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道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
匝道,又称引道、引路、支路,是工程学上的术语,通常是指一小段提供车辆进出主干线(高速公路、行车天桥、桥梁及行车隧道等)的辅助车道[1],或其他主干线的陆桥、斜道、引线连接道,以及辅路等之附属接驳路段。不同组合的上下匝道是构成道路交流道的主要交通建设。
匝字有环绕之意,Ramp指的是斜坡,早期台湾国道采土堤建筑,考量当时汽车性能与道路斜率,交流道多半采用回转半径大的环道进出高速公路,故称为匝道。
简介
匝道与主线不同,仅是进出主干线所必须的设施,属有关主干线的接驳路段,一般大多设计为封闭式道路。[2]
进出主干线的匝道,称为进口匝道和出口匝道,而两者是分开来的,车辆只能够沿匝道单方向行车(见图2),但台湾的中山高速公路有些路段的进口匝道同时也是出口匝道,例如五股转接道。如果车辆错过了出口匝道,就不能从进口匝道转入邻近的辅路或其他主干线,只能从下一个出口匝道离开,但全苜蓿叶的枢纽互通立交除外。而进出行车天桥的上匝道与下匝道,亦是一样,两者是分开的单向车道(中山高鼎金系统除外)。交流道的匝道,也是按照其设定的标志单向行车的。
匝道依车辆交汇形式分以下二种:
平面匝道
又称平交匝道,只出现在部分车流量不高的非架空干线旁。例如在台湾中某些省道等级的快速公路的交流道通常是以“平面进出”的形式,以其两侧的“匝道”来联系地方道路,其侧车道并兼任为平面进出的辅路,让快速公路主干线保有直行的路权(见图2)。
立体匝道
是以行车天桥、桥梁或“环形绕道”形式,连接主干线内个别的车道至其他主干线或邻近的辅路(见图3)。“立交匝道”的好处,是比“平面匝道”可节省路面的占用面积(在同一面积的土地之上,形成两层甚至多层道路交叠的结构);但其缺点,就是它的造价,却远比“平面匝道”为昂贵。
为免直行车辆,易受从匝道转入的车辆干扰,部分交流道加入了辅路(C-D road)的设计(即加长匝道与转入道路间的缓冲路段),以舒缓交织路段的交通(见图2)。
有关“匝道”的名词解释
- 进口、出口匝道:进出主干线的附属接驳路段,可以是“平交匝道”,或是“立交匝道”。
- 上、下匝道:进出行车天桥,向上或向下行车的附属接驳斜道,通常为“立交匝道”[3]。注:上述二者(1及2项)通常加入了辅路的设计。
- 直接式匝道(Directional Ramp/Road):将左转车道设于左方。
- 非直接式匝道(Non-directional Ramp/Road):将左转车道设于右方,设置环道(loop)衔接其他公路。
- 半直接式匝道(Semi-Directional Ramp/Road):与非直接式匝道相似,但不用环道,改以线路较长、起伏较大的行车天桥作为连接匝道。
- 回转匝道(U-Turn Ramp/Road):U型转向的匝道。
参见
来源及参考资料
- ^ 輔助車道.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 ^ 南方都市报匝道收费违法 2008年1月14日[永久失效链接]
- ^ 大公网“亚洲第一弯”:上海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永久失效链接]
- 中华民国“内政部营建署”网页:道路立体交叉、快速道路与匝道设计
- 徐耀赐. 公路工程—理論與實務(下). 台北市: 北门出版社. 1996. ISBN 9579907021.
- 廖肇昌等执行编辑. 第二高速公路興建專輯,規劃篇. 国道新建工程局. 2004. ISBN 957016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