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希·史塔克·史密斯

南希·史塔克·史密斯(英语:Nancy Stark Smith,1952年2月11日—2020年5月1日)是美国舞蹈家和接触即兴的创始参与者。[1][2]

1952年2月11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父母是约瑟夫·J.·Smith博士,母亲是露西尔。1954年,她的家人搬到了纽约的大颈城,她的母亲在她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最初,她接受过运动员体操运动员的训练[3],对舞蹈的兴趣不大。[4]她在奥伯林学院(Oberlin College)的第一年才激发了对舞蹈的兴趣,在那里她参加了Twyla Tharp公司的住所。 Tharp的动作习惯使她着迷,并激发了她继续学习现代和后现代舞蹈的兴趣。在大学期间,她与史蒂夫·帕克斯顿(Steve Paxton)一起上课,史蒂夫·帕克斯顿是美国舞蹈家和即兴创作的接触者(当时是新生的舞蹈形式)。她被这种技术所感动,并表示希望继续与帕克斯顿合作。但是,在那时,帕克斯顿只与男舞者共事。

她曾就读于奥伯林学院[2] 1971年,她在Oberlin被国际著名的舞蹈编舞Twyla Tharp所发现。

1972年,她参加了帕克斯顿领导的一项表演项目,其中他们练习了多种即兴演奏技巧,包括滚动和摔倒,相互抛接,识别体内的能量流以及探索二重奏的接触。[5] 他们在纽约约翰·韦伯画廊(John Weber Gallery)上表演的表演是接触即兴表演的第一场表演。帕克斯顿后来称赞她的舞蹈能力:“她运动健壮,反应灵敏,极为主动……她非常勇敢。”[6]

从奥伯林学院获得舞蹈和写作学位的斯塔克·史密斯与帕克斯顿和其他舞者一起参加了团圆之旅,并在奥伯林学院[2]的场地上展示了作品,帮助了即兴接触舞蹈的流行。

接触即兴

根据国际舞蹈百科全书,接触即兴是“主要是一种二重唱形式(社会互动的最基本单位),它通过要求两个参与者之间不断的接触来强调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的质量。”[7]斯塔克·史密斯本人也表示,拥有合作伙伴是联络即兴表演的关键,无论是形式本身还是通过与他人分享技巧来发展即兴表演的方式:我们“创造合作伙伴,使我们可以继续跳舞”。该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Paxton、Stark Smith和其他早期创新者的欢迎,他们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教学传播了该表格。在反映接触即兴表演的早期表现时,史塔克·史密斯回想起人们对舞蹈中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漠视而感到兴奋和惊讶:1970年代初期,举男的女人是激进的。

随着接触即兴表演的兴起,Paxton和其他人表达了对舞者在未经适当培训的情况下学习形式的安全性的担忧。1975年,史塔克·史密斯创立了《国际通讯》(后来称为《通讯季刊》 ),这是一本关于舞蹈和即兴创作的国际杂志,她继续与丽莎·纳尔逊(Lisa Nelson)合作编辑和制作,直到去世。[8]在即兴接触的早期,Contact Quarterly表达了史蒂夫·帕克斯顿、史塔克·史密斯和其他核心成员的选择,以使非正式领导和社区团体成为即兴接触的文化。他们避开了商标和警务老师,他们使用《联系季刊》来影响和建立领导者,老师和联系舞者之间的开放式沟通。[9]史塔克·史密斯(Stark Smith)坚持认为,没有精确的教学法来教授形式,这给舞者带来了创新的自由。关于学习即兴演奏,她说:“一旦您对基本前提有了清晰的认识,发展了一些安全技能,并且准备好了自己的反应,然后就离开了。你边做边学。”[4]

斯塔克·史密斯一生都担任舞者、表演者、讲师、作家和组织者。她环游世界,教授和介绍接触和即兴舞蹈的表演。她与众多合作伙伴合作,包括史蒂夫·帕克斯顿、朱利安·汉密尔顿(Julyen Hamilton)、凯伦·尼尔森(Karen Nelson),以及音乐家和作曲家迈克·瓦尔加斯(Mike Vargas),后来成为她的合伙人。[2]

从1990年开始,史塔克·史密斯开发了Underscore [10]系列练习,这种练习导致长时即兴接触即兴演奏,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指导。这是一条弧线,使舞者能够建立最支持即兴创作的思维/身体联系,探索各种形式的联系,并通过反射进行收获。[11]在介绍下划线时,协调员会绘制史塔克·史密斯的象形符号,代表每个元素。因为它们向舞者开放解释,所以这些从舞蹈体验到讲述的翻译都说明了她试图传达和包括舞蹈中的主观性和流动性作为创造性的实践。他们通过邀请参与者体现他们来激发他人的审美反应。[12]

死亡

她于2020年5月1日在马萨诸塞州佛罗伦萨因卵巢癌去世。[2][13]

参考

  1. ^ Paxton, Steve. Review of Sharing the Dance. Contact Improvisation and American Culture. Dance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Dance Research. 1993-01-01, 11 (1): 84–87. JSTOR 1290606. doi:10.2307/1290606. 
  2. ^ 2.0 2.1 2.2 2.3 2.4 Kourlas, Gia. Nancy Stark Smith, a Founder of Contact Improvisation, Dies at 68.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5-28: B12 (print edition, May 29, 2020) [2020-10-19].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美国英语). 
  3. ^ Alumna Nancy Stark Smith Talk. Oberlin College. [2011-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9). 
  4. ^ 4.0 4.1 Smith, Nancy Stark. Harvest: One Story of Contact Improvisation: A Talk Given by Nancy Stark Smith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tact Festival Freiburg.. Contact Quarterly; Northampton, Mass. Summer–Fall 2006, No. 2: 46–52. 
  5. ^ Smith, Nancy Stark. Harvest: One Story of Contact Improvisation: A Talk Given by Nancy Stark Smith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tact Festival Freiburg.. Contact Quarterly; Northampton, Mass. Summer–Fall 2006, No. 2: 46–52 –通过EBSCOhost. 
  6. ^ Kourlas, Gia. Nancy Stark Smith, a Founder of Contact Improvisation, Dies at 68.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5-28: B12 (print edition, May 29, 2020) [2020-10-19].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美国英语). 
  7. ^ Matheson, Katy, Improvisation, Cohen, Selma Jeanne (编),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20-10-19], ISBN 978-0-19-517369-7, doi:10.1093/acref/9780195173697.001.0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4) (英语) 
  8. ^ Cheryl Pallant. Contact improvis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a vitalizing dance form. McFarland. July 2006: 153 [2011-01-13]. ISBN 978-0-7864-264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9. ^ Novack, C. J. (1990). Sharing the dance: Contact improvisation and American culture.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pp 80-81.
  10.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Kourlas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1. ^ Buckwalter, M. (2010). Composing while dancing: An improviser’s companion.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p 67.
  12. ^ Karreman, L. (2015). Worlds of MoCap: Writing dance on a three-dimensional canvas. Performance Research, 20(6), 35-42.
  13. ^ Nancy Stark Smith obituary. [2021-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参见

参考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