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节孝坊
24°49′10″N 120°58′18″E / 24.819525°N 120.971666°E
苏氏节孝坊 | |
---|---|
位置 | 台湾新竹市北区 武陵段719地号 |
建成时间 | 光绪六年(1880年) |
官方名称 | 苏氏节孝坊 |
类型 | 登录等级: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牌坊 |
评定时间 | 1985年8月19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事迹
在今新竹市北门街曾有一座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名为“内翰第”的三合院,为自福建来的湳雅吴家所居[1]。该家族的开台祖吴嗣振自乾隆初年在湳雅庄定居后,经营吴振利商号致富[2]。其成员吴国步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淡水同知查廷华命令加高竹堑城时,和林超英、林光成等人担任董事,完成修筑新竹土城[3]。因吴国步早逝,妻子苏进治于二十九岁就守寡,单独扶养儿子吴士梅、吴士敬长大,直到七十四岁去世[4]。
吴士敬在同治庚午科(1870年)中举,以军功奏保候选训导,后加捐为候选内阁中书[4]。竖立于光绪七年(1881年)的示禁碑记碑,记载他和新竹知县施锡卫、生员陈朝英、梁昌年、陈朝龙和地方士绅郊铺等人的名字,后碑在1980年代由土木承包商陈添成在林森路地下挖到[5]。
景象
表扬苏进治的苏氏节孝坊是光绪六年(1880年)才建,乃新竹节孝坊中最晚建造者[4]。
耆老林德国回忆,旅客从竹堑城北门走出后,沿着北门街、水田街的北门国小对面,也就是现在的环保局后,就能见到第一座石坊江氏节孝坊、再通过原湳雅屠宰场的张氏节孝坊、原湳雅农改场的李锡金孝子坊,最后会穿过的石坊为南邨福地旁的苏氏节孝坊,这四座石坊之间是用石板的官道路径,其后的道路则是弯弯曲曲的竹林径[6]。
苏氏节孝坊形式与杨氏节孝坊相近,同为四柱三间三层规模,材料用花岗石与青斗石混合建造,但苏氏比例上较为高耸,构造上更加长中柱与边柱,上层的檐石下加一石梁,并缩短顶层高度。在雕刻方面,明间大坊中央雕双龙抢珠,双凤呈祥,左右次间的麒麟雕刻为透雕手法,坊上雕的是琴棋书画。[4]
节孝坊正面明间柱联为“持节本家风,廿九岁操凛松筠,白华志洁”、“褒旌昭国典,四十年名成荻教,丹陛恩隆”[4]。内侧对联是“守从一而永终,玉洁冰清,苦节竟同奇节”、“垂在三于不朽,鸾章凤诰,恭人无愧完人”[8]。背面次间柱联为“历七旬翼燕和熊,所天默鉴莲心苦”、“看二子经文纬武,怎地渐尝蔗境甘”[4]。虽外侧石柱对联作者的职衔和姓名已剥落,《新竹县志》和《新竹县采风册》亦无记载,据住附近的台中师范学院退休教授饶朋湘依《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考据,为光绪三年(1877年)状元王仁堪所题,他与吴士敬为同年举人[8]。
1984年,湳雅社区和市政府合作下,石坊前土地整理成小公园,取名“甲子园”,路旁摆了盆栽[9]。1996年,节孝坊前的私人租地被新成立的富联量贩店开辟为停车场,后经由文化协会召集人林志成与湳雅里长许谢梁对厂商协调,保持原来风貌[10]。
参考
- ^ 郑毅. 六樓華廈 藏著251年古厝 斥資千萬耗時兩年 拆卸組裝 一木一瓦都重現 老師傅抱怨 比拼圖還困難. 《联合报》. 2006-10-20 (中文(台湾)).
- ^ 潘国正. 清代百歲人瑞可申請建坊 市府計畫將南雅地區石坊建成文化公園. 《中国时报》. 1994-09-30 (中文(台湾)).
- ^ 潘国正. 竹塹城的故事(九)海盜作亂 加強防禦工事 林超英博學勵行熱. 《中国时报》. 1999-08-12 (中文(台湾)).
- ^ 4.0 4.1 4.2 4.3 4.4 4.5 黄彦瑜. 竹市市定古蹟蘇氏節孝坊 比例高聳益顯雄偉. 《中央日报》. 2007-01-08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中文(台湾)).
- ^ 潘国正. 竹塹建城170年示禁碑現身 清光緒年間官府豎立 宣告開墾者不得破壞墓塚. 《中国时报》. 1998-12-30 (中文(台湾)).
- ^ 潘国正. 耆老帶頭且探清代竹塹官道 四座名坊豎兩旁石板為路通艋舺 「竹巷」連接多古厝. 《中国时报》. 1996-02-01 (中文(台湾)).
- ^ 张念慈. 《里長帶路》湳雅里杜榮輝 清代蘇氏節孝坊 雕工精緻. 《联合报》. 2008-09-16 (中文(台湾)).
- ^ 8.0 8.1 潘国正. 老教授考證古蹟對聯字字斟酌 饒朋湘認為蘇氏節孝坊上下聯為狀元王仁堪所題並盼民眾善加保護. 《中国时报》. 1996-08-25 (中文(台湾)).
- ^ 甲子園 煥然一新. 《民生报》. 1984-10-05 (中文(台湾)).
- ^ 維護古蹟原貌 量販業從善如流 蘇氏節孝坊前被闢成停車場 ﹁富聯﹂願改善恢復原有景觀. 《中国时报》. 1996-07-03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