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壤村(英语:Kik Yeung Tsuen),是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大陂头的一条已拆卸村落,1955年落成,于1982年清拆,只有27年历史。击壤村的原范围覆盖朗屏邨南面小部分、富来花园和俊贤坊游乐场。击壤村原是十八乡乡事委员会的成员。

历史

自20世纪初起,从广州一带来港的贫民于元朗新墟大桥村之间的一片旷地搭建木屋居住和设立工场,是为广兴园。[1][2]和平后,广兴园已发展成十八条大小街道,有数十间店铺,159间木屋,400多户共2,600多人居住。[3][4]1947年,商绅黄福康购入该幅地皮。1950年代初,业主计划清拆十八街发展新式市场和楼宇,居民组织“元朗广兴园十八街巷反对迁拆联会”与业主周旋,进行多次谈判。[5][6][7]十八街大部分居民不愿意迁进黄氏新建的平房大厦,即泰丰街康乐楼,认为徙置单位太小及不利农商业,要求业主按1951年承诺于原址分阶段重建新平房。[8][9][10][11][12]清拆期限于1954年年底届满,业主诉诸田土厅以法律解决事件,期间有地盘工人与居民发生冲突。[13][14][15]1955年1月,居民与业主和元朗理民官惠柳新经过多番磋商终获得安置方案,部分居民按原定计划迁入康乐楼;另一批居民自建新村,由业主承担搬迁费用七万多元,政府则拨出大陂头九龙巴士厂(现今元朗广场)后面的官地建村。[16][17][18][19]1955年1月,新村兴建工程动工,分四期进行。广兴园原址后来重建成康庄市场,于1957年开幕。[20]

击壤村村名出自农民歌谣《击壤歌》,寄语村落安居乐业、自给自足。[21][22]击壤村坐落于横洲河(又名大陂头河)河畔咸田壆,面积约有16万平方呎,四周是咸水稻田和鱼塘。村口有小路连接元朗大马路,路口即为元朗肉商联合屠场。击壤村建有121间用沙砖堆砌的单层瓦顶平房,可容纳1,000多名居民入住。大部分平房为每两间相连,每间平房有厨房、睡房、客厅和天井,有电力和自来水供应,村内有公厕。政府发出临时官地牌照予击壤村,居民须每年缴交牌费。1955年6月2日,击壤村举行开村典礼,由新任元朗理民官李作新主持,港督葛量洪爵士亦曾于当日早上巡视新村。[23]1957年,击壤村举行村务大会选出正副村长,并正式加入十八乡乡事委员会。[24]

1960年,中华基督教会元朗堂从元朗旧墟迁到击壤村,真光小学新校舍亦于1963年在村内落成。1969年,击壤村成立花炮会,多年来组织村民参与元朗十八乡天后宝诞会景巡游,有飘色、舞狮、花车表演。

 
朗屏邨悦屏楼周围是击壤村北村原址

击壤村为处低洼地带,受水灾困扰,居民自发筑提和建水闸保障性命财产。1963年,政府计划兴建元朗主明渠、元朗北明渠及道路,横洲河将改道,须清拆击壤村十二间村屋,击壤村一分为二,渠上有行人桥连接两村。政府最初只为此等临时房屋提供英泥和白米作赔偿,没有任何安置安排,百多名居民面临流离失所的威胁。[25][26]经居民向各界申诉后,清拆村屋减至七间,受影响居民在北村重建家园。[27]1969年,政府因扩建马路再清拆三间村屋,受影响居民徙置到元朗新区[28][29]1960年代末,击壤村村口一带土地被用作新市镇发展,政府将现今元朗(西)巴士总站旁的一条道路命名为击壤路,而该路路口正正是击壤村建村时从元朗大马路进村的村路入口。

1981年,政府宣布将收回击壤村全部地皮,发展公共房屋。居民曾要求政府拨地重置村落,但政府以土地属官地为由拒绝,并决定将大部分村民安置到新落成的水边围邨,有些安置在临时房屋区[30][31]1982年4月,大批居民因不满房屋署赔偿聚集在村口抗议,与在场警员对峙,清拆行动不成功。[32][33]1982年6月,南北两村相继清拆,有131户共558人、一间商店、11个工场、两个猪栏、 12个鸡场受影响,居民再度激烈抗议并与清拆人员发生冲突,有村民被抬走。[34][35][36][37]击壤村北村地段后来建成朗屏邨,南村地段则建成富来花园和俊贤坊游乐场。

知名居民

参见

参考文献

  1. ^ 子羽. 香港掌故 - 五十年前的廣興園.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5. 
  2. ^ Tere Wong. 跑遊元朗 (30) - 廣興園十八街 康樂樓 康莊市場 擊壤村. 2015-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2). 
  3. ^ 廣興園十八街業主招待記者入元朗參觀詳細解釋須要拆建原因及所收租值業主住客間已進行談判漸入和平解決階段. 华侨日报,. 1954-11-12. 
  4. ^ 元朗十八街居民登記共二千六百餘人居民代表今晨再晉謁理民府官. 华侨日报. 1954-11-22. 
  5. ^ 元朗十八街業主黃福康談新墟改建大計劃. 香港工商日报. 1954-11-03. 
  6. ^ 元朗廣興園三千居民前晚召開全體大會成立反對遷拆聯會代表交涉. 香港工商日报. 1954-11-04. 
  7. ^ 元朗十八街拆遷事件 住客業主兩方面已同意舉行談判. 工商晚报. 1954-11-10. 
  8. ^ 元朗十八街住客仍堅持不願遷移 準備住客遷住新樓將完成. 工商晚报. 1954-11-24. 
  9. ^ 元朗十八街拆遷三方面談判仍無結果業主表示祗能安置有租單居民業主住客雙方定星期一再談判. 华侨日报. 1954-11-27. 
  10. ^ 元朗十八街遷拆問題關鍵在安置全部居民主客昨日在港會談互相提出條件未獲具體解決辦法明日再度談判. 华侨日报. 1954-11-30. 
  11. ^ 元朗廣與園十八街遷拆主客談判仍無結果雙方認為對方條件不合理談判己陷僵局. 华侨日报. 1954-12-02. 
  12. ^ 元朗十八街反遷拆聯會具呈新界各主管當局瀝陳苦況求緩拆緩遷. 华侨日报. 1954-12-17. 
  13. ^ 元朗廣興園糾紛 業主僱工鋪填泥地 居民與工人衝突. 香港工商日报. 1954-12-19. 
  14. ^ 元朗廣興園遷拆事循法律途徑解決業主控告反遷拆會負責人. 华侨日报. 1955-01-15. 
  15. ^ 元朗十八街遷拆事件惡化業主提七項條件今日再展開談判. 华侨日报. 1955-01-16. 
  16. ^ 元朗十八街拆遷糾紛經法庭審訊圓滿解決全部住客在正月十六日遷出業主依照商定辦法補搬遷費. 华侨日报. 1955-01-18. 
  17. ^ 元朗十八街住戶遷入新樓者登記編號 自行搭屋申請者甚衆. 香港工商日报. 1955-01-21. 
  18. ^ 元朗十八街拆遷期近住客均感覺覓地維艱希望「反拆遷聯會」繼續為大眾服務. 华侨日报. 1955-01-28. 
  19. ^ 廣興園十八街居民大陂頭興建新居第一批建屋十八間已批准六十三間一月後繼續興建. 华侨日报. 1955-01-30. 
  20. ^ 元朗墟康莊市場 定本月底開幕. 香港工商日报. 1957-09-12. 
  21. ^ 元朗鹹田壆闢新村 計劃蓋屋一百間. 香港工商日报. 1955-01-30. 
  22. ^ 安置元朗十八街二千居民大陂頭新村初期工程完成第二期建屋計劃下月亦可竣事新界民政署長彭德將巡視新村. 华侨日报. 1955-02-21. 
  23. ^ 元朗擊壤村昨開幕 鼓樂喧天村民雀躍. 香港工商日报. 1955-06-03. 
  24. ^ 擊壤村選正副村長. 华侨日报. 1957-10-22. 
  25. ^ 十八鄕擊壤村十弍戶村民彷徨聯呈理民府鄉事會請收回成名. 华侨日报. 1963-04-21. 
  26. ^ 擊壤村十二戶被拆 面臨流離失所請求合理安置. 华侨日报. 1963-11-25. 
  27. ^ 元朗擊壤村拆屋事已獲解決. 大公报. 1964-03-07. 
  28. ^ 理民府強遷該村三家人並限期全村登記元朗擊壤村民維護居住權利村民支持被遷者並促當局說明登記意圖. 华侨日报. 1970-02-26. 
  29. ^ 元朗擊壤村 三屋被拆毀. 华侨日报. 1970-02-26. 
  30. ^ 全村百五十戶獲通知明年遷拆十八鄉擊壤村居民要求港府撥地建村當局稱村民將遷入水邊圍邨或臨時房屋. 大公报. 1981-10-07. 
  31. ^ 擊壤村民重申重建村屋將聯同鄉議局等向理民府交涉. 大公报. 1982-03-31. 
  32. ^ 由於未獲合理賠償擊壤村逾百名村民阻止房署人員拆屋清拆行動可能延至下月. 大公报. 1982-04-28. 
  33. ^ 房署拆元朗擊壤村村屋 官民未達成協議 清拆期延至下月. 香港工商日报. 1982-04-28. 
  34. ^ 元朗擊壤村 今日將清拆. 华侨日报. 1982-06-10. 
  35. ^ 淸拆擊壤村受阻擾數戶村民曾拒遷離. 工商晚报. 1982-06-10. 
  36. ^ 元朗擊壤村昨清拆 16名村民與警對峙. 香港工商日报. 1982-06-11. 
  37. ^ 擊壤村木屋昨清拆部分村民與警對峙一女子被帶走一名警員受傷. 大公报. 1982-06-11. 
  38. ^ 擊壤村深夜械刧 恒香茶樓東主被刧五百餘元. 华侨日报. 195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