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厝 (高雄市)

三块厝台湾高雄市境内的一个传统地名,位于今日三民区西侧,是三民区以前的名字。现在用作三民区土地地段名。

三块厝
三块厝约等于三民区最西侧青色一带。
表记
汉字 三塊厝
白话字 Saⁿ-tè-chhù
台语罗马字Sann-tè-tshù
厦拉新文字 Sanhdecu
1904年台湾堡图中的“三块厝庄”
三块厝聚落的1940年代航照

地理位置

三块厝位在二号运河北岸,爱河的东南岸。四周与大港大港埔前金盐埕埔内惟凹子底等地相邻。

历史

 
李仙得 台湾与澎湖图(1870)之三块厝(Satecha)
 
清光绪四年(1878年)台湾前后山舆地图--凤山

“三块厝”地名源自明郑时期于此开垦的王、郑、蔡“三”个家族。早期聚落临靠三块厝溪(后来的“二号运河”)而发展形成[1]。三块厝溪早期曾有货运功能,而三块厝是当时船舶停靠处[2]清治时期大竹里所辖。在乾隆29年(1764年)王瑛曾编著的《重修凤山县志》[3]尚未有三块厝相关纪载,仅有三块厝溪上游邻庄𩻸港的记录(《乾隆台湾汛塘望寮图》亦有标注𩻸港)。同治12年(1873年)的一份《凤山县发给买卖大租契尾》[4]标明地点为凤山县三块厝街,显示三块厝聚落当时已形成商业街市。光绪20年(1894年)卢德嘉所编的《凤山县采访册》中,也有记载三块厝街[5]。早期凤山县发展缓慢。十九世纪中期美国人敲开打狗港大门(见高雄市历史),到天津条约打狗开港通商,打鼓港已是华洋杂处商贾云集,凤山县已经大量开垦[6]。公元1870年李仙得所绘制的《台湾与澎湖地图》中,已标有Satecha地名,位于左营旧城与苓雅寮的路上。清光绪四年(1878年)的《台湾前后山舆图》[7]也已有标明三块厝的位置(塩埕上方)。

台湾日治时期初期,地方政府组织更动频繁。最初三块厝庄依旧属于大竹里,其上前后为台南县,凤山县,台南县,凤山厅下属之支厅或办务署。明治42年(1909年),支厅下设区,三块厝庄属于台南听打狗支厅之苓雅寮区。大正9年(1920年),三块厝庄改隶于高雄州高雄郡高雄街。大正13年(1924年),废高雄郡高雄街,设高雄市,隶属于高雄州。而后三块厝庄改为三块厝大字,隶属于高雄州高雄市。昭和10年(1935年)设立高雄市三块厝区,管辖三块厝与大港[8]。国民政府初期沿用日治时代行政区三块厝区,随后与覆鼎金区合并组成三民区[8]

日人1899年开始筑凤山支线,此地在1908年设置了三块厝驿(三块厝车站)[9],之后成为交通要地,直至新的高雄驿(高雄车站)于1941年开设后才逐渐式微[10]。三块厝车站则在1986年废站[1]。2018年10月14号高雄铁路地下化完工后复设三块厝车站。车站等级为简易站。

三块厝的早期郊区(后称中都)不适合农耕,因而人烟较稀少[1]。至1899年鲛岛炼瓦工场设立于此后,才逐渐发展成工业地带。包括陈中和物产株式会社精米所台湾炼瓦株式会社台湾合同凤梨株式会社高雄酒精株式会社东洋制罐株式会社、大江组灰窑等皆曾在此设厂[11]。1922年(大正11年),高雄的第二火力发电厂设立于此,并在1933年再加设变电所[1]。1924年时,由于位在凤山的无线电送信所在受信等方面有所不便,日本海军在三块厝设置了受信所[12]。在1933年底的统计中,三块厝有大约3951的人口,包括411名日本人[13]

教育方面,在《凤山采访册》中记载三块厝设有社学三处[5]。日本领台初期即废除了清代公立的儒学书院等,只保留私塾型的书房以维持初等教育,并渐次加以管理限制,到大正11年(1922年)停办。为了让日本人子弟可以就近升学,于大正11年(1922年)4月在三块厝设立了高雄州立高雄中学校,即现在之市立高雄中学[14]。同年6月24日,第一公学校于三块厝三凤亭成立了三块厝分教场。大正13年(1924年),原来设在盐埕埔203番地的第三公学校(三公)迁至三块厝810番地 三民国小现址[15],三块厝分教场与第一公学校内惟分教场并入[16]。昭和11年(1936年)设高等科。昭和12年三公改名旭公学校。根据昭和13年(1938年)的调查,旭公学校有34个班2512人,规模居全市之冠。昭和14年(1939年)于旭公学校内设青年学校,招收高等科毕业生[14]。昭和16年(1941年)原位于鼓山的千岁公学校迁至河滨国小现址,更名为千岁国民学校。同年旭公学校也依法令更名为旭国民学校[14]

宗教方面,三凤亭位于三块厝港旁,于永历康熙年间分灵自龙水港化龙宫[17],主祀中坛元帅李哪吒,为三块厝早期信仰中心。同治九年曾重修。民国53年(1964年)因打通建国三路而迁至现址。民国60年(1971年)重建完毕后改名三凤宫[18]

民生方面,明治34年(1901年)设立了三块厝市场(三块厝806番地),1913年时有11家店。昭和5年(1930年)11月市场重建改为市直营,开幕时有19家店。然而,6个月后只剩10家。到昭和8年(1933年)时只剩5家店。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距住宅区远,又有行商阻扰[19][20][21]。因应屠宰法规,大正5年(1914年)打狗屠宰场牵至中学校附近较空旷无人的三块厝溪埔地(三块厝1084番地)[22]

空间与发展

王、郑、蔡三家族从不利耕种的龙水、螺仔底渡过宽广的硫磺水(爱河),南下到了淡水可供灌溉的三块厝溪畔落脚开垦。王家结庐于三块厝东段的桥头(自立路一带)在三块厝东北开垦,蔡姓占南段溪边的海墘在西北开垦,而郑氏一族则居西北段的后角(三民国小附近)。靠河的后角地质为黏土地,不利开垦,早期没有形成聚落[23][24]

由于三块厝溪的水利之便,唐山船舶可停在三块厝港(今三民国小前)。 三块厝港也有三块厝桥,又名凤仪桥[5],衔接旧城与能雅寮(苓雅寮),是为双城古道之南路,连接新旧凤山城。沿着三块厝溪的中街仔(今三凤中街)因而成为商业聚落。信仰中心三凤亭亦在三块厝港旁(今建国三路与中华路口)。而后三凤亭形成四个角头社区: 海墘后沟仔桥头北角。海墘为三块厝溪边,大厝坐落于此,后沟仔在三民国小附近,桥头为自立路,(旧)区公所附近,而北角则在北边。在清治末期,三块厝已经是凤山县新旧城外的一个商业中心[23][17]

日本领台后,开始推动使高雄成为一现代化城市。1900年台南至哨船头港滨的纵贯线通车。城市规划在打狗筑港,填海造陆规划新市区,以取代清代凤山新旧城的政治中心。公元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开始建筑打狗凤山铁路支线,三块厝南北被铁路隔开,盐埕到三块厝之间则有跨越高雄川的川田桥连接。1908年三块厝车站开始营运后,三块厝水陆运便捷,形成前中后街三条主要街道。中街仔(三凤中街)为商业街,后街仔(三德西街)为站前大街,有公车行驶,并有三轮车休息站。前街则是沿着三块厝溪的要道。铁路北边被规划为轻工业区,带动不利耕种的中都地区发展,后角的黏土成为制砖的原料。至今,三凤中街仍是高雄的南北货中心。填海造陆后的哨船头、哈玛星、盐埕新市区人口激增,1921年“大高雄市街扩张计划”又将高雄川的东岸包含三块厝纳入规划以应付需求[23][25][26]

三块厝的东侧溪埔地在1914年迎来了打狗屠宰场。后沟仔再往西过的廓尾仔埔(根据西尾安太郎之图[27])溪岸则是三块厝的(公有)墓地的所在。原来的打狗火葬场在旗后街。因为打狗都市改正计划,需要将火葬场迁离。1910年,弘仁社(台南的葬仪社)的西尾安太郎提出在三块厝1086番地的廓尾仔埔墓地设立火葬场,并且获准。但到了1920年以后都市改正计划扩张到三块厝,火葬场也就于1926年寿山北边的新火葬场落成后迁离了[27][28][29]

1941年大港的高雄新站开始营运后,邻近的三块厝车站渐渐失去重要性。1960-1962年三块厝溪截弯取直成为二号运河,河道缩小,不再有河运功能,溪边也释放出许多土地。前街(三民街)失去原来样貌,取而代之的是建国三路。三凤亭因建国三路的建设而迁至二号运河北岸。中华路地下道在1971年完工通车[30]自立陆桥1977年建造[31]。这两个连结因纵贯铁路分隔南北的高雄市的管道完工后使得三块厝的后街两端封闭。中街与后街的西端被中华地下道切开。

纵贯线铁路地下化后,2019年自立陆桥拆除[32],2020年中华地下道填平开通[33]后三德西街的空间才又与外界有了连结,三凤中街的西侧也重新开启。

设施

庙宇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磚仔窯的故事.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03. ISBN 9570165197. 
  2. ^ 三鳳中街. 高雄市特色商店街主题网站. [2011-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2). 
  3. ^ 王瑛曾. 重修鳳山縣志. 1764 [2024-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4. ^ 鳳山縣發給買賣大租契尾. 凤山县: 布政使司. 1873 [2024-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9). 
  5. ^ 5.0 5.1 5.2 卢德嘉. 鳳山縣采訪冊. 1894. 
  6. ^ 夏献纶. 余宠 , 编. 臺灣輿圖並說. 台湾府. 1878 [2024-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9). 
  7. ^ 夏献纶. 余宠 , 编. 臺灣前後山輿圖. 粤东省: 富文斋. 1878 [2024-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1). 
  8. ^ 8.0 8.1 重修高雄市志 卷二:民政志(上). 高雄市: 高雄市文献委员会. 1990. 
  9. ^ 李文环; 王远谋. 回首鐵支路:大高雄鐵道百年的故事. 高雄文献. 2011/06, 1 (1): 158–166. 
  10. ^ 愛河支流的歷史聚落-三塊厝.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1-01-07]. [永久失效链接]
  11. ^ 高雄州案内. 高雄州商工奨励馆. 1938 [2013-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2. ^ 高雄州地誌. 高雄州教育会. 1930-08-20. 
  13. ^ 昭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台湾总督官房调查课. 1934. 
  14. ^ 14.0 14.1 14.2 许桂霖 (资料来源: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https://tm.ncl.edu.tw/). 重修高雄市志 卷三:教育志(上). 高雄市: 高雄市文献委员会. 1985 [2024-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15. ^ 谢惠民. 三民國校科學館落成,陳啟川剪綵. 国家文化数据库. 文化部. [202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1). 
  16. ^ 三民大事記. 三民国小百年校庆. 高雄市立三民区三民国民小学. [202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1). 
  17. ^ 17.0 17.1 许玲龄; 高雄市文化爱河协会. 太子爺興外境:神威遠播三鳳宮. 台湾: 晨星. 2016-12-30. ISBN 9789860510959. 
  18. ^ 三鳳宮起源. 历史沿革. 高雄三凤宫. [202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19. ^ 三塊厝市場陷經營難. 台湾日日新报. 1933-2-4 [2024-01-09]. 
  20. ^ 林金枝. 高雄市發展史. 高雄市: 高雄市文献委员会. 1988: 599. 
  21. ^ 郑景仁. 高雄市三塊厝地區空間變遷之研究. 高雄市: 树德科技大学. 2008: 89. 
  22. ^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计划团队. 打狗市場屠畜場. 国家文化记忆收存系统. 文化部. [202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1). 
  23. ^ 23.0 23.1 23.2 變更高雄市原都市計畫區(三民區部 分)細部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 (第一階段)案 計畫書. 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 2015-12 [2024-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2). 
  24. ^ 施添福, 林圣钦, 许淑娟 (编). 臺灣地名詞書 卷二十三 高雄篇.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22/9. ISBN 9786267119594. 
  25. ^ 吴文彦.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 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高雄文献. 2018-11, 8 (3): 33–73. 
  26. ^ 郑景仁. 高雄市三塊厝地區空間變遷之研究. 高雄市: 树德科技大学. 2008. 
  27. ^ 27.0 27.1 官有地使用許可 ノ件(西尾安太郎). 台湾总督府档案. 1911-11-1 [2024-01-09]. 
  28. ^ 陈坤毅. 高雄小故事-記錄覆鼎金 (PDF). 高雄市: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2018-12 [2024-0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02). 
  29. ^ 王御风等. 覆鼎金物語-高雄墓葬史初探 (PDF). 高雄市: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2018-11 [2024-0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09). 
  30. ^ 程启峰. 中華地下道功成身退 韓國瑜見證歷史. 中央社. 中央通讯社. 2020/2/1 [202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1). 
  31. ^ 王淑芬. 高雄鐵路地下化 自立陸橋將功成身退. 中央社. 中. 2019/2/26 [202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1). 
  32. ^ 王荣祥. 高市自立陸橋拆除順利 提前至14:00通車. 自由时报. 2020/2/1 [202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5). 
  33. ^ 袁庭尧. 告別48年不便 高雄中華地下道填平提前開通. 中国时报. 2020/03/06 [202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1). 
  34. ^ ETtoday新闻云. 現代民宅內藏125年門樓古蹟 在地世族曝光!鄰居曝「他們不愁生活費」 | ETtoday房產雲 | ETtoday新聞雲. house.ettoday.net. [202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中文(繁体)).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