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乐
农
农乐 | |
朝鲜语名称 | |
---|---|
谚文 | 풍물 |
汉字 | 風物 |
文观部式 | Pungmul |
马-赖式 | P'ungmul |
朝鲜族农乐舞 * | |
---|---|
国家 | 中国 |
参考自 | 213 |
地区 ** | 亚太地区 |
入册历史 | |
入册历史 | 2009年 |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命名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地区 |
韩国农乐 * | |
---|---|
国家 | 韩国 |
参考自 | 717 |
地区 ** | 亚太地区 |
入册历史 | |
入册历史 | 2014年 |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命名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地区 |
Nongak | |
谚文 | 농악 |
---|---|
汉字 | 農樂 |
文观部式 | Nong(-)ak |
马-赖式 | Nongak |
农乐最初源于集体农作文化,在农民作农活,乡村聚会(婚礼)和朝鲜巫教的仪式中表演。现代的农乐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吉林省的朝鲜族农乐舞、韩国的韩国农乐分别于2009年、2014年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中国境内的农乐舞多为近代传入,包含满洲国时期经由满拓会社朝鲜族开拓团传入的,如1927年从江原道移民至汪清县大兴沟镇影壁砬子(今该村已改隶鸡冠乡)、1938年从庆尚南道移民至安图县长兴乡的。二战后,部分朝鲜族在中共的带领下归化中国国籍并获得中华民族身份,[1]:726,其农乐艺术随即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祭祀有关的仪式部分被认定为“封建的”、“迷信的”东西遭取缔,舞蹈部分则被强化朝鲜族民族性,其中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的朝鲜族农乐舞有汪清县象帽舞、桓仁县乞粒舞和铁岭市假面舞,还有若干入选省级名录的艺术形式,最终“农
参考
- ^ 孙春日.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年9月. ISBN 978-7-101-06535-0.
- ^ 朴永光《论“场景”中的朝鲜族农乐舞》.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