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之(1905年5月26日—1999年),也被称为W. T. Chu[1]是中国神学家和作家。他出生于浙江温州的一个基督教家庭,自小便接受了新教信仰。朱以其在中国的圣经研究贡献而闻名,他于1941年出版的《基督教与文学》是最早研究基督教与文学关系的中国著作之一。此外,他还撰写了几篇关于基督教的文章,并出版了两部耶稣的传记,分别为《基督耶稣》(1948年)和《无产阶级的耶稣》(1950年)。晚年,他居住在上海天津

朱维之
出生(1905-05-26)1905年5月26日
温州, 浙江, 中国
逝世1999年(93—94岁)
职业基督教神学家作家
教育程度金陵神学院

早年生活

朱维之于1905年5月26日出生在浙江温州的一个村庄。他的父母是新教徒,朱自幼便接触到了基督教。[2]他在中国内地会的寄宿学校完成了小学教育,1927年毕业于金陵神学院。[3]朱既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在大学时期不仅学习圣经——特别是旧约及其诗歌,还学习了李白墨子屈原等中国古代经典著作。[4]14岁时,朱参与了五四运动,通过在学校反抗和“禁止焚烧日货”来表达自己的立场。[4]1925年,他发表了第一篇从文学角度解读圣经的文章,题为《圣经与文学》。[5]1927年,他加入了北伐军的总政治部,并在此期间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深受其影响。[4]

职业生涯

朱维之在军队服役不到一年后离开,加入中华书局担任编辑和翻译。他随后在福建基督教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约五年时间,并在教学早期曾短暂居住于东京,就读于中央大学早稻田大学[4]1941年,他的著作《基督教与文学》(基督教与文学)出版;[6]这本书是中国最早探讨基督教与文学关系的出版物之一。[7]1950年出版的《无产阶级的耶稣》是他继1948年出版的第一本耶稣传记《基督耶稣》之后的第二部传记。在书中,朱认为耶稣不仅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因为他是木匠的儿子,还是一个“革命者和罗马帝国的敌人”。[8]朱在上海大学讲学了16年,直到1952年被调往天津南开大学[9]

文化大革命期间,朱的圣经研究工作暂停,但他于1980年重新发表了两篇论文:希伯来文学简介–向旧约全书文学探险《圣经》文学的地位和特质[10]1989年,朱的著作《圣经文学十二讲》出版,这是文化大革命后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圣经的书籍。[11]朱维之于1999年去世。[12]

影响与遗产

玛丽安·加利克(Marián Gálik)称朱维之为“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学研究及圣经研究之父”。[6]罗曼·马雷克(Roman Malek)认为他是“将文学圣经重新引入中国的最重要学者之一”。[13]刘萍指出,朱1980年的论文《希伯来文学简介》为“暂停了近三十年的旧约研究打开了一个缺口”。[14]

参考文献

引用

  1. ^ Chin 2015,第132页.
  2. ^ Wang 2019,第2页.
  3. ^ Wang 2019,第2–3页.
  4. ^ 4.0 4.1 4.2 4.3 Wang 2019,第3页.
  5. ^ Wang 2020,第435页.
  6. ^ 6.0 6.1 Gálik 2019,第367页.
  7. ^ Liu 2016,第254页.
  8. ^ Gálik 2019,第368页.
  9. ^ Wang 2019,第4页.
  10. ^ Gálik 2019,第368–369页.
  11. ^ Gálik 2019,第372页.
  12. ^ Boer 2019,第200页.
  13. ^ Malek 2017,第612页.
  14. ^ Liu 2018,第1页.

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