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马来西亚人
在台马来西亚人,是指居住在台湾的马来西亚人,其中包括前往台湾就学、就业、与台湾人结婚及移民台湾的马来西亚人,其中就学约占超过一半。因台湾社会人口组成、侨生教育政策[2]及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实行之缘故,来台居学或居留的人士,以华人占绝大多数。[3]
在台马来西亚人 Orang di Taiwan Malaysian in Taiwan | |||||||||||||
---|---|---|---|---|---|---|---|---|---|---|---|---|---|
总人口 | |||||||||||||
25,182 (2021年8月)[1] | |||||||||||||
分布地区 | |||||||||||||
台湾各地 | |||||||||||||
语言 | |||||||||||||
各种汉语(官话、粤语、闽南语、客家话、海南话) 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 | |||||||||||||
宗教信仰 | |||||||||||||
多数为华人民间信仰、佛教、道教 少数为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兴都教 | |||||||||||||
相关族群 | |||||||||||||
马来西亚人(华人、马来人、印度人) |
来台原因
台湾方面
马来西亚人在台湾的落脚,与冷战有密不可分之渊源,在国共内战,国民党战败导致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辗转于1949年12月撤退至台湾台北[4],为彰显自身仍为“正统中国”及感谢部分海外华侨对于国民党的支持,在1950年代随即恢复在大陆时期所实施的侨教政策。1951年,国民党政府推出“华侨学生申请保送来台升学办法”,该办法在1958年被“侨生回国就学及辅导办法”取代,并沿用至今。50年代,东南亚地区许多地区仍处于独立运动的热潮中,而共产主义也在此时在东南亚各地区极力散播其思想。1953年,时任美国副总统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到访台湾时,发现许多东南亚华侨遭受共产主义熏陶,而前往中国大陆就学,随即便建议国民政府应招收更多的侨生来台就学,避免东南亚被赤化,在尼克森返回美国后,也成果争取到给侨生教育的美援经费。1954年,在美援的挹注下,国民党开始提供奖助学金津贴、侨生来台就学之经费等,让海外华人在台就学,接受自由民主思想,返回东南亚能协助传播相关思想,遏阻共产党对东南亚的“红色渗透”。当时侨教利用美援的方式是,每招收一名侨生,就补助大学1万元,意即大学的侨生人数收越多,争取到的经费就更多,许多台湾的大学也利用相关经费,建设校舍及购置设备。[5][6]
90年代起,台湾政府开始广设大学,但随着国内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境内许多大学开始出现学生来源不足的问题,面临倒闭。许多国立及私立学校为了争取更高的排名和资金来源,开始向外大量招收学生,因政治因素不能收取过多大陆学生的情况下,拥有长久来台升学历史及同文同种马来西亚华人随即成为这些大专院校的首要目标,开始透过联合招或独立招生的方式,加上马来西亚华裔也拥有升学的需求,因此让许多马来西亚人得以利用此途径前往台湾。[7][8]
马来西亚方面
19世纪末,中国大陆沿海有大量的华人前往南洋生活,为了维护文化传统,随即也在南洋一带兴办华文教育,马来西亚在历史上,并未经历强烈的民族同化政策,加上当地拥有众多的华裔人口,这也导致当地仍是目前两岸四地以外,华文教育体系保存最完好的国家,在19世纪末起,当地一直都有一定的华侨前往中国大陆就学。在马来亚在1957年独立,及1963年马来西亚的成立后,该国一直遵守坚持反共的国策,中华民国与马来西亚在1964年也互设领事馆,而1966年在马来西亚担任领事的前副总统萧万长,也鼓励了马方开放更多学生来台求学。虽然马来西亚在1974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时撤出在台北的领事馆,但马中两国民间来往依然有限,当时的马来西亚学生不被允许前往中国大陆就学,直到9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才得以合法化地道中国大陆就学。[5]
马来西亚在1960年通过《1960年教育检讨报告书》(简称《拉曼达利报告书》),宣布在1961年期,政府不再举办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公馆考试,只以官方语言—马来文及英文作为考试媒介语,并规定不接受改制的当地华文中学,排除在当地政府教育体系之外,成为华文独立中学,且不承认相关文凭。马来西亚当地在1969年也爆发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流血冲突—五一三事件,当时政府有感当地马来人与华人之间存在经济鸿沟,是导致社会动乱的主因之一,于是在1970年也开始推出新经济政策(英语:New Economic Policy;马来语:Dasar Ekonomi Baru),提升马来人在当地的社经地位及逐步确立马来人的特权,如在国立大学的学籍数量、奖学金的分派等,实行固打制。在华文独立中学被排除在政府的教育体系及固打制的实施下,华人难以在当地的国立大学继续升学,加上政府并不允许前往中国大陆就学,而前往台湾升学,是当地华人接受华文教育最好的管道,中华民国政府在1950年代起,也为海外前来就读华侨提供奖学金,使得每年都有稳定的马来西亚籍学生前往台湾升学。1980年代末,随着马来西亚的经济快速起飞,以及台湾流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软实力对当地华社影响下,以及21世纪初,台湾各大学也接受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和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文凭(STPM)作为其升学管道、马来西亚私立大学院校与台湾各大学开设双联学制,以及海外青年技术训练班(海青班)的广设,让前往台湾升学不再限于华文独立中学的毕业生,就读马来西亚国立中学的华裔学生也能利用其它途径前往台湾深造,更大量增加当地华裔前往台湾就学的数量,使得马来西亚学生数量长期位居台湾外籍学生排名之前例,在2017年达到巅峰,有17,079名马来西亚籍学生分布在台湾各大专院校。[9][10]
随着近年马来西亚私立大学数量快速成长,且办学品质有明显提升,使得当地华裔在国内的升学机会大升。此外,中国大陆的经济崛起,台湾软实力影响力的下降,以及当地年轻华裔学生更倾向于前往欧美西方国家升学,加上台湾境内一些私立大学院校退场消息的传出,让马来西亚留台学生人数自2018年开始下降,尤其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长荣大学外籍生命案的发生,更让学生人数进一步下降,在2020年新入学的人数跌破1,800人。[11][12][13]
目前状况
因在台马来西亚主要系透过留学的方式前来,加上台湾政府对于海外人士在台工作居留,系比照一般外籍白领的“两年工作经验加上薪资达新台币47,971元”,大部分在台留学学生并不容易达到相关的居留门槛,因此毕业后即返国生活,居留在台湾的时间并不长,除了学生族群外,主要以婚姻、拥有两国国籍或白领菁英为主。[14]随着近年台湾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以及境内人才外流的情况日益严重,为了与邻近国家竞争,劳动力发展署于2014年7月开始改为评点制,让在台就学之侨外生得以利用学历、聘雇薪资、工作经验、担任职务资格、华语语文能力、他国语言能力、他国成长经验和配合政策等八项,评断是否能取得台湾工作证,继而申请居留证。[15][16] 在此政策推行后,开始有大量在台毕业之马来西亚人透过此方法,取得在台长期居留之权利,根据2020年劳动部统计外国专业人员就业概况,马来西亚籍专业人员留台湾工作人数快速增长,人数达1万2千,占在台外国专业人士的13.5%,仅次于日本,排名第二。[17][1]
分布
根据内政部入出国及移民署,目前台湾各县市都有在台马来西亚人的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桃园市、台南市、高雄市及新竹市,因大多为在台留学的族群,因此集中在各大学院校周围,如台北市的公馆、士林、景美,新北市的淡水、板桥、林口等地。[1]
国籍议题
因马来西亚国民不被允许拥有双重国籍,加上《中华民国国籍法》之故,外籍人士欲取得中华民国国籍需放弃原有国籍,[18]因此除了少数因婚姻或跨国婚姻的子女外,大部分在台马来西亚人并无取得中华民国国民身份,仍保有马来西亚的国籍。2016年12月21日《中华民国国籍法》修正后,方才允许外国高级专业人才可在免丧失原有国籍情形下申请归化,但依据《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第24条文,如果马来西亚联邦政府确信任何马来西亚公民已经以登记、入籍或其它故意及正式之行动(婚姻除外)获取他国公民权、故意向外国申请及行使任何包含在该国法律、相当于公民所专有之权利、在外国任何政治选举中行使投票权者、申请或使用他国政府所发放的护照,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可剥夺该公民之马来西亚公民权,[19]加上需符合中华民国外国高级专业人才的定义,因此持有两国国籍的人数仍属极少数。[20][21]
政治取向
早期国民党希望接受侨教的学生,在返国后协助传播民主和宣扬国民党为“正统中国”的理念,并不鼓励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台湾生活。得益于国民党与马来西亚马华公会的特殊关系,因此早期的马华公会也吸纳不少返马的旅台学生入党。因目前大部分在台马来西亚人并无取得中华民国国籍,且为短期居留的占多数,因此对于母国的关注仍是较为关注。在经历2008年三〇八政治海啸,国民阵线的残赢局面,也开启马来西亚年轻人参政的空间,当地华社求变的心态大起,自此马来西亚的行动党、人民公正党的华裔政治人物来台次数明显增加,举办各项政治演讲等活动,积极争取在台湾的潜在选民、支持者返乡投票与吸纳人才,虽然马华公会也有来台,主要还是招商引资,与学生交流的多限于联谊性质的宴会,与积极扩大马来西亚国内政治版图的行动党、人民公正党相比,显得较为消极。许多在台求学的年轻人返国后,也纷纷加入行动党和人民公正党,或成为其工作人员。[22]
对台湾文化产业之影响
文学
在中华民国政府积极推行侨教政策后,许多马来西亚籍学子在深造之余,也投入文学创作,从组织文学社团到发表文章,渐踏上台湾文学场域,台湾因此成为战后马华文学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早期在台湾的马来西亚文学创作者,在受到台湾戒严的影响,表现出对中华属性的回归、想像和认同,纷纷创立星座诗社、天狼星诗社、神州诗社等。自80年代起,随着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的融合,对于国家意识的提升,此时的马华作家不再视中国大陆为原乡唯一认同对象,而是将视线转投马来西亚的现实社会,创造出具高辨识度的南洋书写风景。这时期的马华作家多半是透过台湾各项文学奖而进一步取得文坛名声,如1977年商晚筠获得联合报短篇小说奖,到1987年张贵兴获得中国时报中篇小说奖,短短十年间,并有商晚筠、李永平与潘雨桐共夺下十二次的台湾两大报系文学奖之情况。1990年代起,黄锦树、陆之骏、林幸谦、陈大为等人的兴起,并吝尝试多元议题的探索和语言实验风格,于新诗、散文与小说等领域取得全方面的成功。近期,许多马来西亚文学创作者也逐渐跻身至台湾各大学院校的学术领域,以及担任杂志社之高层职位。[1][23]
电影、戏剧
蔡明亮为为台湾电影代表人物之一,其拍摄作品也曾夺取多项国际影坛大奖,协助台湾电影打开世界知名度。在进入2000年后,廖克发、何蔚庭、郭春晖、池家庆等新锐导演也在台湾拍摄作品,为台湾电影带来多元的特色。李心洁、李铭顺、谢佳见、戴祖雄、田士广、原腾、陈泽耀等,也先后进入台湾影视圈拍摄,填补台湾演员西移中国大陆所留下的空缺,并入围及获得多项演员奖项,也协助推动台湾和马来西亚两地的影视圈发展及合作。[24][25]
音乐
马来西亚因位处大中华文化圈边陲,加上市场那个规模及当地政府政策影响,当地许多华裔歌手、音乐制作人等倾向到国外发展。70年代起,台湾流行开始蓬勃发展,也开始吸引为数不少的马来西亚籍音乐人前往台湾寻找舞台,最早前来台湾的歌手是巫启贤,他最初走红于新加坡,并在1988年成果打入台湾流行音乐市场,随后也开始影响后来赴台发展的马来西亚华语歌手。在90年代起,柯以敏、陈庆祥(阿牛)、光良、品冠、梁静茹等,也陆续被发掘前来台湾发展,也推出许多脍炙人口之音乐作品,华语乐坛有影响力的天王天后,其影响力开始遍及台湾及大中华地区。2000年代开始于流行偶像的爆炸,也是台湾流行音乐辉煌时期,有更多马来西亚歌手来台创作和拓展市场,包括戴佩妮、张智成、曹格、张栋梁等,他们也纷纷获得台湾各音乐奖项或提名。歌手选秀节目《超级星光大大道》、《超级偶像》等,也吸引了马来西亚歌手参加,其中李佳薇、艾成等曾夺得冠军。2010年起,部分歌手开始从网络平台崛起,其代表人物为黄明志。另外,为数众多的音乐制作人,如彭学斌、陈威全、伍家辉等,进入台湾的唱片公司,协助为许多歌手创作及制作音乐,为台湾的流行音乐发展做出许多的贡献。[26][27][28]
网络红人
因在台马来西亚人以华人为主,在文化相近、语言能沟通的有利条件下,不少人也开始在台湾做接业配、网络影片等网红的工作,其中在2007年在台湾求学的黄明志,把创作的《麻坡的华语》上传至YouTube而爆红,成为马来西亚华裔网络红人的鼻祖。在2010年代末期,开始许多留台学生透过拍摄影片与录制podcast等,分享台湾与马来西亚之间的文化差异,或是介绍起台湾美食、产品开箱等内容,成为网络红人,如“手痒计划”的Soya、西西歪、艾尔文、雁灵、康纳等。也有部分原在马来西亚生活的网络红人,透过台湾报导发掘,而前往台湾影视圈、模特儿界发展,如林明祯。[29]
知名人士
文学、教育界
- 陈大为:台湾著名的大马华人文学作家,现任国立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 黄锦树:台湾著名的大马华人文学作家、文学评论家。
- 李永平:华文小说家、翻译家,于砂拉越出生及成长,曾荣获国家文艺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等,并曾获颁国立台湾大学杰出校友奖。
- 陆之骏:马来西亚籍专栏作家,早年为民进党主席许信良助理,中年后长期写文为民进党政策辩护,曾任《台湾公论报》社长、台湾精致农业发展协会副首席执行官、《自立晚报》总主笔、《民进周刊》总主笔、《春风诗刊》、《夏潮》、《前方》及创造出版社编辑等职。[30][31]
- 锺怡雯:台湾著名的大马华人文学作家,曾任《国文天地》杂志主编,现任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
- 张贵兴:旅台大马华人文学作家,曾任台北市成渊高中英文教师。[32]
- 张锦忠:台湾大马华文学评论家,1990年起任教于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
- 胡金伦:台湾著名的大马华人文学作家,现任时报文化出版第一编辑部总编辑。
政界
- 孙友联:台湾劳工运动人士,马来西亚出身,1992年赴台湾就读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现任台湾劳工阵线秘书长、总统府人权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民间监督健保联盟召集人、21世纪宪改联盟顾问及法律扶助基金会专门委员。[33][34]
- 罗美玲: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35]。曾连任两届南投县议会议员,现任第10届全国不分区立法委员[36]
- 陈钦生:出身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的台湾白色恐怖受难者及人权运动者。[37]
商界
医学界
- 陈志金:国立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现为奇美医院加护病房主任。
- 杨树文:成大医学系毕业,中山医学研究所博士,现任中医大儿童医院儿童过敏科主治医师。
- 颜宗海:林口长庚医院临床毒物中心主任。
- 张明永:高雄长庚医院前副院长,现为嘉义长庚纪念医院副院长及精神科主治医师。
- 黄轩: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现为国际医疗中心专责医生。
- 杨志权:高雄长庚医院一般外科主治医师。
- 李嫣雯:林口长庚医院家医科医师。
- 吴虹:在高雄当妇产科医师,是现任高雄市长陈其迈的老婆。
演艺界
- 蔡明亮:马来西亚籍导演,为台湾电影代表人物之一,曾在欧洲三大国际影展获得多个重要奖项,包括威尼斯影展的金狮奖与评审团大奖、柏林影展的银熊奖及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奖[40]
- 廖克发:马来西亚籍导演,曾入围第56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拍摄的电影多与东南亚华人有关。
- 郭春晖:马来西亚籍电视制片及导演。
- 何蔚庭:马来西亚籍导演,曾获第47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台北电影节特别评审推荐奖及电影产业最佳剧情片奖等。
- 梁静茹:马来西亚籍歌手,1999年在台湾演艺圈出道,曾多次入围金曲奖最佳女歌手奖项。
- 戴佩妮:马来西亚籍创作歌手、音乐制作人,曾获得金曲奖最佳作曲人奖、最佳专辑制作人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等,是金曲奖获得奖项类别最多的女歌⼿。[41]
- 曹格:马来西亚籍歌手,曾获得第19届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奖项。
- 张栋梁:马来西亚籍歌手及演员。
- 巫启贤:马来西亚籍歌手。
- 柯以敏:马来西亚籍歌手。
- 张智成:马来西亚籍歌手。
- 黄明志:马来西亚籍的歌手、导演、网络红人,毕业于铭传大学国际学院大众传播系,多次入围金曲奖最佳男歌手。[42]
- 林凡:台马混血儿,目前为是歌手和电台主持人。[43]
- 光良:马来西亚籍的歌手,曾和品冠组成歌唱组合无印良品。
- 品冠:马来西亚籍的歌手,曾和光良组成歌唱组合无印良品。
- 陈势安:马来西亚籍的歌手及演员,目前在台湾发展演艺事业。
- 李佳薇:马来西亚籍歌手,曾参与选秀节目超级星光大道。
- 谢佳见:马来西亚籍演员。
- 戴祖雄:马来西亚籍演员、主持人。
- 岑永康:台马混血儿,台湾新闻主播、记者、主持人、制作人。
- 符琼音:马来西亚籍歌手,为选秀节目《超级偶像2》亚军。
- 陈威全:马来西亚籍创作歌手及音乐制作人
- 陈芳语:出生于澳洲,父母来自马来西亚砂拉越州诗巫,目前在台湾发展演艺事业。[44]
- 伍家辉:马来西亚籍歌手及音乐制作人。
- 高以翔:台马混血儿,为模特儿及演员。
- 刘雨柔:台马混血儿,为模特儿及演员。
- 刘倩妏:马来西亚籍演员。
- 林明祯:马来西亚籍歌手、演员及模特儿。
- 林诗枝:马来西亚籍演员及模特儿。
- 黄若熙:马来西亚籍歌手。
- 艾成:马来西亚籍歌手、演员,为超级偶像第二季总冠军,已过世。
- 李艾薇:马来西亚籍歌手,曾参加歌唱选秀节目《声林之王2》。
- 林美贞:曾为马来西亚华裔小姐亚军,目前在台湾发展演艺事业。
- 吴宇卫:出生于英国,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人,母亲是希腊裔塞浦路斯人,在亚洲各国担任演员、主持人及模特儿。
- 江可德:马来西亚籍演员。
- 田士广:马来西亚籍演员。
- 原腾:马来西亚籍演员。
- 傅榆:纪录片导演,马来西亚及印尼华人混血,在台北出生,曾获第20届台北电影奖最佳纪录片、第55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等奖项。
- 马鸿裕:马来西亚籍主持人,曾获得第54届广播金钟奖企划编撰奖、入围第57届广播金钟奖流行音乐节目奖与企划编撰奖。
体育界
相关条目
参考
- ^ 1.0 1.1 1.2 1.3 臺灣地區居留外僑統計. 统计资料. 内政部入出国及移民署. 2021年8月31日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8).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immigration”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侨生回国就学及辅导办法》,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颁布,2009年1月修正。[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胡爱清. 由固打制向绩效制转变:机遇抑或挑战——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的转变及其对华人受教育权利的影响. 世界民族. 2004, (1): 65–72 [2018-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 ^ 从大历史的视野看中共建政与两岸分立六十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 ^ 5.0 5.1 人數曾是台灣留學生來源國第一,回首大馬「僑生」來台歷史的前世今生. 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 2019-10-21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 ^ 高教新南向:馬國學生人數連三年下跌,陸生人數驟降,境外生人數跌破十萬. 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 [202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 ^ 台搶人才頻向馬來西亞招手,馬國講師:曾經形同「社會棄嬰」的留台生,突成搶手貨?. 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 2015-07-16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 ^ 大馬來台留學生 突破萬人. 中视新闻网. 2015-07-16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5).
- ^ 你不知道的軟實力 大馬僑生哈台數十年:臺灣是文化大國. 新头壳. 2019-10-21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5).
- ^ 你知道為什麼這麼多馬來西亞華人來臺唸書嗎?. 换日线. 2019-02-26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 ^ 馬來西亞境外生逐年下降 疫情加劇影響招生. 创事纪. 2021-09-27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7).
- ^ 招境外生搶輸中國!新南向退燒年少4千生 大馬、泰生掉最多. 苹果新闻网. 2021-04-20 [202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 ^ 台灣治安影響招生?馬來西亞留學生減少,也許對台灣高教不是壞事. 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 2020-11-05 [202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5).
- ^ 因應國內勞力缺乏問題 政院將大幅鬆綁外籍人才留台限制. 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 2015-12-02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 ^ 僑外生有機會更容易在台工作,評點制擬刪除薪資計分. 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 2015-09-29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5).
- ^ 僑外畢業生留台工作人數增 國發會修法加強攬才. 中时新闻网. 2020-09-04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5).
- ^ 首度超越美國籍 馬來西亞籍專業人員留台灣工作人數增長. 台湾英文新闻. 2020-04-20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5).
- ^ 外國人想成為正港台灣人為何這麼難?從瑞莎的例子看當初「這條件」超嚴苛. 风传媒. 2019-01-31 [202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 ^ 登記局:只能2選1 擁雙重國籍剝奪公民權. 马来西亚星洲网. 2020-03-03 [202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3).
- ^ 來台24年「走不了」 〈你是我的眼〉〈可惜不是你〉編曲者成正港台灣人. 镜周刊. 2020-03-03 [202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 ^ 來台20年 馬來西亞籍醫生喜拿台灣身分證. 中央通讯社. 2019-10-11 [202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 ^ 逐鹿寶島:馬華公會與行動黨的臺灣戰場. 当代评论. 2020-10-19 [202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 ^ 來自季風帶的新風 跨域交流與出版合作. 台湾光华杂志. 2015-05-26 [2018-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 ^ 驚鴻一瞥還是雨後春筍?馬來西亞中文電影受金馬獎肯定的愛與痛. 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 2019-11-20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5).
- ^ 他們是推動馬台電影合作的愚人,在自由的土地說好馬來西亞的故事. 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 2019-11-21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 ^ 【封面故事】大馬華人流行音樂史:從上官流雲、巫啟賢到黃明志. 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 2019-03-18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5).
- ^ 專訪彭學斌(一)/談談馬來西亞華人音樂發展歷程. Taiwan. 2015-11-17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 ^ 馬來西亞音樂人:想聽有底醞的音樂 還是想到台灣. 天下杂志. 2015-05-26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 ^ 【我在台灣當網紅:大馬華人不只是歌手,也能是開箱台灣觀光、美食的網紅. 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 2021-03-29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 ^ 存档副本. [2021-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5).
- ^ 存档副本. [2021-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 ^ 人物》專注寫好小說的老文青:訪《野豬渡河》作者張貴興. [2018-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2).
- ^ 孫友聯 投身台灣工運20載. 《工商时报》. 2014-09-07 [2017-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3) (中文(台湾)).
- ^ 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委員名單.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7-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3) (中文(台湾)).
- ^ 全國不分區 4號 羅美玲. 自由时报. [2020-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2).
- ^ 新住民羅美玲當選不分區立委 馬來西亞媒體特別報導. 内政部移民署. 2020-01-14 [2020-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 ^ 12年冤狱换来的民主
——留台生陈钦生的故事. 当今大马. 2016-01-15 [2018-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中文(中国大陆)). - ^ 國立交通大學秘書處潘健成簡介. [2021-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 ^ 'Father of pen drive' now a Datuk | The Star. www.thestar.com.my. [2021-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1).
- ^ Auteur Theory: Taiwan Film Auteurs.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0).
- ^ GMA 金曲. [2020-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2).
- ^ 大馬創作鬼才黃明志 來高雄又唱又拍. 联合新闻网. 2020-04-23 [2020-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中文(台湾)).
- ^ https://www.storm.mg/article/28343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encent Video. 《创造101》【舞台回顾】吴映香陈芳语李紫婷唱《Problem》,黄子韬张杰嗨到起立欢呼. Youtube. Tencent Video. [202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 ^ 企排/延續排球生涯 大馬劉美菁來台追夢. ETtoday. 2017-10-29 [2018-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