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古迹

吴哥城高棉语ក្រុងអង្គរ 发音:[kroŋ ʔɑŋ.ˈkɔː])是一座高棉帝国都城遗址,位于柬埔寨暹粒省暹粒市北不远处,坐落于中央山(普农干丹,ភ្នំ​កណ្ដាល Phnum Kɑndaal)上。吴哥是高棉继诃利诃罗阿赖耶之后的都城,也是柬埔寨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现已辟为吴哥考古园,包括大吴哥城(大城)、小吴哥城(寺城)在内。古迹群分布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包括高棉王国从9世纪到15世纪各个城池和神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将吴哥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吴哥
世界遗产
吴哥窟
官方名称Angkor(英文)
Angkor(法文)
位置 柬埔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标准文化:(i)(ii)(iii)(iv)
登录年份1992年(第16届会议
吴哥的航照图
地图
地图

2007年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在吴哥王朝鼎盛时期,吴哥城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曾一度是工业革命前全球面积最大的城市[1]。当时吴哥拥有50至100万人口,为供应足够粮食以及调节旱季雨季,吴哥地区建立了一套精密灌溉系统,以完善的水渠与众多的储水用人工湖来发展农业

名称

吴哥អង្គរ 高棉语发音:[ʔɑŋ.ˈkɔː])在高棉语中意思是“首都”;[2][3]该词汇来源于梵语词汇“城”(नगर nagara)。该城的正式名称是耶输陀罗补罗高棉语យសោធរបុរៈ 高棉语发音:[jeaʔ sao tʰeaʔ reaʔ boʔ raʔ][4]梵语यशोधरपुर Yaśōdhara-pura),意为“荣光的她之城”。

宋代古籍《诸番志》称为禄兀。伯希和认为禄兀是梵文nagara之音转。

历史

吴哥王朝于9世纪到15世纪数百年间,在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之下建造了吴哥城、吴哥窟与周围寺庙群。

高棉迁都

诃利诃罗阿赖耶

西元九世纪初,高棉国王RCN-1820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一统柬埔寨地区,宣布自爪哇独立,将首都建立于洞里萨湖北边的诃里诃罗洛耶(Hariharalaya),亦即在现今的罗洛士遗迹群(Roluos)地区。阇耶跋摩二世自封为“宇宙之王”,笃信婆罗门教,崇拜湿婆神,为吴哥王朝奠定宗教意识基础。而阇耶跋摩二世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在吴哥王朝传续百年。

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即位后,于诃里诃罗洛耶建造当地第一座寺庙—神牛寺(Preah Ko),880年完成,是早期小型宗庙建筑,以寺前卧有神牛为名。因陀罗跋摩一世另建有国寺巴孔寺(Bakong)供奉湿婆神,是高棉第一座庙山型寺庙。

耶输陀罗城(吴哥)

公元9世纪末,耶输跋摩一世开始全力建设首都耶输陀罗补罗,即吴哥。他下令建造东大人工湖(East Baray),并于巴肯山上建造国寺巴肯寺,象征印度神话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四周建有沟渠,象征须弥山周围的咸海。此外,耶输跋摩一世也建造许多印度教寺庙与修院。

967年罗贞陀罗跋摩二世的朝臣Yajnyavahara于吴哥东北方兴建女王宫,主要供奉婆罗门教湿婆神。以稀有的红色砂岩雕刻精致浮雕,被认为是吴哥雕刻艺术最高水准作品。

百年间,大小神庙竞相建筑。11世纪中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建造献给湿婆神的国寺巴普昂寺,也是一座大型须弥山寺。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并在西侧挖掘西大人工湖(West Baray),以替代逐渐干涸的东大人工湖。

苏利耶跋摩二世建造寺城吴哥窟

吴哥地区最主要的寺庙建筑吴哥窟,由苏利耶跋摩二世于1113年至1150年间建造。打破传统设计,吴哥窟是一座献给毗湿奴神的须弥山寺,也是当时的国寺。以五塔和三层回廊构成,外有灌水的壕沟做为咸海,墙面浮雕神话故事与苏利耶跋摩二世个人的皇室生活。建筑占地广阔,宏伟壮丽,墙面雕刻生动自然,为高棉古典艺术代表作,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建筑。

阇耶跋摩七世建造大吴哥

 
湿婆神及其眷属碑石

苏利耶跋摩二世逝世后,吴哥王朝陷入内乱,接着外敌占城入侵,搜括破坏首都耶输陀罗补罗。当时还是王子的阇耶跋摩七世驱逐占城人,1181年登基为王,在位三十余年间帝国达至鼎盛。他在成为废墟的首都大兴土木,重建吴哥城。鉴于先前被占城入侵的惨痛经验,阇耶跋摩七世将吴哥城城墙筑得特别高又厚实[5],城外建有护城河。城中心的巴戎寺,最著名的就是以阇耶跋摩七世面容为蓝本来雕刻的54尊四面佛像,也是“微笑高棉”的由来,寺庙墙上浮雕不只展现阇耶跋摩七世与占城战斗的壮阔场面,也有描绘市井小民的生活场景。而因为阇耶跋摩七世笃信佛教,吴哥地区信仰开始由印度教转变为佛教,在巴戎寺中也可以看到印度教与佛教并存的特殊风格。除此之外,阇耶跋摩七世还建造了大批寺庙如塔普伦寺达松将军庙等,也兴建了不少医院旅舍

根据中国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1225年著《诸蕃志》记载[6]

真腊……其地约方七千余里,国都号禄厄。官民悉编竹复茅为屋,维国王镌石为室,有青石莲花池沼之胜,跨金桥,约三十馀丈。殿宇雄壮,侈丽特甚。

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

 
象头人身甘尼许碑石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周达观出使真腊。使团在1296年二月二十日取海路从温州开洋,顺东北贸易风,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三月十五日抵达占城,前后26日。由占城逆风而行,经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今菩萨市),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经四个多月,至七月才到吴哥国码头(干傍)登岸[7][8]。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撰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9]。周达观逗留于吴哥时为因陀罗跋摩三世在位的期间,文中记录了当时吴哥的城池及生活,如城郭、宗教司法官僚农业奴隶动植物沐浴衣着器具商业贸易等等。尽管吴哥王朝国力已逐渐走下坡,但周达观仍记录了一段描述国王豪华的派头。

吴哥的战乱与遗弃

13世纪中开始,吴哥王朝国力渐渐衰退,1431年暹罗占领吴哥地区,更摧毁许多建筑和灌溉设施。王室被迫搬离吴哥,整个地区除了做为佛教圣地之用的吴哥窟外,几乎完全荒废。考古学者对于吴哥地区的荒废提出几个理由:

与暹罗间的战争

大部分学者认为导致吴哥的荒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与暹罗阿瑜陀耶王朝间连年争战。13世纪暹罗逐步侵犯吴哥地区,至1431年暹罗占领吴哥后,大肆毁坏城市建设。灌溉系统遭破坏后,赖以为生的田地无法耕种,吴哥王室遂迁都金边。吴哥民众部分迁移至暹罗首都大城,部分随王室搬到金边,弃守后的吴哥渐渐凋零,直至暹罗再次攻打吴哥王朝,并占领金边,令吴哥王朝间接灭亡。

国教转变

部分学者认为,吴哥人的信仰自印度教转变为上座部佛教后,佛教教义否定对王族个人崇拜,使得原本基层民众对“神王”的尊崇遭到破坏,王权对人民的束缚逐渐松散。

公共工程疏失

连年与暹罗的战争使得王室对公共工程建设越来越疏于照管,吴哥地区稻田的灌溉系统一旦没有好好维护,生产食粮便不足以应付庞大的人口,经济规模也随之减小,导致人口外移。澳洲学者组成的大吴哥研究计划(Greater Angkor Project)于2007年指出,灌溉系统成就了当时的吴哥城,但也可能因为庞大的系统中部分灌溉渠道错置,导致过度开发水资源,造成水源枯竭。

重新发现与整修

吴哥城被遗弃后,最迟于16世纪六十年代被柬埔寨人重新发现。据葡萄牙人迪尤哥·都古托于1599年所写的一份报告,大约在四十年前,柬埔寨的一位国王骑象打猎,在经过一个废墟时绊倒。国王对此处建筑的巨大规模惊羡不已,曾计划将宫廷迁往此处。根据吴哥的碑铭显示,在1577年至1578年期间,王室资助修复了吴哥的部分寺庙。[10]

方济各会修士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于1586年访问了吴哥,但他认为吴哥寺庙是犹太人建立的,因为他不相信柬埔寨人具有如此高超的建筑技术。[11]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亦有报告吴哥状况,但均未引起西方世界的注意。

1860年1月,法国学者亨利·穆奥在森林中发现吴哥遗迹,并出版此趟旅行记录,世人开始对吴哥产生兴趣。1863年法国殖民地政权建立,学者慕名而来挖掘丛林中的吴哥遗址。1866年,法国殖民政府开始进行系统研究,19年后编定一份吴哥王室年表。[12]二次世界大战后柬埔寨王国独立,虽然持续对吴哥进行维护,但在20世纪后半,柬埔寨出现政治和军事动乱,越战赤柬、内乱等等,使得吴哥庙宇群也遭到破坏和窃盗。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修缮团队进驻吴哥遗址群,至今仍持续修护中。

宗教史

建筑艺术

古迹列表

 
大吴哥
 
小吴哥
 
巴孔寺
 
女王宫宝塔
 
巴戎寺
 
空中宫殿
 
斗象台
 
圣剑寺
 
巴戎寺著名的“高棉的微笑”

参考资料

  • 毛四杰. 吳哥窟:用石頭寫出歷史的古城. 大地瑰宝. 台北: 大地地理出版. 1997. 
  • 朱锦忠. 微笑高棉吳哥行腳. 台北: 羽钒文化. 2005. ISBN 978-957-29624-2-8. 
  • Freeman, Michael; Claude Jacques. Ancient Angkor. Trumbull, Conn.: Weatherhill. 1999. ISBN 978-0-8348-0426-5. 
  • Zephir, Thierry; Luca Invernizzi Tettoni. Angkor: A Tour of the Monuments. ARCHIPELAGO PRESS. 2004. ISBN 981406873X. 
  • 大英百科全书 2006
  • Chandler, David P. A history of Cambodia 4th. Westview Press. 2008. ISBN 0813343631. 

注释

  1. ^ Evans, D.; Pottier, C.; Fletcher, R.; Hensley, S.; Tapley, I.; Milne, A.; Barbetti, M. A comprehensive archa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s largest preindustrial settlement complex at Angkor, Cambodi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08-23, 104 (36): 14277–14282. doi:10.1073/pnas.0702525104. 
  2. ^ Headly, Robert K.; Chhor, Kylin; Lim, Lam Kheng; Kheang, Lim Hak; Chun, Chen. 1977. Cambodian-English Dictionary. Bureau of Special Research in Modern Languages.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Washington, D.C. ISBN 0-8132-0509-3
  3. ^ Chuon Nath Khmer Dictionary (1966, Buddhist Institute, Phnom Penh)
  4. ^ Headley, Robert K.; Chim, Rath; Soeum, Ok. 1997. Cambodian-English Dictionary. Dunwoody Pres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SBN 9780931745782. http://sealang.net/khmer/dictionary.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毛四杰《吴哥窟:用石头写出历史的古城》17页
  6. ^ 赵汝适著《诸蕃志·真腊
  7. ^ 伯希和注释真腊风土记》 :“干傍为Kampong(码头)的对音。”
  8. ^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乃其境也。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港凡数十,惟第四港可入,其馀悉以沙浅故不通巨舟。然而弥望皆修藤古木,黄沙白苇,仓卒未易辨认,故舟人以寻港为难事。自港口北行,顺水可半月,抵其地曰查南,乃其属郡也。又自查南换小舟,顺水可十馀日,过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可抵其地曰干傍,取城五十里。”(15-16页,中华书局ISBN 7-101-02028-3
  9. ^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四库全书本)
  10. ^ Chandler 2008,第99-100页.
  11. ^ Chandler 2008,第103页.
  12. ^ 毛四杰《吴哥窟:用石头写出历史的古城》13页

外部链接

相关条目

前任者:
诃利诃罗阿赖耶
柬埔寨首都
9世纪晚期 - 1431年
继任者:
洛韦

13°26′N 103°50′E / 13.433°N 103.833°E / 13.433; 103.833 (吴哥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