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巴尔法斯

印度尼西亚诗人、文学评论家(1922-1975)

穆罕默德·沙林·巴尔法斯印尼语Muhammad Salim Balfas,1922年12月25日—1975年6月5日),通称M·巴尔法斯(M. Balfas),印度尼西亚诗人、文学评论家。

穆罕默德·巴尔法斯
Muhammad Balfas
出生穆罕默德·沙林·巴尔法斯
(1922-12-25)1922年12月25日
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格鲁骨
逝世1975年6月5日(1975岁—06—05)(52岁)
印尼雅加达
职业作家
语言印尼语
公民权印尼
创作时期1940年代-1975年
体裁短篇小说儿童文学

生平

巴尔法斯是一名巴达维族人,具有阿拉伯血统,在1922年12月25日生于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格鲁骨(Krukut)[1]。他于1940年在荷语初级中学(Meer Uitgebreid Lagere Onderwijs)完成初中过程;此外外界对他的早年生涯几乎是一无所知的[2]

巴尔法斯的写作事业在1940年代展开,他的处女作就是日本殖民政府主办的《大亚洲》日报在1943年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后来他也在土著主办的《革新》(Pembaroean)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和散文[3]。他在印尼独立战争期间曾经当过记者,也当过《社会》(Masyarakat)杂志的主编[2]

桥梁出版社(Djambatan)在1952年出版了一套革命领袖传记丛书,其中抵抗运动领袖《集托·芒温库苏莫博士》(Dr. Tjipto Mangunkusumo)的传记就是由巴尔法斯撰写的[1][4]。巴尔法斯也在同一年发表短篇小说集《破碎的链环》(Lingkaran-Lingkaran Retak),内容包括五篇短篇小说[1][5]。他在1952年与苏查迪·S·A(Sudjati S.A.)合办专门发表短篇小说的《故事》杂志,并与H·B·耶辛伊德鲁斯共同担任这份杂志的编辑,直至1956年杂志停刊为止[2]

巴尔法斯在1956年和1960年先后发表过两部儿童小说《金笛子》(Suling Emas)和《占布村的小孩》(Anak-Anak Kampung Jambu),还在1957年为面向成人的广播剧《晚上的客人》(Tamu Malam)撰写剧本[1]。他在1961年协助耶辛创办《文学》(Sastra)杂志,却在一年后迁居马来西亚[2]。巴尔法斯在1962年加入马来西亚之声,至1967年离职;他在旅居马来西亚的时候发表了自己唯一一部小说《破裂:神话的诞生》(Retak: Lahirnya Sebuah Mythe,原题为《我不是先知》)[1]

巴尔法斯后来对在马来西亚的生活感到不满意,于是在1968年移居澳洲,在悉尼大学任教[2]。为了研究印尼文学史,他在1975年开始为期一年的休假[3],却因为哮喘病发而需要入院治疗,并于1975年6月5日在雅加达病逝[1][2],遗体在卡勒特比瓦克公墓安葬[3]。生前他还有一份手稿还没完成[2];研究印尼文学的荷兰学者A·德欧认为这份名为《戈马尔》(Si Gomar)的手稿就是巴尔法斯最引人入胜的作品[6]

写作题材

《破碎的链环》讲述的是弱势社群的故事[7],《破碎》的题材则是人文主义,以及个人为了意识形态所作出的牺牲。所以,德欧认为巴尔法斯是印尼文学史上“四五年派”的一员[6]。耶辛认为《破碎的连环》的开篇之作——〈革命之子〉(Anak Revolusi)一方面是“自有天地的”[a],另一方面也展示出巴尔法斯套用到其他作品的基本思想和世界观[5]。巴尔法斯认为,人生路上遇到的事情都是不可预料的,而不是命中注定的[4]

个人生活

巴尔法斯结过两次婚。他和第一任妻子育有五名子女,离婚后所有子女都由巴尔法斯抚养。第二任妻子温蒂(Wendy)来自澳洲,在1968年与巴尔法斯成婚,育有两名子女[3]

备注

  1. ^ 原文:“... menciptakan dunianya sendiri ...”

脚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