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设置左补阙于门下省、右补阙于中书省,左、右各二人,位秩从七品上,官名来自“言国家有过阙而补正之”,职掌与拾遗相同,“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奉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其事状而荐言之。”才能尚可就能授任补阙,不拘出身官阶及铨叙。补阙也设有内供奉,无定员额,资格、俸禄与正官相同。
天授初年(690年),左、右补阙各增加三员,与原有四人合计为十人。神龙初年(705年),依旧改回左右各二员。
北宋改名为左右司谏[1]。南宋沿置,随后撤罢。
明初设左右司谏,不久即撤职,建文帝再设置补阙,明成祖即位后再度废除。
注释
- ^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帝以补阙、拾遗多循默不修职业,二月乙未,改左、右补阙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为左、右正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