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枏(1821年12月27日—1862年),字梦锡,号幼涵陕西延安府肤施县人,行一,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本省乡试中式第十四名举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会试中式第七十一名,覆试二等第九名,殿试二甲六十四名,朝考二等第七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翰林院编修[1][2],国史馆协修[3]。西陲乱起,君上大府,论贼势军情不能用,愤郁致死[4],以积劳病故予三品卿衔[5]

张大枏

大清翰林院编修
籍贯 陕西延安府肤施县
府邸 西安省城土地庙什字街草厂巷
字号 字梦锡,号幼涵
出生 道光辛巳十二月初四日(1821年12月27日)
逝世 同治元年
配偶 王氏
亲属 曾祖张元杰(庠生)、祖张井(嘉庆戊午科举人,辛酉科进士,漕运总督)、父张渼(贡生,河南候补同知),母孔氏;子张百祥
出身
  • 贡生
  •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举人
  •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进士
著作
  • 《滕华馆诗稿》四卷(同治辛巳欧斋林氏靑门刊本)
  • 〈重修卷阿周公庙记〉
  • 〈皇清诰授振威将军楠亭张公暨继配吴夫人合葬墓志铭〉

同治五年,教案起,其西安城内故宅为洋教徒看中,迫使其寡母孔氏强卖迁出后霸占为教堂[6]

参考资料

  1. ^ 《道光己酉科直省同年录》
  2. ^ “引见庚戌科散馆人员。得旨。……张大枬……、俱著授为编修”。《文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咸丰二年四月二十一日
  3. ^ 〈皇清诰授振威将军楠亭张公暨继配吴夫人合葬墓志铭〉,赐进士岀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加三级世愚侄张大楠顿首拜撰并书,《富平碑刻》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第86页
  4. ^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2册,第673页
  5. ^ “壬午,予陕西巡察守御积劳病故之在籍候选道张大枬三品卿衔”,《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七十三平定回匪一,第38页
  6. ^ “查得西安省城土地庙什字街草厂巷,有已故翰林院编修张大楠父遗住房一所,买自费、张、王等姓,改并一宅,数世同炊,是否系天主堂旧基,无案可稽。该教士亦未指明四至亩数,何年因何毁坏切实凭据”;“臣等查陕西教堂一事,自成丰十一年五月间法国公使哥士耆函请照约饬还,臣衙门叠次咨行查办未结,复于本年二月间具奏请旨饬催。兹据该署抚奏称,此案前抚臣督饬藩臬两司查得,西安省城内有已故编修张大楠住房一所,买自费、张、王等姓,改并一宅。是否系天主教堂旧基,无案可稽,该教士亦未指明四至亩数,何年因何毁环切实凭据。可否酌拨空闲地亩,令其照约建造,咨呈总理衙门核覆。同治四年复准总理衙门咨催,节经饬司督府查办。旋据咸长二县检查新旧契据,实系费、张二姓辗转售卖,并无天主堂遗址。此外又无的实凭据,碍难清还。”;“署陕西巡抚刘蓉奏覆西安并城固教堂分别筹办交结折,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七日,陕西巡抚臣刘蓉跪奏,为陕省两处教堂业经分别筹办,均各交给清楚,并与议立条约,以弥衅端,恭折覆奏,仰祈圣鉴事。……臣遵省城教堂,先因所指张姓住宅展转售卖,已历多年,初无确据。而西安为汉回杂处之地,日后恐难相安,不得不熟筹远虑,是以曲折商办,据实奏陈。兹蒙圣训周详,自应恪遵迅速妥办,随督藩臬两司委员会同咸甯、长安二县在于省城另购民房抵换,既觅数处,该教士高一志始终坚持,总非所指张宅不可。若不设法拨还,难免藉为口实。查宅主翰林院编修张大枏已经物故,仅遗数龄幼子。该印委各员只得面见张大枏寡母孔氏,告以前情。再四婉劝,将房让出,给予价值,另觅栖止。幸孔氏等深明大义,自以世受国恩,不敢固执。惟祖辈原置去价银八千五百两,迄今五世,陆续增添基地,修葺房屋,又费银一万有奇。查契载价银尚与所言相符,第加入增添修费为数较多,值此库项支绌,焉能筹兹钜款,公同商酌,拟于原价八千五百两之外垂怜孔氏两世孤孀,加银一千五百两,共足万两之数。订允买定,缄邀教士高一志于八月二十日来省,带同亲往查看。厅堂正厦门楼群房统计一百五十八间,该教士欣然乐从。随于司库兵饷一两节省项下动支库平银一万两,饬发给领。即催张姓出契迁移交割”。《清末教案》第1册,中华书局,1996.06,第535、540、5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