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夜县,中国汉代县名。西汉置,属东莱郡。其地在今山东省威海市东部一带。不夜县治所不夜城,遗址位于今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南,东距成山头约30公里,是当时山东半岛最东端的一县。王莽时改不夜为夙夜,可能曾分不夜县等地置夙夜郡[1]东汉初年,不夜县并入同郡的昌阳县,此后不见于史。

县名起源

有日夜出说

古代地方志认为不夜县因太阳于夜间出现而得名。此说最早见于《齐地记》[2]:“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3]。此说经唐代学者颜师古引用,流传最广。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清代编纂的雍正《文登县志》、道光《荣成县志》皆因袭此说。

近日说

清人张嵩著有《不夜城考》,认为此地近于日出之处,最先看到太阳,因此直接以“不夜”为名。而太阳见于夜间之说,则近于无稽之谈。

东夷语言说

今人谭其骧较早注意到汉语地名中的“不”字可能来自古代中国东部滨海民族的语言。周振鹤、游汝杰也认为,不夜之“不”字,并非作否定意解。“不”字可能来源于黄海沿岸的古代民族语言[4]。周振鹤还提出,《山海经》中有不周山、不旬山、不咸山、不庭山等,除不周山在《西山经》外,其余都在边远的大荒之中。汉代的关东地名冠以“不”字者,除不夜县外,还有不其县(属琅邪郡,在今青岛)、不而县(属临屯郡,在今朝鲜)、不咸山(今长白山),都在山东与朝鲜沿海地区附近。不而县得名于古代部落不耐濊,不夜、不其也可能得名于黄、渤海一带的东夷部族。[5]

古名夜昜说

道光《荣成县志》记载,不夜城附近常有古代刀币出土,其文曰“夜昜止保货”,则不夜又名为夜昜。有当代研究者据此认为,“夜”是古时胶东一带的常见地名,如掖县古名“夜邑”。“不夜”一名不见于先秦文献,而“夜昜”正是不夜在汉代以前的名称。同时,昜字为“阳”的本字,夜昜一词明显包含“有日夜出”之意[6]。夜晚有太阳出现,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光折射现象。清代文登人林培玠就曾在《废铎呓》中记录了道光年间荣成石岛一带发生的“夜日”现象。1932年9月24日,苏联列宁格勒也曾发生太阳落山后又重新出现的奇景。[7]因此《齐地记》中关于不夜县得名于“有日夜出”的记载可能是正确的[6]

不夜城遗址

不夜村原位于不夜城遗址的北方,故村民称遗址为“南城”。明万历中曾修葺为石城。清道光年间,遗址尚可辨识。1970年代以后,不夜村向南扩展,遗址已被新建建筑所覆盖。1980年代以来,遗址附近曾出土青铜、壶、兵器、半两钱等。

咏不夜城诗文

唐代独孤及《少府崟》诗云:“凉风台上三峰月,不夜城边万里沙。离别莫言关塞远,梦魂长在子真家。”[8]

清代登莱青道沈廷芳《登成山》诗:“振衣凌绝顶,高瞰八荒周。水共天无际,山当地尽头。孤城邻不夜,残碣没千秋。望海台空在,长生览古愁。”姜忠逵《文石滩》:“不夜城中沙为峦,迤逦到海黄云漫。风沙海浪频吞吐,濡磨碎石胪满滩。滩前直对鸡鸣岛,鸡声一唱日东杲。”[9]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 《汉书》王先谦注引吴卓信云:“《王莽传》有夙夜连率韩博,则尝分东莱之不夜为郡矣。”连率太守。但也可能是王莽将整个东莱郡改名为夙夜郡,而汉书失注。
  2. ^ 名为齐地记的古书至少有三种,作者分别为伏琛()、晏谟(十六国南燕)、解道康(又作解道虔,时代无考),参见齐郡。此处不知为何种齐地记。
  3. ^ 汉书》地理志东莱郡下注引
  4. ^ 周振鹤游汝杰,2006,《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 ^ 汉书地理志汇释》,236页
  6. ^ 6.0 6.1 《关于不夜名称由来及含义的探讨》
  7. ^ 《不夜村:沧桑古城 “有日夜出”》
  8. ^ 全唐诗第四函第七册
  9. ^ 道光《荣成县志》

参考资料

  1.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2. 唐敏、尹敬梅等,1993,《山东省古地名词典》,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3.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 周振鹤,2006,《汉书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5. 李仁海,《关于不夜名称由来及含义的探讨》,《地名知识》1991年第五期
  6. 蔡克明,《不夜村:沧桑古城 “有日夜出”》,《威海晚报》2008年12月14日
  7. 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扬州诗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