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员
“大员”(荷兰语:Tayouan 等多种拼写,台湾话:Tāi-uân),汉字又记为“台员”、“大圆”、“大湾”、“台湾”[1],原是现今台湾西南海岸的古地名,17世纪初原指今台南市安平区“台江内海”的海湾;荷兰初到台湾时,泛指台江内海海湾与外海之间的浮岛沙洲群;1620年代末以后,专指其向西通外海主要航道出海口南侧的浮岛沙洲(北汕尾南侧水道对岸),当时也称作“一鲲鯓”,荷兰时期在此兴建城堡“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成为荷治时台湾的行政中心,并将现今台湾本岛全岛称为福尔摩沙(Formosa,即汉人或原住民称的北港,西荷文献记为Pacan; Pakan; Packan),日本文献记为“大冤”、“大宛”。当时原本“Tayouan 台湾”与同音词只是指称台江内海或与外海间的鲲身,现今台湾史学界常将当时文献中的“Tayouan 台湾”与同音词都转写为福州腔的“大员”、而将“Formosa(荷兰转写16世纪时葡萄牙记录的Fermosa与西班牙记录的Hermosa)”意译为“台湾”;但也有以原文音译各译记为“台湾”、“福尔摩沙”;不同的译记法造成许多混淆。明末明清交战时期与郑氏的文献中以“台湾”指称此地,1661年郑氏攻台之后,郑成功将“台湾”改以故乡的地名安平称之,“台湾”逐渐演变为现今台湾本岛全岛正式的称呼,其他同音词逐渐消失。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
汉字 | 大员 |
台语罗马字 | Tāi-uân |
早在荷兰人之前,汉人、日本人、留日汉人海商与海盗为闪避明、日两国长年海禁,在海上并且在赤崁(今台南市中西区)至魍港(今嘉义县布袋镇、台南市北门区)一带活动与互相贸易,也与平埔族人做贸易。
名称由来
明朝万历三十年底(西历1603年初),福建福州连江人陈第随沈有容追捕倭寇至台湾安平外海,归后作〈东番记〉。文中提到大员,为福建省府福州语音,说明是“东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岛中。起魍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双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帮坑,皆其居也”。其后,福建莆田人周婴在其所著《远游篇》中,引〈东番记〉称之为台员。漳州龙溪人张燮1617年成书《东西洋考·卷五·东番考·形胜》记为“大圆”[2]。1624年沈𫓧写给福建巡抚南居益的〈请建澎湖城堡置将屯兵永为重镇书〉记有“红夷潜退大湾”[3][4]。陈第友人泉州晋江人何乔远1608–1620年撰《闽书·卷一四六·岛夷志》引〈东番记〉记为大员[5]:17,注4,而1630年在《镜山全集》〈开洋海议〉改记此地为“台湾”[6]:248[7]:268。大员、台员等,皆闽语音,这些是最早出现在文献上漳泉音“台湾”同音词原始文字的前身,皆指的仅仅是现在台南“安平”一地,当时台江未淤积,“台员”乃一小岛,也有称之为“一鲲鯓”。
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指派雷尔生司令占据明朝海军季节驻地澎湖筑城,明荷双方开始交涉,1623年公司又在大员兴建临时城砦,1624年在明军发动大军围困澎湖堡垒的威胁下,公司主动在1624年4月拆除大员城砦,人员返回澎湖增援,1624年8月,宋克接任澎湖司令,双方协议公司退出澎湖转至当时非明朝领土的台湾。来台后就任首任大员长官的宋克于大员岛上拆除的城砦原址重新筑城并取名奥兰治城,总公司十七人董事会1626年下令更名为热兰遮城(自1624年兴建,内城与四座棱堡1632年完工,扩建外城1634年完工[8]:123)。荷兰文献将此地主要记为“Tayouan”,亦有“Tayovan; Tayowan; Tayouwan; Tayoan; Taiyouan; Taiouan; Taiowan; Taioan; Teyouan; Teyouwan[9]”等多种拼写。荷兰初到台湾时,文献中的“大员”、“台湾”是泛指台江内海海湾与外海之间的浮岛沙洲群:宋克亦在一鲲身北方主要水道的对岸北汕尾兴建商馆、东方内海对岸本岛的赤崁兴建普罗民遮市街;1627年就任第三任长官的努易兹,认为北汕尾的北侧鹿耳门,是台江内海通外海最重要的门户,而一鲲身的热兰遮城距离太远无法防守,于是在北汕尾兴建热堡(Rouduyt Zeeburgh,意译为海堡堡垒),同时可守卫其北侧的鹿耳门水道与南侧的大员水道;此时北汕尾在文献中也记为“台湾”。1620年代末以后,才专指海湾主要航道出海口南侧、建有大员城堡“热兰遮城”的一鲲身。[8]:116-119
清军入关到攻入广东后,1650年代初荷兰人派遣使节前往广东与清政权的汉王平南王、靖南王耿继茂互通文书。1653年广东巡抚李栖凤转达的文书称当时台湾长官为“荷兰国台湾虞文礁律管理北港地方等处事尼高𦛨氏攀直武禄”,其中“虞文礁律”为荷语“Gouverneur(长官)”音译,“尼高𦛨氏攀直武禄”为时任台湾长官尼可拉斯·维堡(Nicolaes Verburgh)的音译;《巴达维亚城日志》转录靖南王(荷兰语:Singhnamongh)耿继茂文书的荷语译文为“Hollandschen Gouverneur in Tayoan, die regeert ofte 't gebiedt heeft over Paccan ende dat daeraen dependeert(统治北港及其所属领土的大员之荷兰长官)”。荷清双方的文书中,“Tayoan、台湾”皆应是指热兰遮城的所在,“Paccan、北港地方”指今台湾全岛。[7]:259[10]:61-62
郑氏的文献亦将此地记为“台湾”,1661年4月(永历十五年三月)延平王郑成功攻台,将热兰遮城、热兰遮市街记为“台湾城”、“台湾街”。5月25日,郑军围攻热兰遮城大败,损失惨重,郑方阵亡超过千人、受伤七八百人。震怒的郑成功5月29日(五月初二)斩杀当初极力反对来台的吴豪,改大员海湾东方对岸的本岛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之后郑经再改名为东宁),设一府二县(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并以其故乡的地名安平“改台湾为安平镇”。[11][12][13]郑军围困热兰遮城,至1662年2月荷兰退出台湾,郑氏将王府设于此城内。清治以后,在原本“台湾”的东方对岸本岛赤崁地方,正式设立台湾镇、台湾府,于是台湾渐转化成为本岛全岛的名称。
德国史学家路德维格·里斯研究荷兰史料后表示,公司透过这些汉人为通译,与平埔住民沟通,并把汉语“大湾”或“大员(tâi-uân)”转写为“Tayouan”。“大员”亦为最早出现在中文文献上的“台湾”原始文字的前身。
台湾史学者翁佳音认为,早期荷兰古地图清楚标示“Tayouan(大员、台湾)”在台江内海,因此不可能为原住民之番社。早在荷兰人进驻台湾前几年就透过汉人知道当地被称为“大湾(grote baai)”,音译转写为“Tayouan”,其荷兰文发音与今日台语发音“台湾(Tâi-oân)”雷同。而“台窝湾”(日语:タイオアン Taioan)一词乃日治时期日本人研究荷兰文献时的转译,后从日文再翻回中文时出现的名词。因此此地地名本源自汉人称呼台江内海与一鲲鯓所形成的“大湾”转化而来,因不同口音被转译成台员、大员、台湾等不同表记的同音词。
日治时连横《台湾通史》记述,台湾之名源自台语同音的“埋冤”,因明末漳泉人士来台经常客死不得归乡,翁佳音认为这是附会之说。1659年日本西川如见《华夷通商考》附的世界地图集将台湾标示为“大冤”、[14]或片假名“タイワン Taiwan”[15];1609年德川家康颁发朱印状并派遣肥前国藩主有马晴信前往南洋,途中探查台湾,掠夺船只与当地住民冲突,另外1660年代日本人船难漂流至台湾,《长崎港草》将这些记录中的台湾记为“大宛”。[16]:53[17]:1389[18]:87 韩国史书《朝鲜王朝实录》,在1670年将当时郑经占据的台湾记载为“大樊(韩语:대번 Daebeon)”,其国东宁国记载为“大樊国(대번국 Daebeonguk)”。[19]
其他研究
十七世纪初期,当地的海岸线位在今台南市西门路一带,潮水逼近赤崁楼。而外海有十一座沙洲:“海翁线”、“加荖湾”、“隙仔”、“北线尾”、“大鲲身”、“二鲲身”……以至“七鲲身”,与海岸线间围成一片潟湖内海,称为“台江”。其中北线尾与大鲲身间的水道最深,可容海船通过,是出入台江的主要港道。[20]
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大员沙洲上兴建热兰遮城(安平古堡),作为商馆与统治行政中心。以大员长官为最高行政首长,总揽全岛统治区行政事务。同时设有大员评议会,为最高决策机构。因此“大员”亦作为全台湾岛的代称(荷兰语:Tayouan of Formosa[21],意为“大员又称福尔摩沙”)。[20]
十七世纪中期,这些沙洲因为淤积而逐渐接近乃至相连。到1661年郑成功出兵攻打台湾时,七个鲲身岛已经连成一个与内陆相连的长条状的沙洲半岛。因此郑成功的军队在攻下内陆的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后,得以循海路及陆路攻打位在半岛前端的热兰遮城。大约在此前后,中文文献多以“台湾”取代“大员”,大员一词很快不再使用。[20]
参考文献
- ^ Stanford's map of the empires of China and Japan with the adjacent parts of the Russian Empire, India, Burma, etc..
- ^ 张燮. 東番考·形勝. 東西洋考·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十一·地理类. 1617: 20左 –通过浙江大学图书馆藏 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形胜〉璜山(琉璜气每作火光沿山躲铄) 沙巴里 大帮坑 大圆尧港
- ^ 顾炎武 (编). 福建·備錄·上南撫台暨巡海公祖請建彭湖城堡置將屯兵永為重鎮書. 天下郡國利病書·三十八. 四部丛刊三编史部. [1624年沈𫓧上福建巡抚南居益] –通过昆山图书馆藏 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 俞昌会 (编). 福建防海畧·沈鐵請建澎湖城堡置將屯兵永為重鎮書. 防海輯要·卷九. 百甓山房. 1842: 63左 [1624年沈铁上福建巡抚南居益] –通过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沈铁请建澎湖城堡置将屯兵永为重镇书谨陈为澎湖处置起基善后永固闽疆事红夷潜退大湾蓄意叵测
- ^ 李宗信. 第二章·漢人的移居與發展·第一節·漢人移居前的小琉球·一、小琉球地名由來考證. 小琉球的社會與經濟變遷(1622-1945) (PDF) (硕士论文). 指导教授·温振华. 国立台南师范学院 台湾文化研究所: 16–24. 2004-01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30).
- ^ 曾鼎甲. 評介毛著《方志新論》 (PDF). 中兴史学. No. 3: 237–254. [毛一波《方志新论》1974年]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07).
- ^ 7.0 7.1 陈宗仁. 「北港」與「Pacan」地名考釋:兼論十六、七世紀之際台灣西南海域貿易情勢的變遷. 汉学研究. 2003-12, 21 (2): 249–278 [2023-04-19]. ISSN 0254-44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2) –通过国家图书馆期刊文献资讯网.
- ^ 8.0 8.1 村上直次郎. 由石万寿翻译. ゼーランヂヤ築城史話 [热兰遮城筑城始末]. 台湾文献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75-09, 26 (3) [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日文原载《台湾文化史说》 33-92页 初版1930-10-26; 合本改版1935-10-10] [202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 ^ Zoeken: "Formosa". Atlas of Mutual Heritage. [2023-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0).
- ^ Mayus Anno 1653. Dagh-register gehouden int Casteel Batavia vant passerende daer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l Nederlandts-India, Anno 1653 [巴达维亚城日志(1653年)]. Batavia: Bataviaasch Genootshap van Kunsten en Wetenschappen; Nederlandsch-Indische Regeering. 1888 [日志1653-05-09]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2) –通过HathiTrust Digital Library 原藏芝加哥大学图书馆 谷歌数码化.
- ^ Philip Daniël Meij. Daghregister van Philip Meij [梅氏日记:荷兰土地测量师看郑成功]. 汉声杂志. No. 132. 由江树生翻译. 2003-03. 1661年5月各条及注释 [原著署名 1662-04-17 于巴达维亚].
- ^ s:先王实录#十五年_辛丑
- ^ 陈华民. 悅讀台灣俗諺. 台北市: 台湾书房. 2011年12月: 页170至171.
- ^ 翁佳音; 曹铭宗. 台南——台灣為什麼叫台灣?.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 台湾珍藏18 初版. 台北市: 猫头鹰. 2016-01: 130–133. ISBN 978-986-262-276-6.
- ^ 西川如见 (编). 地球萬國一覽之圖; 中華十五省之略圖. 華夷通商考. 1659: 卷三1,卷一2 –通过国立国会图书馆; 筑波大学图书馆 (日语).
- ^ 松竹秀雄. 第3章·朱印船主有馬晴信. 慶長14年(1609) 東南アジア海域の我国海運について (pdf).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 (东京都). : 47–80 [《长崎港草》记载1609年]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5) (日语).
- ^ 地部三十六·台灣(澎湖島併入)·長崎港草〈七〉日本人異國漂流雜記 (PDF). 古事類苑. 1879年启纂, 1896-1914年出版 [记载1660年代日本人漂流至大宛]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30) –通过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 (日语).
- ^ 伊能嘉矩. 第一篇·淸朝以前に於て支那人に知られたる台灣·附錄·明代以後に於支那人に與台灣の地名の變遷. 台灣文化志 上卷. 刀江书院. 1928: 72–90 –通过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日语).
- ^ 《朝鲜显宗大王实录 · 卷十八》
- ^ 20.0 20.1 20.2 20.3 刘益昌、许清保、吴建昇、郭俊钦. 台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規劃研究成果報告書 (PDF). 台江国家公园管理处委托研究报告. [2024-04-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3-03) –通过社团法人台湾打里折文化协会 (荷兰语).
- ^ François Valentijn. Vierde Deels Tweede Stuk: Vierde Boek "Tayouan of Formosa" [第四卷之二后半·第四部 大员又名福尔摩沙]. Oud en Nieuw Oost-Indiën [新旧东印度志]. Dordrecht: Joannes van Braam; Amsterdam: Gerard onder de Linden. 1726: 33–93 –通过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 数位馆藏 数位档案1002-1064页 (荷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