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镰
使用
火镰通常为高碳钢制造,长约10厘米,一侧为钝刃,另一侧为捉手。使用时,先将火绒夹在打火石上,双手分持火镰与打火石,然后使火镰刃部与火石猛烈敲击。[2]:488火镰与坚硬的打火石碰撞后,会有钢末溅射而出,因摩擦生热而迅速升温氧化,产生火花,接触易燃的火绒后将其点燃。[3]:146
家中固定使用的火镰常系在灶台上,而随身使用的火镰常与打火石、火绒一起收纳于火镰袋(或盒、荷包)中,至少东亚地区有些火镰也会直接缝制或镶嵌在袋(盒、荷包)的一侧。[4][2]:488[5]:66
一些火镰制作精美,所以不仅可以作为实用工具,也同时是服装配饰和工艺品。这些火镰通常会装饰刀背的捉手,或对于固定在器物上的则会装饰器物本身。作为工艺品的火镰一度成为国际贸易商品,如俄国的布里亚特人所制造的火镰皮盒曾在西欧流行。[6]
历史
石器时代的人类(如冰人奥茨)就使用黄铁矿石和燧石相互敲击来生火。[7]随着钢铁冶金学的发展,由高碳钢制造的火镰(钢末中的碳会形成“爆花”,产生更多更密集的火花)普及开来,取代阳燧和摩擦起火成为最主要的生火方式。[8]:240[9]:98-99火柴兴起之后,火镰逐渐被淘汰。[10]:22
符号文化
东亚的彝族崇拜火焰,庆祝火把节,将火镰图案运用在服饰和漆器上。[11]
在欧洲,火镰是纹章、徽记、座右铭图像、铸币上常见的装饰图案。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以火镰、打火石和火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图像,并将自己创立的金羊毛骑士团的勋章链环设计为火镰和打火石的形状,影响深远。西欧的装饰、甚至现实中的火镰,都模仿该火镰造型。该图形也由此可以代表字母B,即“勃艮第”(拉丁语:Burgundiae)的首字母。勃艮第公国解体后,其部分领地及金羊毛骑士团归属哈布斯堡家族,火镰图案因而在奥地利、西班牙等地兴起。[6]在东欧,拜占庭帝国巴列奥略王朝以十字架和四个火镰作为帝国的标志。这一形象后来被塞尔维亚所继承,出现在塞尔维亚国徽上。[12]:25-32
图片
日用火镰
工艺火镰
火镰图案
-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铠甲,以火镰、打火石和火花为装饰图案
-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去除十字架,保留四火镰图案
参考文献
- ^ 孙书安 (编著). 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 ISBN 7-200-02767-7.
- ^ 2.0 2.1 叶大兵,乌丙安 (主编). 中国风俗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ISBN 7-5326-0095-5.
- ^ 宋兆麟. 中国风俗通史 原始社会卷.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ISBN 978-7-5321-2121-2.
- ^ 修好堂. 斜西沟的火镰. 海阳文史资料 第11辑. 海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 143-144.
- ^ 程忠红. 西藏文物札记.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8. ISBN 978-7-5125-1098-2.
- ^ 6.0 6.1 Neubecker, Ottfried; Wirth, Karl-August. "Feuerstahl" [火镰]. Reallexikon zur Deutschen Kunstgeschichte VIII [德国艺术史百科全书]. München: C.H. Beck. : 498–521 [2021-02-08]. ISBN 97834061419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德语).
- ^ Stapert, Dick; Johansen, Lykke. Flint and pyrite: making fire in the Stone Age [燧石和黄铁矿:在石器时代生火]. Antiquity. 1999, 73 (282): 765-777 (英语).
- ^ 卢嘉锡,路甬祥 (主编). 中国古代科学史纲.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ISBN 7-5375-1703-7.
- ^ 张力真, 徐允长 (主编). 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ISBN 7-04-003082-9.
- ^ 黄振炳. 上海火柴工业考索.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458-1294-7.
- ^ 何昌林. 火的民族 火的艺术. 装饰. 1986, (03): 40-43.
- ^ Палавестра, Александар. Илирски грбовници и други хералдички радови [伊利里亚纹章图册及其他纹章作品]. Београд: Завод за уџбенике. 2010. ISBN 9788660470371 (塞尔维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