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台湾教育专案/兴大数位台湾与文化/Draft:李欣伦

李欣伦
出生 (1978-09-21) 1978年9月21日46岁)
 中华民国桃园市中坜区
职业作家教师
国籍 中华民国
教育程度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体裁论述、散文
代表作《以我为器》
奖项联合报文学奖散文奖

时报文学奖

全国学生文学奖

李欣伦(1978年9月21日-)生于中坜台湾文学家,曾任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国立中央大学助理教授、中原大学助理教授。
《药罐子》作为中医师的女儿,从小与药材为伍,也培养了对汉药的兴趣,并透过药草与生活的连结,记录了童年的回忆。
《有病》因为失恋而到印度旅行以治愈心灵,借由剖析自我,道出了属于他的爱情观。
《此身》以“身体”为主题,并结合佛教的观点,展现了在过去十年吃素的体悟及对于生老病死的省思。
《以我为器》描写身为一位母亲,从出嫁、怀孕、生产到养育等所经历的酸甜苦辣

生平与经历

  •  公元1978年出生于桃园中坜,父亲是中医师
  •  因为父亲的关系,从小处在各种药材的环境,也产生对药材的兴趣,特别喜欢碰触草药的凹凸棱角,喜爱烤黄耆的味道[1]
  •  在小学的时候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影响,梦想以卖药草维生。[1]
  •  2002年秋天,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药罐子》,以中医师的女儿角度来看,写出许多对于生活的脉象的观察。
  •  2003年,完成了硕士的学业,也完成硕士论文《战后台湾疾病书写研究》,同时也结束了一段恋情,之后去印度旅行三个月,当一个不用思考太多的生物,进行一场简单的自助旅行,就像一个苦行的修道者,洗涤心灵,渗透爱情的道理。
  •  在一开始的印度旅行中,吃素将近十年,新作《此身》与身体经验结合,内容包括素食、跑步、骑单车与旅行,这些微小的动作造就了今日的模样,正如她所说:“身体不是我们看见的这么表面。文学领域的身体,最浅的是情欲或感官,再深的有宗教和哲学,我想了解有没有更深的可能性。”[2]
  •  2004年,思考一些与爱情、疾病以及身体有关的课题,并试着重新出发,接受身体与情感的再教育。

创作风格

  李欣伦从小就受到身为中医师的父亲影响,对于药草学极感兴趣并有深入研究,也因此在往后的作品中时常提到关于中医的知识与童年穿梭在药房的回忆。
  而作为治疗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内容大多与“身体”有关,他曾表示:“一开始是因为硕士论文研究台湾疾病书写,读许多身体论述的书,但近年对身体感受逐渐从纸上转向真实体验,也才开始意识这是一个丰富而吸引我继续讨论的主题。”[3]无论是自己、他人,甚至世界的身体,结合了佛教的苦痛观点,透过冥想与反思,李欣伦展现了对于生命与生死的体悟。
  在经历过怀孕与生产后,他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温柔,道出身为母亲所经历的疲惫及幸福,文字间充满了精致洁净之感,作家周芬伶曾评论:“她对身体的描写更文雅细致,‘雅洁’是文体的特点,文字不再精雕细琢,只有在重点处才放射文字的利芒。”[4]


作品

  • 《药罐子》联合文学出版社,台北市,2002年8月
  • 《有病》联合文学出版社,台北市,2004年4月
  • 《战后台湾疾病书写研究》,硕士论文,大安出版社,台北市,2004年11月
  • 《重来》联合文学出版社,台北市,2009年1月
  • 《此身》木马文化出版社,2014年1月
  • 《以我为器》木马文化出版社,2017年8月
  • 金瓶梅》之身体感知与性别辩证:一个汉字阅读观点的建构,学生书局出版社,2014年9月

奖项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