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

通訊方式

电报是利用电信号传递文字、图片等资讯的电信业务[1]:133,是非话通讯业务的一种[2]:1,在19世纪初发明,是最早使用进行通讯的方法。电报大力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20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电报根据通讯方式可分为公众电报和用户电报[3]:25;根据文件传输方式可分为编码电报和传真电报两种,一般所说的电报是指编码电报[4]:5。随着传真的广泛使用,传统编码电报现在已经十分罕见。

一张美国西联公司的电报

历史

电报发明前的通讯方法

在未发明电报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驿送信鸽信狗以及烽烟等。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另一类的通讯方法是使用烽烟或摆臂式信号机、灯号等肉眼可见的信号,以接力方法来传讯。这种方法同样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气、地形影响。在发明电报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会被传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来看,是难以忍受的缓慢、能够传送的资料量也非常局限。

早期实验

欧洲的科学家在18世纪逐渐发现的各种特质。同时开始有人研究使用电来传递讯息的可能。早在1753年,一名英国人便提出使用静电来拍发电报。他的设想是使用26条电线分别代表26个英文字母。发电报的一方按文本顺序在电线上加以静电。接收的一方在各电线接上小纸条。当纸条因静电而升起时,便能把文本誊录[5]

同期法国率先使用灯号旗语的方式在一系列高塔上传播资讯,称为Optical telegraph,也是电报一词的英文起源,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信号传到很远,但其限制是需要有较多的人手以在地形内见距离外作中继传信,又受到天气影响[6]

首条真正投入使用营运的电报线路于1839年在英国最先出现。它是大西方铁路装设在两个车站之间作通讯之用。这条线路长13英里,使用指针式电报机[7]:1,由查尔斯·惠斯登威廉·库克英语William Fothergill Cooke发明。两人并为发明在1837年取得英国的专利[8]

美国塞缪尔·莫尔斯在接近同一时间同时发明了电报,并在1837年在美国取得专利。莫尔斯还发展出一套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便拍发的方法,称为莫尔斯电码[9]:32

演进

 
1891年时主要的电报线路图

初期的电报只能透过使用架在陆地上的电线(Land Line)通讯。最早期的电线属于单线式,需要透过地面完成回路,传送距离有限,更不能越过海洋。到了1850年,首条海底电缆横越英吉利海峡,把英国欧洲大陆连接起来[10]:192–193。首条横越大西洋的电报电缆则在1857年敷设完毕。但由于技术原因,这条越洋电缆只使用了数天便告失灵[11]:130。首条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要在九年之后,即在1866年方才成功投入使用。至于横越太平洋的海底电缆,更要在1902年方才完工。

到了19世纪90年代,各地仍然要经过电线用来传送电报。尼古拉·特斯拉等科学家在这个时候开始研究以无线电发送电报。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首次成功收发无线电电报。4年后,即1899年,他成功进行英国至法国之间的传送[9]:40。1902年首次以无线电进行横越大西洋的通讯。无线电报的发明使移动通信变得可能,配备无线电电报机的远洋船只,就算在海洋上仍然与陆地保持通讯,更能在需要时发出求救信号。

今天的电报

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电报已不再是主要的通讯方法。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公众电报已逐渐与数据、用户电报网业务合并,或被其它通讯方式取代[2]:4。自从电信网络数码化以后,电报通讯变成为数码通讯网络内其中一种以文字通讯的应用,在传真机普及后更被传真所取代。当互联网移动通信日渐广泛使用以后,普通电报更进一步被电子邮件简讯所取代[12]。现在一般人已不会使用电报通讯。传统的电报新闻(即电讯新闻稿)亦已由传真、互联网及手提电话的短讯所取代。只有在一些很特别的旧有应用环境下,才会偶然看见使用电传打字机的电报业务。但因为以编码的方式转送简单的信号需要的资源较少,而一些保密通讯上或专业的航空和航海剿动仍然可用上类似的编码传信,但这些不再构成一种特别的职业。

现时,在北美地区,International Telegram等公司仍然维持电报服务,主要针对一些特别喜庆场合,或用作解决法律争议之用,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电报仍有在法律以及通讯用途。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宣布2006年1月27日起终止所有电报服务;而在日本,NTT东日本和NTT西日本仍然为当地民众提供礼仪电报服务,主要用于庆祝新婚、毕业,或丧礼治哀之用,而所传的电报,会按场合以特制的纸和信封印出[13];在英国,英国电讯在2003年将电报业务拆成一间小公司Telegram Online[14];香港的电讯盈科已于2004年1月1日宣布终止香港境内外所有电报服务;在同一年,荷兰的电报服务亦宣告停止;2007年1月1日,台湾地区停办了国际电报业务[15](国内电报业务已于1991年9月10日停办[16]);2008年5月1日泰国发行40000封纪念电报,以纪念使用了133年的泰国业务即日起走入历史[17];印度国有电信有限公司则于2013年7月14日终止电报业务[18]

各地情况

北美

 
西联电报公司的送报员

1844年,莫尔斯从华盛顿国会大厦向巴尔的摩发送了世界历史上第一封电报[19],美国第一家电报局也于次年成立,随后,北美的公众电报通讯网开始快速扩张,截至1849年,美国成立了20余家电报公司,线路总长超过12000英里。[20]1851年,西联电报公司的前身纽约和密西西比河谷印刷电报公司成立,其在1856年与伊利和密歇根电报公司合并后改名为西联电报公司并继续并购其它电报公司,成为美国当时的三大电报公司之一。1866年,西联电报公司相继收购了其竞争对手,最终垄断了美国与加拿大的公众电报业[21]。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成立了电报部门并建立了独立的公众电报网络,打破了西联电报公司在加拿大的垄断。1915年,西联电报公司在加拿大的子公司——大西北电报公司被加拿大北方铁路收购,并随后成为了加拿大国家铁路的子公司[22]。1931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英语:AT&T)在其运营的电话交换网上建成了名为TWX的用户电报通讯网[23],而西联电报公司也于1958年开始利用其卫星通讯系统建立自己的用户电报网[24]

由于通讯技术的进步与长途电话资费的降低,美国对于公众电报的需求逐渐下降,西联电报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取消了送报员,公众电报的投递改为邮送[25],同时,西联公司大量关闭电信营业网点,话传成为公众电报的主要受理方式,三个西联公司全国电报交换中心的报务员通过电话接收发报人的电文并直接通过计算机系统发送至收报人所在地的邮局完成邮送[26][27]。1969年,西联公司收购了AT&T的用户电报业务,但由于业务转型,西联公司于1990年又将其所有电信基础设施与包括用户电报在内的基础业务售予AT&T,仅保留金融、公众电报等业务作为电信增值业务[28]通过租用专线开展[29]。1991年12月,AT&T关停了其下的电报业务[30]。而在加拿大,为了降低电报网络的运营成本,两家公司于1967年达成了合作协议并逐渐合并为CNCP电信英语CNCP Telecommunications

进入21世纪后,西联公司增加了网络受理方式,用户可通过访问西联公司的网站发送电报。为了进一步加快从通讯公司到金融公司的转型并更加专注于金融服务,西联公司于2006年1月27日正式停止了其电报业务[31]。目前,美国的公众电报业务由International Telegram英语iTelegram、American Telegram、USCOMM等公司通过网络受理提供,American Telegram于1993年由两名原西联公司的员工成立[32],是当时除西联公司外仅有的电报公司[33];2003年,在加拿大AT&T结束公众电报业务后,电报机收藏者科林·斯通成立了Telegrams Canada英语iTelegram并接手了加拿大的公众电报业务,在2006年西联公司结束了公众电报业务后,斯通又将其International Telegram公司的业务拓展到美国[34]

不同于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在1865年就建立了电报的国家专营制度。1933年2月14日,墨西哥邮电部成立,2月14日成为墨西哥的报务员节[35]。1957年,墨西哥开办用户电报。目前,墨西哥的电报业务由政府机构TELECOMM西班牙语Telecomm-Telégrafos提供[36]

东亚

 
一封民国时期的电报

电报是中国电信业务之始,中国首条电报线路于1871年由英国俄国丹麦敷设,从香港上海日本长崎的海底电缆。由于清政府的反对,[37]电缆被禁止在上海登陆。后来丹麦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将线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并在6月3日起开始收发电报。随后沈葆桢于1874年视师台湾时提议建水陆报线。至于首条自主敷设的线路,是由福建巡抚丁日昌台湾所建,1877年10月完工,连接架设台南府城凤山旗后电报线。1876年于台北成立“电报总局”。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天津大沽北塘之间架设电报线路,用作军事通讯。1880年,中俄伊犁交涉,两国关系紧张,李鸿章再以“用兵之道,神速为贵”为由,[38]得以准奏开办电报总局,由盛宣怀任总办。并在1881年12月开通天津上海的电报服务。李鸿章说:“五年来,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总计一万多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当时正值法人挑衅,将帅报告军情,朝廷传达指示,均相机而动,无丝毫阻碍。中国自古用兵,从未如此神速。出使大臣往来问答,朝发夕至,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举设电报一举三得,既防止外敌侵略,又加强国防,亦有利于商务。”天津官电局于庚子年一度遭全毁。[39]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敷设了福州至台湾的海底电缆,是中国首条海底电缆。

在19世纪末期,英国人统治香港后,即积极发展电报网络,成立大东电报局,为香港工商界提供对外联络服务。1871年开始,大东电报局便于香港岛西部的钢线湾铺设电报电缆连接香港与外地。 1884年,北京电报开始建设,采用“安设双线,由通州展至京城,以一端引入署中,专递官信,以一端择地安置用便商民”,同年8月5日,电报线路开始建设,所有电线杆一律漆成红色。8月22日,位于北京崇文门外大街西的喜鹊胡同的外城商用电报局开业。同年8月30日,位於崇文门内泡子和以西的吕公堂开局,专门收发官方电报。[40]

而清朝1888年设立电报学堂。[41]为了传达汉字,电报部门准备由4位数字或3位罗马字构成的代码,即中文电码,采用发送前将汉字改写成电码发出,收电报后再将电码改写成汉字的方法。之后另外有所谓的国音电报,为台湾铁路管理局利用注音符号编写的一套专用的电报编码。此后电信局管理的五条主要电报电路也改用电传打字机,并且使用国际通用的“五单位码”。[42]

马关条约后,在日治时期最盛时,台湾有线音响机电报电路99路,对外无线电报电路16路,海缆6路。后多被美军飞机轰炸破坏。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9月,江苏省以官款组织淞崇无线电局,供官商通报。中国第一份商用无线电报由淞崇无线电局发出[43][44]。抗战间电报也成了军队中重要通讯管道。

二战后,香港经济高速起飞,电报为香港的工商业发展带来不少贡献。在电报最为流行的时期,上至大企业、大银行,下至一般贸易公司、制衣厂,都拥有最少一台电报发送机。至于台湾设备与机房民国时期之初由电信局接收。台湾首次启用英文电传打字机是1949年8月16日,草山(阳明山)电信局为处理给蒋中正之大量电报,装用美式15型电传打字机。[45]

 
武汉的哈斯拉T203电报交换机

早在1933年,中国大陆便有使用电传打字机发电报[46],但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大多公众电报终端设备仍为落后的人工电报机和自动电报机。1956年,邮电部上海器材厂的BD55型机械电传机研制成功并大量投入使用[47],中国公众电报自1957年逐步实行电传机通报,公众电报网采用四级辐射汇接的结构形式,采用撕断纸条式转接[48]:188。1980年,SHZB64路自动转报系统研制成功并于当年12月11日投入使用,随后被推广到全国多地的电信局使用[49]:53,而北京电报局则在1986年采用了日本OKI公司的KD1000B型自动转报系统[50][3]:113,全国公众电报网由人工转报逐渐发展为自动转报。1985年12月起,公众电报网实行两级交换制,任意两个终端间通讯时报文交换不超过4个交换中心[48]:186。80年代后期,中国研制了汉字智能电报终端,随后翰林智能汉字电报终端替代了电子电传机[48]:622。1988年3月,全国用户电报网由32个省级交换局调整为八大中心交换局,各网点开始采用瑞士哈斯拉(Hasler)公司T203型交换设备英语T200_telex_and_data_switching_system#T203:_Updated_Technology[51]。1990年,中国与瑞士Ascom公司英语Ascom (company)合作开发了公用电报交换系统M203软件,该系统利用T203交换机多余的处理能力为公众电报提供转报功能,M203与用户电报交换系统T203软件合用一个硬件实体[52][53]

由于电话、传真、互联网等业务的发展,电报业务量逐渐减少。1994年12月1日,上海的最后一条国际电报电路——上海至东京的电路关闭,至此中国仅剩北京一个国际公众电报出口局[49]:64。国内电报此时也面临着利用率低、设备老化等诸多问题,为了降低通讯成本并使电报通讯继续发挥作用,电信总局从1995年起开始着手对公众电报网和用户电报网进行技术改造[54]。2000年5月,全国电报技改工作全部完成,包括转报系统、载报电路等设备的公用电报物理网被取消,新的公用电报业务虚拟网则利用分组交换网与数码数据网(CHINADDN)承载电报业务[55]:239。技改后的中国电报网由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沈阳8个交换中心局组成,每个交换局装有T203电报交换设备,各局均与北京、上海交换中心局相连,形成双星形结构的骨干网,而电报终端设备则通过当地电信公司的银德数据通讯设备有限公司TELEMUX数码载报机[56]经CHINADDN专线电路连接至上级TELEMUX或T203,进入骨干网[1]:144,县局报房、县乡等业务网点全部取消。进入21世纪后,由于需求量的继续减少,加急、礼仪等特别业务种类被相继取消[57],而部分省市则陆续开始完全取消电报业务,报路不通的地区甚至需要通过传真机收发电报[58][59][60][61][62]。电报投递网点的大量减少使得专职的送报员也接近消失,由于投递区域大幅缩小,大部分电报需要邮送。2010年7月8日,八大交换中心局中的武汉电信分公司因无业务量且硬件故障频繁关闭了T203交换设备[51];2021年6月16日,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为腾出空间安装5G消息平台关闭了其T203交换设备[63],截至2024年,中国只有部分城市能接收电报,而能发送电报的城市仅有北京和杭州[64]

终端设备

人工电报机

 
一台采用纸条记录的莫尔斯符号人工电报机

人工电报机是最早出现的电报机,结构也是最简单的。人工机采用电键作为发报器,报务员按照莫尔斯电码控制电路的接通或断开时间进行发报。其收报器有三种类型,采用纸条记录的电报机可将收到的电码记录在纸条上,再由报务员翻译成字符;采用音响器的电报机可将收到的信号反映为音响器吸动时间的长短,报务员根据音响器产生的声音记录字符;采用音频振荡器的电报机可在相连的耳机或喇叭上产生1000Hz左右的声音,报务员根据振荡器产生的声音记录字符[4]:26。人工电报机工作效率低,不能打印字符,目前已在商务活动中淘汰;但因设备简单、维修方便、工作性能稳定,而在特定的野外勘探或军情通联情境中沿用至今[65]

自动电报机

 
自动电报机的键盘凿孔机

莫尔斯符号高速自动电报机,简称自动电报机快机[4]:1。自动电报机是一种半机械化的电报终端设备[66],使用时由报务员事先凿好具有电报符号孔的纸条并将纸条放到自动发报机上发出;由于快机的发报速度较高,其发送的电报信号靠报务员人工听抄是来不及的[2]:102,收到电报时需使用波纹收报机在纸条上自动记录下相应的电报符号[4]:2。自动电报机仍使用莫尔斯电码,纸条上垂直的两个圆孔代表“点”,倾斜的两个圆孔代表“划”,以此组成莫尔斯电码[67]。常见的自动电报机有韦斯登快机英语Wheatstone system和克利特快机。韦斯登快机使用的是三柱凿孔机,而克利特快机则使用键盘凿孔机直接凿孔[49]:8。由于快机同样不能直接打印字符,且不便于转报,现已被淘汰[2]:103

电传打字电报机

 
萨基姆公司生产的TX-20型电子电传机

起止式电传打字电报机,简称电传机,是由键盘发报器和带有打印字符的接收器组成的电报终端设备,除公众电报外亦可用于用户电报或用作计算机的外围设备:363。电传机有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机械式电传机结构复杂,通报速率约50波特;电子式电传机采用集成电路或微处理器控制,只保留了少量机械动作,通报速率在100或200波特以上[4]:41。电传机使用博多码、国际二号码、数码保护电码等五单位电码,程控式电传机只需改变程序即可改变码型。报务员使用电传机可以像使用普通打字机一样拍发电报,收方则可直接在纸上打印出字母或数码符号,电报的效率得到很大提升[4]:2

智能电报终端

 
一台智能电报终端

智能电报终端是搭载了为电报通讯专用的软件和硬件的计算机,是智能用户电报英语Teletex系统的终端设备。智能电报终端使用国际五号码英语T.50 (standard)/ASCII码,可实现终端存储器之间的高速自动通讯。此外,智能电报终端不依赖于专门的网络,公共交换电话网、电路交换数据网、分组交换数据网均可使用,通过转换设备还可与用户电报网互通[68]

公众电报业务种类

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公众电报可分为若干种类:

普通电报

 
北京电报大楼

普通电报是人们最常用的电报业务。电报的发明使得长途通讯的价格大为下降,最早期电报的传送成本,是依靠目测的摆臂式信号机系统的30分之1。之后更随着技术的改良和用量扩大而大幅下降。到了20世纪初,就算是一般普通人亦可负担用电报作长途通讯。当时负责经营电报通讯的公司,在各地大城市设置电报局。一般人只要到电报局付款,便能拍发电报到远方的另一个城市,收费是按距离及电报字数计算。当另一端的电报局收到电报以后,会有专人把印好的电报制成信件,派送到目的地。由于电报的传送速率十分有限,因此最初只可能用作传送文字,而且必须要把文字尽量精简以减少字数。

新闻电报

新闻电报是指通讯社、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及其记者为报道新闻稿件所交发的电报[48]:626。随着电报的普及,各地亦出现了使用专门透过电报传送各地新闻的机构,使得各大洲之间的国际新闻成为可能,这机构即现时的通讯社。当中路透社于1851年在伦敦成立,是最早的通讯社之一。目前新闻机构已使用互联网代替电报[69]

汇款电报

 
西联汇款公司的电汇网点

汇款电报是指邮电局与银行系统办理汇兑业务交发的电报[48]:626。公众电报长期以来是银行的电汇方式,但安全性较低。1998年,济南市发生一起假汇款电报案,营业员因业务不熟将诈骗分子个人交发的假电报报类标为汇款电报,导致巨额资金被银行解付,最终济南市电信局被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市分行起诉,要求赔偿全部金额及利息共计231万元[70]。20世纪末,随着CNAPSSWIFT等基于X.25IP的银行计算机网络的建成,电汇已不再使用公众电报。

政务电报

 
白宫通讯局的报务员正在发送政务电报

政务电报是指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因公交发的电报[48]:625。目前政务电报多采用传真电报或电子邮件经电子政务电子公文传输系统[71]或机要通讯渠道传递,不再使用公众电报。

政务电报曾多次在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

  • 1861至1865年于美国爆发的南北战争,为世界上首次使用电报投入军事用途,交战双方除了以莫尔斯电码进行部队间的通讯外,也配合报业将战地消息传播出去[72]
  • 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日本方面以电报截听了李鸿章回传给北京的电报,得知了清廷赔款求和的情资[73]

气象电报

气象电报是各级气象局及各气象部门指定的气象台、气象站交发的天气电报[48]:625,需遵照国际气象组织规定的格式编发[74]。随着气象业务的发展与现代化,使用公众电报传输气象电报的稳定性、时效性等方面等均不能适应业务需求[75],目前气象电报的编辑与收发已转为使用基于计算机的电报交换系统通过公用交换网络进行[76][77]

水情电报

水情电报是指防汛机构和水情站在汛期报告雨情、水情、水文预报的电报[48]:625。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水情电报已被水情资讯接受处理软件取代[78]

用户电报业务种类

用户电报又称电传,是用户之间使用电传打字机直接进行通讯的电报业务,既有公众电报的文字性、法律性,又可像电话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收发资讯[2]:129。用户电报可根据不同使用方式可分为若干种类:

专用用户电报业务

专用用户电报是指用户利用装设在办公地点的终端设备与其它用户直接通报的电报业务[2]:130

公众用户电报业务

公众用户电报是指用户利用电信企业或其它公共场所装设的公用终端设备与其它用户直接通报的电报业务[2]:130

海事用户电报业务

海事用户电报是指用户通过船舶上安装的海事卫星通讯终端设备经海洋上空的海事通讯卫星与其它船舶或陆地用户之间通报的电报业务[2]:130

参见

延伸阅读

[]

 清史稿·卷151》,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注释

  1. ^ 1.0 1.1 胥学跃; 王晓丹 (编). 现代电信业务 2版.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ISBN 978756351729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高松林. 电报通信组织管理 第一版.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4年2月. ISBN 7115050929. 
  3. ^ 3.0 3.1 邮电部设计院. 电信工程设计手册 3 电报通信 第一版.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2年6月. ISBN 7115046123. 
  4. ^ 4.0 4.1 4.2 4.3 4.4 4.5 袁育才. 电报通信概要 第一版.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89年12月. ISBN 711504077X. 
  5. ^ Marland, A. E. Early Electrical Communication. Abelard-Schuman. 1964: 17–19. 
  6. ^ Dilhac, J-M. The Telegraph of Claude Chappe - an Optical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the XVIIIth Century (PDF).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06). 
  7. ^ 中国铁路通信史 第一版.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 7113034675. 
  8. ^ Beauchamp, Ken. History of Telegraphy. 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2001: 34–40 [2023-03-06]. ISBN 9780852967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7). 
  9. ^ 9.0 9.1 刘海波,郭丽.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第一版. 北京: 同心出版社. ISBN 9787547706367. 
  10. ^ Haigh, Kenneth Richardson. Cable Ships and Submarine Cables. London: Adlard Coles. 1968. ISBN 9780229973637. 
  11. ^ Lindley, David. Degrees Kelvin : a tale of genius, invention, and tragedy. 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2004. ISBN 0309167825. 
  12. ^ The End Of The Telegraph Er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3) (英语). 
  13. ^ 祝電・弔電は電報申込サイトD-MAIL. NTT东日本.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7) (日语). 
  14. ^ Edward Prince of Wales visits London's telegram boys. The Telegraph. 2017-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4) (英语). 
  15. ^ 81歲老電報員陳安順 復刻記憶讓電傳打字機動起來. 自由时报. [2024-11-28]. 
  16. ^ 交際電報 - 電報內文|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国家文化记忆库 2.0. [2024-11-28] (中文(繁体)). 
  17. ^ Thailand Bids Farewell to the Telegraph. Newley Purnell. 2008-05-01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英语). 
  18. ^ Indian Telegraph Service. Indian Philately Digest.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英语). 
  19. ^ 05/24 - 已讀,也有回!摩斯成功發送美國史上第一封電報. PanX 泛科技. 2016-05-24 [202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8) (中文(台湾)). 
  20. ^ 电报之父萨缪尔 · 莫尔斯的传奇人生. IT之家. 2020-11-12 [202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8). 
  21. ^ Nonnenmacher, Tomas. History of the U.S. Telegraph Industry. EH.Net Encyclopedia. 2001-08-14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2) (英语). 
  22. ^ Telegraph.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23-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4) (英语). 
  23. ^ On This Day in Telephone History - November 21ST 1931. The Telephone Museum, Inc. [202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8) (英语). 
  24. ^ Easterlin, Phillip R. Telex in New York. Western Union Technical Review. April 1959: 45. ISSN 0096-6452. OCLC 1769771. 
  25. ^ Telegrams. American Printing House. 2021-05-04 [202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8) (英语). 
  26. ^ Blakeslee, Sandra. The Familiar Telegram: A Dying Institution. The New York Times. 1970-07-26 [202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1) (英语). 
  27. ^ Holsendolph, Ernest. Western Union's Monopoly Challenged. The New York Times. 1978-03-19 [202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1) (英语). 
  28. ^ Western Union sells business services unit to AT&T - UPI Archives. UPI. [2023-02-28] (英语). 
  29. ^ After Long, Sad Decline, Western Union Wants To Change Its Name With BC-Western. AP NEWS. [202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1) (英语). 
  30. ^ AT&T DECIDES TO DROP TELEGRAPH FROM ITS SERVICES, BUT NOT ITS NAME. Deseret News. 1991-12-19 [202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8) (英语). 
  31. ^ The death of a telegram. From the Gonzo. 2006-02-02 [2023-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1) (英语). 
  32. ^ About American Telegram. American Telegram.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8) (英语). 
  33. ^ Early telecom tapped out history. The Denver Post. 2006-02-01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34. ^ Campbell, Morgan. Toronto firm Telegrams Canada still wires 20,000 messages a year. The Star. 2013-06-18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英语). 
  35. ^ México, Telecomunicaciones de. Telegraph Operator's Day, 2023 - Press Release 05. gob.mx. 2023-02-17 [2023-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西班牙语). 
  36. ^ México, Telecomunicaciones de. Telegrama Nacional. gob.mx. 2014-01-01 [2023-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1) (西班牙语). 
  37. ^ 当时中国反对兴建电报事业,大都宥于风水之说。工科给事中陈彝指出:“铜线之害不可枚举,臣仅就其最大者言之。夫华洋风俗不同,天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酥,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毁其家本主。中国视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
  38. ^ 清史稿》卷一五一载李鸿章上言:“用兵之道,神速为贵。泰东西各国于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近来俄罗斯、日本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电报,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查俄国海线可达上海,旱线可达恰克图。钦使曾纪泽由俄国电报到上海,祗须一日。而由上海至京城,轮船附寄,尚须六七日到京。如遇海道不通,由驿必以十日为期。是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迟十倍。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且其铁甲兵船,在海洋日行千余里,势必声东击西,莫可测度,全赖军报神速,相机调援,是电报实为防务所必需。”
  39. ^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百七十三,《邮传考十四·电政》
  40. ^ 殷京生. 當代北京電信史話. 当代北京编辑部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170-849-6. 
  41. ^ 邹来庭。徐耀南,洪兆钺编。《台北电信史略》。交通部台湾北区电信管理局印行。民国84年1月14日[1995年1月14日]。序文之i页。ISBN 957-00-4776-1
  42. ^ 徐耀南,洪兆钺。1995年。43-51页。
  43. ^ 《崇明縣志》>>大事記.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2). 
  44. ^ 《崇明縣志》>>卷十九 郵電>>概述.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45. ^ 徐耀南,洪兆钺编。《台北电信史略》。交通部台湾北区电信管理局印行。民国84年1月14日[1995年1月14日]。43-51页。ISBN 957-00-4776-1
  46. ^ 通信信息报:1868-2004年中国通信业发展之路. 通讯资讯报. 2004-05-20 [202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1) –通过新浪网. 
  47. ^ 中国普天资讯产业集团公司. 中国第一部55型电传打字电报机.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1-06-16 [202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48. ^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张辛平; 杨燕民 (编). 电信业务实用全书 第一版.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00年11月. ISBN 780141151X. 
  49. ^ 49.0 49.1 49.2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 电信的记忆——上海电信138年 第一版. 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09年4月. ISBN 9787807415558. 
  50. ^ 北京电报大楼今日关门,59年里“母病速归”是发最多的急电(组图). 搜狐网. 2017-06-16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4). 
  51. ^ 51.0 51.1 23年辉煌归于平淡 武汉用户电报业务全面退网. 人民邮电报. 2010-07-09 [202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1) –通过中国电信. 
  52. ^ 张敬周. TM203公用电报软件简介(上). 电信交换. 1995, (1): 22-26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1). 
  53. ^ 于仁林. 谈谈公用电报网的几个具体问题. 电信技术. 1990, (1): 9-11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7). 
  54. ^ 刘绍堂. 关于我国公用电报通信的技术改造. 邮电设计技术. 1999, (6): 13-14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1). 
  55. ^ 中国电信博物馆. 中国电信年鉴 2001 第一版.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年2月. ISBN 754020916X. 
  56. ^ 银德数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www.fastel.com.c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12-10). 
  57. ^ 南京电信公司鲜花礼仪电报12月1日即将“谢幕”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58. ^ 昆明到武汉一份电报走了15天,如今人们发电报多为留念_武汉_新闻中心_长江网_cjn.cn. news.cjn.cn. [202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8). 
  59. ^ 西安市民远在新疆叔父去世 找3个邮局发不了唁电. 环球网. [202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中文(中国大陆)). 
  60. ^ 电报从北京到南京需4天 市民晒电文引网友怀旧-新闻频道-淮南新闻网. news.0554news.com. [202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61. ^ 杭州最后的电报房 还有5位报务员在坚守. 浙江在线. 2013-07-30 [202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1). 
  62. ^ 渐行渐远的电报(组图). 时代商报. 201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3) –通过搜狐网. 
  63. ^ 周玲. 上海电信“5G消息平台”试商用 最后一台用户电报设备退役. 澎湃新闻. 2021-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7). 
  64. ^ 你用过电报吗?杭州最后一台电报机报修,他也许是最后一个电报人. tidenews.com.cn. [2024-11-28]. 
  65. ^ 電報機:莫爾斯快機的特點. 台北: 中文百科全书 (newton.com.tw). 
  66. ^ 电报发展史的四个阶段. 人民邮电报. 2018-12-14 [202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1) –通过C114通讯网. 
  67. ^ 电报技术的发展. 上海电信博物馆. 2013-08-24 [202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1). 
  68. ^ 王昕. 世界各国智能用户电报的现状及发展. 世界电信. 1989, (3): 34-36,40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7). 
  69. ^ Winston, Brian. Media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a history : from the telegraph to the Internet (PDF). London: Routledge. [2023-02-22]. ISBN 0-203-02437-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09). 
  70. ^ 邮电部电信总局关于加强银行汇款电报业务管理问题的通知. 北京法院法规检索. [202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1). 
  71. ^ 如何建设县级电子政务?. 湖南省工业和资讯化厅. 2011-10-27 [2023-02-21]. 
  72. ^ History. How Abraham Lincoln Used the Telegraph to Help Win the Civil War. [202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8). 
  73. ^ 揭秘甲午战争:清军电报密码被破译 致损失惨重-搜狐新闻. news.sohu.com. [202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8). 
  74. ^ 唐兵兵; 杨帆; 王萍; 刘克凡. 气象电报格式甄别初探.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1, 32 (S2): 264–265,268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75. ^ 丁善文; 贾汉奎; 王德众; 赵勇. 气象电报上传编发系统. 山东气象. 2006, (3): 49,51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7). 
  76. ^ 张峻; 邢丽平; 杜良敏; 罗建国; 焦俊芳; 胡晓临. 高空气象电报翻译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湖北气象. 2003, (2): 31–33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77. ^ 汤之凯. “气象电报交换系统”稳定运行. 新疆气象. 1990, (3): 45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78. ^ 水情译电.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