州志》中的“城池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