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婕妤
赵婕妤(前113年—前88年),名不详,西汉武垣县人。汉武帝宠妃,汉昭帝生母。
赵氏 | |
---|---|
婕妤 | |
国家 | 中国 |
姓 | 赵姓 |
封号 | 婕妤→太后(追封) |
出生 | 武帝元鼎四年 (前113年) 幽州刺史部涿郡武垣县 (今属河北省肃宁县) |
逝世 | 武帝后元元年 (前88年) |
坟墓 | 云陵 |
亲属 | |
父亲 | 顺成侯赵公 |
夫 | 世宗武皇帝刘彻 |
夫之父 | 孝景皇帝刘启 |
夫之母 | 孝景皇后王娡 |
夫之元配 | 陈皇后 |
夫之继室 | 思后卫子夫 |
子 | 汉昭帝刘弗陵 |
继子 | 戾太子刘据 |
继女 | 诸邑公主、石邑公主、卫长公主 |
生平
赵氏是汉武帝朝的大美人,姿容美艳。据称,她因总是握拳,被称为“拳夫人”;汉武帝巡行经过河间地区时,有望气者表示此地有祥云瑞蔼,显示必有奇女生长于斯,汉武帝立即下诏派人寻找,果然如望气者所言,随行官员就找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武帝于是召见她;她在受武帝召见时,终于将拳头张开;传说,因为她拳头张开后,手掌心握有一玉钩,因此被称为钩弋夫人。
后来,她(进入后宫并)被朝廷授予婕妤位阶,居住在钩弋宫。公元前94年,她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被命名为刘弗陵,并在后来成为汉昭帝;《汉书》〈外戚传〉中记载这次怀孕过程长达约十四个月,朝廷大臣都表示是圣明君主降世的象征,纷纷向武帝表达祝贺;年迈的武帝也对这个儿子十分关爱,并下令将钩弋宫门改为“尧母门”。[1]
赐死
据《汉书》载,赵婕妤是因受武帝责备而忧郁病死。但是有种广泛流传的传说,认为武帝临死前,因为巫蛊之乱后储君之位空缺,准备立刘弗陵为太子,但武帝认为钩弋夫人尚在青年,工于心计,武帝担心自己死后年轻的钩弋夫人专权,为了防止“子幼母壮”、外戚专权的事情发生,他借故处死了钩弋夫人[2]。钩弋夫人被谴责时,惊惧地脱下满头的金钗玉簪叩头,武帝无情说道:“拉她走,送去掖庭狱!(专审皇家子弟的监狱)”钩弋夫人一边被人拉走一边回头看武帝,武帝只是冷冷地说:“快走吧!你不能再活下去!”夫人死于云阳宫。
《搜神记》刺死前,钩弋夫人哀求武帝留一纪念,武帝允之。夫人乃以拳按陶砖,留其印迹,遂置于未央宫寝殿中,以表永怀,并允诺保全其名节。钩弋夫人死时,暴风扬尘,百姓都为她感伤。使者在夜晚才低调地把她下葬。[3]说赵婕妤死时有异香远传十余里,汉武帝下令发冢开视,发现棺空无尸,只剩一只鞋子[4]。
动机
其后武帝闲居,问左右侍从世间人对钩弋夫人的死有何看法,侍从们回答:“人人都疑惑既然立夫人的儿子为太子,为何还要杀太子的母亲?”武帝道:“唉,这不是你们这些愚钝的人可以明白的。古时候的国家之所以会动乱,大多是因为‘主少母壮’。女主独自居住,骄横擅权,没有人能禁止她行淫乱之事。你难道没听过吕后专权的事么?”[5]
后记
汉昭帝即位之后,追封母亲钩弋夫人为皇太后。并发动二万人为钩弋夫人建造陵墓,称云陵,或称女陵[6],并设园邑三千户,同时追尊外祖父为顺成侯,外姑祖母赵君姁亦得赏赐[7]。
钩弋夫人云陵位于陕西省淳化县铁王乡大圪塔村西北[8]。2013年5月云陵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7月被盗。2017年11月公安机关破获盗墓集团,追回文物一千多件。[9]
延伸阅读
[编]
参考文献
引用
- ^ 漢書 : 傳 : 外戚傳 : 外戚傳上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中文(台湾)).
- ^ 武帝预谋昭帝,乃赐钩弋夫人死一说,系出于褚少孙《补史记》文。王世贞《艳异编》中记述赵钩弋随武帝至甘泉宫,她对武帝说:“妾相连此,应为陛下生一男。年七岁,妾当死。今必死于此,不可得归矣。愿陛下自爱。宫中多巫蛊气,必伤圣体,幸慎之。”
- ^ 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识其处。
- ^ 《搜神记》记载:“初,钩弋夫人有罪,以谴死,既殡,尸不臭,而香闻十余里。因葬云陵,上哀悼之。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开视,棺空无尸,惟双履存一云。昭帝即位,改葬之,棺空无尸,独丝履存焉。”
- ^ 其后帝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 ^ 《三辅黄图》卷六:“昭帝母赵倢伃云陵,在云阳甘泉宫南,今人呼为女陵。”
- ^ 《汉书》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顺成侯有姊君姁,赐钱二百万,奴婢第宅以充实焉。”
- ^ 正义括地志云:“云阳陵,汉钩弋夫人陵也,在云阳县西北五十八里。”
- ^ 陕西警方破获“钩弋夫人”墓被盗系列大案 1100余涉案文物“上交国家”. 中国日报. 2017-11-18 [2017-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