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资讯来源

假资讯来源(false attribution),是一种非形式谬误,使用不相干、不良、不明、有偏误或伪造的资讯来源支持论点[1];而在引用文章时,若未指出其确切的研究名称、论文、或作者,则属不明的资讯来源,是难以查证的,也是可疑的。一些欺骗性的辩护者可能会蓄意伪造资讯来源,以为自己的断言做辩护,像例如在2009年时,有人创造了“Levitt中心”(Levitt Institute)这个假的机构,其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愚弄澳洲媒体,让他们报导说雪梨是澳洲最天真的城市[2]

另外在英语中,“False attribution”也可以指错误地说明资讯来源的状况,不论有意无意皆然。

语境去除是假资讯来源的一种[3]。另外,假资讯来源经常使用营造出的权威作为论证基础,若是如此,也犯下了诉诸权威谬误。

错误标示资讯来源

一个常见的被错误标示资讯来源的例子是马太效应。一些人可能会将引文的来源给归结于比真正的提出者还知名的人,而有时真正的提出者可能会因此被遗忘[4]

如果论述者的目的是要说服他人,而将某段话给归结于知名人士会让这话看起来更有说服力的话,那论述者可能就会犯下此种谬误。像例如声称“爱因斯坦说过:‘是宇宙最伟大的力量’,可见我们都应该学习怎么爱人”或“英国研究发现xxx”的说法,就有可能犯下这类的谬误。

在犹太圣经研究中,一类被错误标示资讯来源的著作,又被称为伪典;中国古代的很多著作也有托名而作的状况[5],像例如一些人认为,北宋时期被认为是苏洵写的《辨奸论》一文,可能是邵伯温伪托苏洵之名而写的[6],像清朝李绂《书辨奸论后》一文就持伪托之说。

另外在日本动漫中,一个被称为民明书房的虚构出版社,常成为恶搞或搞笑的时候刻意使用的假资讯来源,而民明书房最早见于日本漫画家宫下亚喜罗创作的搞笑漫画《魁!!男塾》当中。

示例

例1

我看过一篇研究论文,证明雪人存在,但是我忘了名字和作者。

没有指出是哪篇论文,就是犯了假资讯来源的谬误。

例2

有科学研究发现,人天生大胆。

没有指出是哪个科学研究的结果,就是犯了假资讯来源的谬误。

例3

爱因斯坦说过:“是宇宙最伟大的力量”,可见我们都应该学习怎么爱人。

爱因斯坦没讲过这句话,这是犯了假资讯来源的谬误。

例4

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的主食为鱼类,缺血性心脏病比例较低,因纽特人的遗传结构被解释为心血管疾病盛行率下降的原因,该事实被视作“纯素食有益健康”的佐证。

研究指出因纽特人的心血管疾病比例至少跟阿拉斯加其他族群的人一样高,而较早期因纽特人心血管疾病比例低的结论,来自因纽特人IHD 死亡率较低,因纽特人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合计并不低于白人。这表明有必要重新思考因纽特人的心血管流行病学以及海洋饮食在该人群中的作用。[7][8][9]。因此继续使用“因纽特人的遗传结构可能使得心血管疾病比例较低”的说法,并借此支持“纯素食有益健康”的说法,由于饮食型态与健康关联的复杂性,可能会犯下假资讯来源的谬误。

参考文献

  1. ^ Humbug! The skeptic’s field guide to spotting fallacies in think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textbook on fallacies. "False Attribution": p. 56.
  2. ^ Deception Detection Deficienc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edia Watch.
  3. ^ McGlone, Matthew S. Quoted Out of Context: Contextomy and Its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5, 55 (2): 330–346. doi:10.1111/j.1460-2466.2005.tb02675.x. 
  4. ^ Mermin, N. David. Could Feynman Have Said This?. Physics Today. 2004, 57 (5): 10–11. Bibcode:2004PhT....57e..10M. doi:10.1063/1.1768652 . 
  5. ^ 张兴. 浅论中国古代图书的“托名”现象及其原因. 剑南文学(下半月). 2013年, (第03期). 
  6. ^ <辨奸论>赏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Peter Bjerregaard; T Kue Young, Robert A Hegele. Low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the Inuit--what is the evidence?. Atherosclerosis. 2003 Feb, 166 (2): 351–7 [2022-04-05]. PMID 12535749. doi:10.1016/s0021-9150(02)0036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8. ^ Barbara V. Howard; Anthony Comuzzie Richard B. Devereux Sven O.E. Ebbesson Richard R. Fabsitz Wm. James Howard Sandra Laston Jean W. MacCluer Angela Silverman Jason G. Umans Hong Wang Neil J. Weissman Charlotte R. Weng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alence and its Relation to Risk Factors in Alaska Eskimos.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10 Jun, 20 (5): 350–358 [2022-04-05]. PMID 19800772. doi:10.1016/j.numecd.2009.04.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6). 
  9. ^ Marie-Ludivine Chateau-Degat, PhD; Éric Dewailly, MD PhDRabia Louchini, MScÉmilie Counil, PhDMartin Noël, PhDAnnie Ferland, DR PhDMichel Lucas, MPH PhDBéatriz Valera BPharm, MScJean-Marie Ékoé, MD CSPQRobert LadouceurS. Déry, MDGrace M. Egeland, PhD. Cardiovascular burden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among Nunavik (Quebec) Inuit: Insights from baseline findings in the circumpolar Inuit Health in Transition cohort study.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0 Jun-Jul, 26 (6): e190–e196 [2022-04-05]. PMID 20548980. doi:10.1016/s0828-282x(10)7039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6).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