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他们由于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于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因此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三曹”,又有与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合称“建安三曹”或“三曹七子”。

曹操
清代《三国演义》绣像(右同)

曹氏父子的作品,明朝张溥辑录有《三曹集》。

评价

南北朝锺嵘的《诗品》曾评论此三人的水准,并将曹植列为“上品”,极尽誉美之辞,曹丕为中品,曹操则为下品:

  • 曹植为上品:“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 曹丕为中品:“魏文帝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邪?”
  • 曹操为下品:“魏武帝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刘勰《文心雕龙》主张曹丕胜于曹植。“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以文论这方面,曹丕自然未必逊于曹植。

不过到了唐宋以后,对于曹操作品评价普遍提高,认为其诗歌的意境、胸襟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因此非议不少、品次排法争议颇多,认为曹操、曹丕亦该位列上品者亦不乏其人(如王世贞王夫之)。王世贞《艺苑卮言》:“曹公莽莽,古直悲凉。子桓小藻,自是乐府本色。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王世贞认为曹植名气虽然大,但就是因为辞藻华丽的缘故,实际上不如曹丕和曹操;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王夫之觉得这两兄弟相比,曹植是凡人,而曹丕就是神仙,人们就是因为太庸俗,所以只看得懂曹植的诗,却不能理解曹丕。对曹植的诗批评爱用对偶排比,辞藻华丽,确实引人入胜。就像上台阶一样,然而千篇一律,没有多少内涵。曹丕的诗在文字上并没有太多雕琢,却适合细细品味、有深度、意味、内涵深刻,感情是深藏的,越品越有味道。很少有人能达到曹丕这种高度,如果细细揣摩,就会发现,曹丕的诗中隐藏着很深刻的道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进去的。王世贞、王夫之两人皆认为曹丕甚至曹操较曹植为强,足见此亦非一家之言。叶嘉莹说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他只是极擅藏拙,不像其他兄弟曹冲、曹植那般锋芒毕露,这种沉稳的性格,有节制有反省,在他的诗作中也有体现“以感与韵胜”。论文采风流、文章锦绣,曹丕丝毫不逊色曹植,如果从文学成就、贡献,擅长的文体整体评价,曹丕则略胜之。

近现代著名史学家黎东方在评论三国时代文学成就时,只提了曹操、曹植与建安七子,而略过了曹丕。[1]

当代学者余秋雨认为虽然多数文史学家会把曹植排第一,他却认为应该是曹操第一、曹植第二、曹丕第三。“曹植固然构筑了一个美艳的精神别苑,而曹操的诗,则是礁石上的铜铸铁浇。”[2]

参考

  1. ^ 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ISBN 7-208-03442-7),408页:“论文学,我们只须再提一下曹操的‘对酒当歌’与曹植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不就够了吗?再说,建安七子怎么样?东汉有没有?”
  2. ^ 余秋雨. 丛林边的那一家. 秋雨在线. [2007年11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