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象棋
古印度象棋,或音译为查图兰加(梵语:चतुरङ्ग,caturaṅga),为古印度的一种象棋类游戏。该词在梵文caturaṅga是性状复合词,意为“有四肢或四部分”,在史诗中通常意为“军队”。[1] 起源于印度笈多时期的双人对弈棋类,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八条盘碁,也有四人版变体,而直系后代为泰卢固象棋,此游戏为部分象棋游戏的祖先。
六世纪时,印度人带着此游戏传入波斯,而波斯人之后也带波斯双陆去印度[2]。
古印度象棋在本地发展为泰卢固象棋;往东则发展成泰国象棋、高棉象棋、缅甸象棋、马来象棋、中国象棋、日本将棋等;往西发展成波斯象棋,在棋子和规则上有大规模的改进,开始在中亚各民族广为流传。
规则
棋盘
- 棋盘为正方形,八乘八的方格,同于八条盘碁。
棋子
- 棋子兵种有王(Raja)一个、仕[5](Mantri或Senapati)一个、象(Gaja)两个、马(Asva)两个、车(Ratha)两个、兵(Padàti或Bhata)八个。四种棋子反映了古印度军队的四种兵种[6]。《杂阿含经》:“天帝释闻阿修罗王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来欲共战。”
棋子配置
棋子配置类似现在的国际象棋。王位置为己方左方数来第五行的底格,双方王并不同行。仕的位置为己方左方数来第四行的底格。其余兵种位置都相同。泰国象棋、高棉象棋、马来象棋、埃塞俄比亚象棋的棋子排列皆是两王不同行;波斯象棋、蒙古象棋、国际象棋则是两王同行。
| |||||||||||||||||||||||||||||||||||||||||||||||||||||||||||||||||||||||||
查图兰加初始布置[7]。 |
棋子走法
王走法与国际象棋的王相同,移动为周围八格。
士走法与中国象棋的士相同,移动为右上、右下、左上、左下这四格。
象走法有好几种描述。
- 同波斯象棋,与中国象棋的象类似,走田字形,但无塞象眼。
- 比鲁尼在1030年描述走法是移动为上、右上、右下、左上、左下这五格。泰国象棋、高棉象棋、缅甸象棋、马来象棋的象、日本将棋的银将也同走法。
马走法与国际象棋的马相同,与中国象棋的马相似(但无拐马脚),移动为L字形。
车走法与国际象棋、中国象棋的车相同,移动为十字方向,不限步数。无国际象棋的王车易位规则。
兵走法与国际象棋的兵类似,吃法同为左上及右上,但兵的第一步时不能走两步,无吃过路兵。升等只能升变为目的格的对应兵种,并且要该玩家已失去原先兵种的状态。譬如己方兵到达b8(敌方马之起始格)只能升变为马,同时己方亦须有马已失去,方能使用此“升变”该兵并“重召”为马。 另一种升变规则是兵走到对方底线时,强制升变为士。
参考
- ^ Meri 2005: 148
- ^ Wilkinson, Charles K. "Chessmen and Chess",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 New Series 1:9, May 1943. pp. 271-279
- ^ Sacred Shapes and the Royal Game of Ur. [2013-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0).
- ^ Chess for Beginners[永久失效链接]
- ^ 在西方翻译为“皇后”。
- ^ 国际象棋 源起印度查图兰加棋?[永久失效链接]
- ^ The History Of Chess. ChessZone. [29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