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海燕 (2013年)
超强台风海燕(英语:Super Typhoon Haiyan,国际编号:1330[2],联合台风警报中心:WP312013,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Yolanda)为2013年太平洋台风季第28个被命名的风暴,“海燕”一名由中国大陆提供,是指海燕鸟[3][4]。
超强台风海燕 Typhoon Haiyan(英文) | |||||||||||||||||
---|---|---|---|---|---|---|---|---|---|---|---|---|---|---|---|---|---|
| |||||||||||||||||
| |||||||||||||||||
| |||||||||||||||||
| |||||||||||||||||
概况 | |||||||||||||||||
形成日期 | 2013年11月3日 | ||||||||||||||||
消散日期 | 2013年11月12日 | ||||||||||||||||
最低气压 | 895 hPa | ||||||||||||||||
瞬间最大阵风 | 325 km/h | ||||||||||||||||
影响 | |||||||||||||||||
财产损失 | 85.2亿美元(954.8亿菲律宾比索)[1] (有记录以来损失第五多的太平洋台风,未经通胀调整) | ||||||||||||||||
死伤人数 | 逾6300人死亡、28688受伤、1062人失踪[1] | ||||||||||||||||
影响地区 | 马绍尔群岛、关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帕劳、菲律宾、越南、中国大陆(海南、广西、广东西部)、香港、澳门、台湾 | ||||||||||||||||
备注 | 此风暴拥有下列纪录:
| ||||||||||||||||
2013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部分 |
海燕的强度突破2010年台风鲇鱼,成为西北太平洋有纪录以来第二强的热带气旋,仅次于1979年台风泰培。日本气象厅评定海燕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30公里(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5],与鲇鱼相同。香港天文台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每小时285公里(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6],以每小时15公里之差,超过鲇鱼的每小时270公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每小时280公里(以2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亦以每小时20公里之差,高于鲇鱼之每小时260公里。上述3项数据均显示海燕的风速仅于泰培之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定海燕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315公里(以1分钟平均风速计算),高于鲇鱼之每小时295公里,更超越泰培之每小时305公里,成为有可靠纪录以来,全球1分钟平均风速最高的热带气旋,但此纪录已于2年后被飓风派翠莎打破。海燕更达到德沃夏克分析法中的“T指数”8之数值,是该指数系统的上限。
由于海燕以接近巅峰状态登陆菲律宾,海燕与2016年台风莫兰蒂曾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登陆时风速最高的热带气旋,但此纪录已于7年后被台风天鹅打破[7]。其猛烈风力及引起的大规模风暴潮则在菲律宾中部造成毁灭性破坏,官方确认逾6300人死亡,菲国莱特省一名警官估计约1万人罹难[8],而菲律宾红十字会更表示失踪人数多达25000人[9]。风暴过后大半年,灾区罹难人数仍然持续增加。[10]因应海燕在菲律宾造成的灾难性伤亡,“海燕”一名在2014年初的台风委员会会议上被除名,并在2015年的会议上通过由“白鹿”取代,于2019年首次使用;同时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亦把当地名称“Yolanda”除名,由“Yasmin”取代[11]。
发展过程
低纬度造就良好环境
2013年11月2日早上,一个低压区在马绍尔群岛西南部海面上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热带扰动编号99W。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为“低”。当时该系统的组织松散,但对流稳定发展;同时该系统形成的位置是北纬6度左右,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的图表,这个位置的表面水温在8月至11月初长期保持在摄氏30度或以上[12],炎热的海水加上垂直风切变微弱、低层辐合和高空辐散良好,这个优良环境已经为该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先天条件。随着该系统的低层环流中心逐步整合,日本气象厅在翌日(11月3日)早上8时率先把该系统升格为热带低压[5];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当日上午10时把上述发展几率升级为“中等”,再于下午1时半上调为“高”,同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13],然后于下午5时把该系统正式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编号31W[14]。
虽然该热带低压的低层环流中心较广阔,确实位置在当时仍较难判断,但是其原先松散的螺旋云带逐渐收紧,中心对流亦加深,令该系统在11月4日继续增强。日本气象厅先于凌晨3时半对该热带低压发出烈风警报[5],再于上午9时15分把该系统正式升格为热带风暴[5],并命名为海燕,给予国际编号1330。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紧接于上午11时把海燕升格为热带风暴[15]。副热带高压处于强势,盘据于西北太平洋,该高压脊南面的深厚东风驱使海燕采取偏西移动路径[15],移动速度达每小时25至30公里。各个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测路径颇为一致,都是预料海燕向菲律宾长驱直进,只是移速上有差别。由于海燕所在海域的纬度较低,其路径将会继续经过上述的优良环境,有利海燕的强度迅速而显著上升,低层环流中心及组织改善,并打开强烈空气流出[15],为海燕往后的急剧增强埋下伏笔。
“疯狂”的海燕出现
相较于移动缓慢的风暴而言,移速高的风暴不利于吸收海水能量,然而所途经的海面仍令海燕在11月5日开始为时2日的爆发性增强。日本气象厅于早上8时50分把海燕升格为强热带风暴[5],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更于上午11时把海燕升格为台风[16]。此时的海燕已形成中心密集云团,并打开一细小的“云卷风眼”,而海燕东北面的“热带对流层上部槽”亦加强了系统四周的空气流出[16],此情况得以维持至海燕登陆。不过日本气象厅要到翌日(11月6日)凌晨2时45分,才把海燕升为台风[5],时间上明显滞后。海燕在当日上午9时45分及晚上11时先后进入香港天文台和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的责任范围,香港天文台对海燕评级为超强台风[17];而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则把海燕评为台风,中心风力每小时195公里,并给予当地名称“约兰达”[18]。随着海燕的“云卷风眼”发展为“针眼”(即范围细小的风眼结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当日上午11时把海燕升为超级台风[19],表示海燕在过去24小时的中心风力急升65节(每小时120公里);该部门更于晚上11时把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上调至140节(即每小时260公里)[20],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的“5级台风”,是在10月份相继出现台风范斯高、台风利奇马之后,2013年西北太平洋第3个达到“5级台风”分级的热带气旋。长期支配大片西北太平洋海域的副热带高压脊继续引领海燕向西北偏西迅速移动,直逼菲律宾中部;但海燕爆发性加强引致内力大增,使其路径的北向量有所增加。
海燕的强度于11月7日仍然稳步上扬,直至晚间才达到环境可容纳的最大强度。海燕原先的“针眼”扩大,变成一个面积较广、在卫星云图上清晰可见的风眼,而其中心密集云团的云顶温度为摄氏-90度[21](云顶温度越低代表热带气旋越强),如此冰冷的云顶温度相当罕见,强如同年较早时候的两个“5级台风”,以及被称为“怪兽风暴”的台风天兔,云顶温度也是大约摄氏-80度。由于没有飞机实测数据,而当时海燕尚未登陆,海燕的强度只能通过卫星云图,并依靠“德沃夏克分析法”估算;但各部门提供的即时数据已显示,海燕的强度最少与2010年台风鲇鱼旗鼓相当。日本气象厅和台湾中央气象局在实时报告中,评定海燕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分别达125节,即每小时230公里及每秒63米(每小时225公里)[5],前者与鲇鱼的评估相同,仅次于泰培的140节(每小时260公里)及1961年台风南施的145节(每小时270公里);后者以每秒2米之差,略逊鲇鱼的每秒65米(每小时235公里)。香港天文台当时评定其中心风力每小时260公里(同样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仅以每小时10公里之差,略逊于鲇鱼之每小时270公里;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评定海燕的中心风力为每小时235公里(10分钟平均风速),以10公里之差,超过鲇鱼。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于实时报告中评估海燕的中心风力(以2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为每秒75米,即每小时270公里,以每秒3米之差,高于鲇鱼之每秒72米(每小时260公里)。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更评估海燕的中心风力(以1分钟平均风速计算)达到170节,即每小时315公里[22],高于鲇鱼之160节(每小时295公里),更超越泰培之165节(每小时305公里),仅次于南施的185节(每小时345公里);但一般认为当时的气象机构人工预报倾向高估热带气旋的风速,因此南施的风力数据有争议,未获承认为比泰培更强。不过这评估亦意味着海燕成为继泰培后,34年以来首个1分钟平均风速超过每小时300公里的热带气旋。海燕此时通过“德沃夏克分析法”换算的“T指数”达到8.0,是该指数的极限,而反映该指数的折线图更史无前例地突破图表上限[23]。同时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指出,“德沃夏克分析法”完全无法分析如此嵌入高云及有着极度冰冷云顶的风眼[24],换句话说就是海燕的强度超过“德沃夏克分析法”的极限。
事后有非官方的分析指出,暖水深度是海燕强度飙升的关键。除了风切变、辐合、辐散、表面水温等发展因素维持优良,为海燕提供近乎完美的“二类条件性不稳定”机制之外[25],暖水更异常地深入海平面以下100米,提供大量潜热[26]。一般而言,海水温度随深度递减,热带气旋吸收能量会使海水上翻,把深层的冷水通过对流而抬升至表面,海面降温会令海水能量耗尽,导致热带气旋转趋减弱;但较深水的位置仍然温暖甚至炎热,导致海水上翻时能继续供应能量,从而令热带气旋维持增强趋势。而从日本气象厅的图表证实,该年10月末,西北太平洋介乎北纬5至10度、东经125至150度的海域,海平面以下100米的海水温度比平均高摄氏3至5度[26]。由于水的“比热容量”高,吸热较慢,升温所需的热力非常多,这种温度偏高情况已经颇为不寻常。海燕的路径恰巧通过该区,造就其强度大幅上升。
巅峰状态登陆,重创菲律宾中部
仍然维持强势的副热带高压脊带领海燕以每小时35至40公里的高速逼近菲律宾,这种速度以西进型风暴而言实属稀有,反映副热带高压脊异常地强劲,其南面的偏东风极为深厚。海燕亦因而发展出明显的“半圆效应”,北面的风力结构较南面广阔;不过中心密集云团则保持对称,而西南季候风则使海燕南面的外围雨带比北面强烈。11月8日凌晨4时40分,海燕以巅峰强度在菲律宾东萨马省吉万沿海登陆,为登陆时风速第二高的热带气旋,其登陆时风速仅次于2020年台风天鹅;但由于海燕的风力太大,海燕登陆路线附近一带的风速计、气压计等气象设备遭全数摧毁,导致海燕的中心风力及气压没有官方实测数据证明,海燕的强度仍只能用卫星云图及雷达图像推算。不过独鲁万市直接被眼壁扫过,塔克洛班机场在被夷平前测得960.3百帕斯卡的最低气压[26];更有一段信息指吉万测得最低气压889百帕斯卡,只是该项数据未获官方证实[12]。海燕横扫菲律宾期间,先后掠过萨马岛、莱特岛等多个菲律宾中部群岛,为该区带来极具破坏性的风力,并引发毁灭性的风暴潮,每小时200公里以上的持续风速,连同15至19尺(5至6米)高的巨浪[27],摧毁菲律宾中部地区,并造成超过6300人罹难;事隔一整年后,在2014年末,罹难人数仍继续上升。
随后海燕转趋减弱,虽然海燕高速横越菲律宾,且穿越相对平坦的米沙鄢群岛,对风暴结构造成的伤害应比穿越吕宋高山为低,但是海燕的减弱幅度颇为明显,因为海燕的顶峰强度极高,要容纳如此强大的风暴出现,需要各项气象条件的配合;只要气象因素稍有变化,便会使热带气旋的强度明显回落。海燕的中心结构受到破坏,对流明显减弱,眼壁大范围崩解,只余下一小部分未受影响;其浑圆的风眼亦变得粗糙、模糊[28],成为“云塞风眼”。当晚较后时间,海燕在即将移入南中国海之际,丧失其相当于“5级台风”的强度评级,但仍是一股非常成熟的台风。此时各个官方气象部门对海燕接下来的路径预测开始有较大的分歧,虽然都是预计海燕越过副热带高压脊的脊线而顺时针转向,但是对于海燕会否登陆越南中部,还是直接移入北部湾,各地的预计并不一致[23]。
减弱下环流反变广
海燕在11月9日进入南中国海中部,其环流虽离开菲律宾,但却卷入支配华南的干燥东北季候风。干空气不利热带气旋的发展,结果海燕无法在海上修复其眼壁、风眼和中心结构,减弱趋势渐变明显,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凌晨5时把海燕降格为台风[28],香港天文台亦在当晚9时半把海燕降为强台风[29];然而海燕的环流反而变得更广阔,遍及华南沿岸地区,与东北季候风共同令该区刮起强风。海燕的环流之所以扩阔,是因为海燕的外围雨带开始从中心松脱,同时海燕的等压线与支配中国东南部的东北季候风重叠,把华南的气压梯度进一步增大。此时海燕已经到达副热带高压脊的西南边缘,由于海燕仍为一股相当成熟的台风,其内力依然颇为强大,加上副热带高压脊有所减弱,海燕在驶流场上改受东南风影响,开始转向偏西北移动,进入南中国海北部,未有在越南中部登陆[30]。此路线比大多数部门的预测路径偏北,使越南中部免受海燕的蹂躏。然而海燕的移速却没有丝毫减慢,仍维持于每小时35公里或以上。
11月10日,移至副热带高压脊西面的海燕继续转向,引导气流转为偏南风,使海燕逐渐改向更偏北方向移动,正面吹袭中国海南,于下午4时左右在海南乐东县对开海域掠过[31],移入北部湾。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于海南的雷达显示,海燕的眼壁仅仅擦过乐东县。虽然海燕没有登陆海南,只是在该岛之西南面近距离掠过,但是海燕还是受到海南岛的地形影响,强度加速下降。东北季候风亦使南中国海至华南的垂直风切变加强,这令海燕于北部湾没有重新组织的机会,纵使中心密集云团得以维持,对流和外围雨带仍是持续变浅,使低层环流中心有迹象开始暴露[32],这意味着海燕的生命史步向终结。
转向及消散,影响力犹在
11月11日,海燕进一步受到地形摩擦及风切变的影响,加上水汽供应被截断,促使海燕急速减弱,深层对流向北面切离,“云塞风眼”被完全填塞。香港天文台在凌晨12时半把海燕降为台风[33]。日本气象厅在凌晨2时50分把海燕降格为强热带风暴[5],更于上午9时把海燕降为热带风暴[5]。海燕于凌晨5时在越南广宁省一带沿海登陆,随后移至副热带高压脊西北面,改受西风带引导而明显拐弯,采取偏东北路径穿越广西[34]。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上午11时把海燕降格为热带风暴,并发出最后警报[35];香港天文台直至上午11时45分才把海燕降为强热带风暴[36],但于6小时后再把海燕降格为热带风暴[37],此后不足4小时就在当晚9时半把海燕进一步降格为热带低压[38]。日本气象厅在下午2时50分把海燕降为热带低压[5],后于晚上9时更表示海燕已经减弱消散[5]。晚上11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对其停止编号。不过海燕的东北面环流与东北季候风前沿的云带相连,继续为华南沿岸带来长时间的强风和不稳定天气。
虽然日本气象厅已表示海燕消散,而香港天文台亦在11月12日凌晨1时45分把海燕降格为低压区[39],但是海燕的影响力犹在。海燕的残余低压区事实上仍保持涡度一段时间,沿盛行西风继续东移,为华南带来持续强风和狂风骤雨;直至当晚较后时间,一股东北季候风补充抵达华南,已经移入广东的海燕残余系统才彻底消散,华南沿岸的风势亦要在入夜后才有所减弱。而香港的民办气象网站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分析指,海燕亦造成了大尺度的影响,东亚地区发展出一个强劲“偶极子”,南中国海上空出现由强大高空辐散流场形成的强烈高空反气旋,中纬度西风带高空更出现时速300公里以上的喷射气流,如此猛烈的“西风急流”应该只于北半球隆冬季节、强烈冬季季候风爆发时才会出现。该站指出,上述高空反气旋把大量动能输送至中纬度地区,使“西风波动”扩大,情况犹同强烈地震引发向四面八方扩散的海啸,而海燕这种大尺度的影响可以是全球性,并长达数日甚至一两星期[25]。
事后调整
由于海燕的实测强度一直是依赖“德沃夏克分析法”估算,最少2个官方气象部门须于事后发表的最佳路径中,把海燕的强度进一步上调。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于2014年6月12日上调此台风路径及持续风速强度至每秒78米(每小时280公里),以每秒6米之差,高于鲇鱼。香港天文台更需两度向上修订海燕的强度,先在2013年12月28日公布“2013年11月热带气旋概述”,把海燕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上调至每小时275公里[40];后于2015年2月27日公布《2013年热带气旋年刊》,把海燕的中心风力再向上修订为每小时285公里[6],以每小时15公里之差,超越台风鲇鱼。不过日本气象厅、台湾中央气象局、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未有对海燕的强度评估作出任何调整[5];但纵使如此,各个官方部门对海燕的中心风力评定,都显示著海燕是踏入21世纪以来,西北太平洋海域最强的热带气旋。
影响
马绍尔群岛
海燕掠过马绍尔群岛时强度较弱,并没有在马绍尔群岛地区造成严重灾害,且没有伤亡与财产损失报告。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帕劳
当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11月3日把热带扰动99W升格为热带低压31W的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楚克、洛萨普环礁和普卢瓦特环礁发出热带风暴警报。在西面的法劳莱普环礁、萨塔瓦尔环礁和沃莱艾环礁则发出台风注意报;而法那努和乌乌则发出热带风暴警报。[41] 数日后,萨塔瓦尔环礁改发热带风暴警报而沃莱艾环礁则改发台风警报。[42]而大部分雅浦州和包括科罗尔和卡扬埃尔在内的帕劳也在11月4日发出台风注意报。[43]当地政府对卡扬埃尔发出强制疏散令,但大部分居民没有理会指令;然而当地并没有伤亡。[44] 当海燕继续西移,在最东端的工业开始逐渐停产。[45]当海燕在11月5日增强为台风时,帕劳和雅浦州开始改发更高的信号。[46][47] 而在帕劳梅莱凯奥克的政府办事处则被用作避难所。尽管发出强制疏散令,大部分在梅莱凯奥克的居民留在岛上并没有伤亡。[48]
菲律宾
越南
海燕于11月11日凌晨5时在越南广宁省锦普市沿海登陆。虽然海燕未有于越南中部登陆,但是在11月10日海燕吹袭越南中部期间,已经造成14人罹难,包括一名采访风暴的记者。[49]
中国大陆
- 当地发出之最高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香港、澳门
受到海燕的广阔环流和东北季候风共同影响,海燕进入南中国海后,虽仍距离香港和澳门超过900公里,但香港在11月9日傍晚开始普遍刮起偏东强风,高地更受到烈风影响,澳门三条跨海大桥也开始持续吹强风。香港天文台在当晚7时10分发出强烈季候风信号[50]。海燕在翌日(11月10日)凌晨4时左右进入距离香港800公里范围,香港境内强风持续超过75小时[51];但由于海燕路径上对香港威胁有限(朝向北部湾),加上强度逐渐减弱,天文台无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多处地区风势强劲,令境内海岸翻起大浪,有人无视泳滩红旗高挂及救生员警告,坚持游泳,1人被大浪卷走失踪[52]。该名被卷走的青年于11月11日下午4时左右在泳滩的防鲨网外被发现,证实罹难[53]。
虽然海燕在越南北部登陆,但是海燕改向偏东移动,加上东北季候风亦有所增强,香港风势在11月11日变得更为强烈[54],广泛地区受到强风影响,离岸出现短暂烈风,高地(如昂坪)更一度直逼暴风程度。天文台测风网络8个指定自动气象站有4个测得强风,若天文台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便已代表三号信号达标。长洲、机场、启德及西贡测得最高10分钟平均风速分别为每小时57、52、42及41公里。澳门风势亦同样继续加强,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在同日下午3时半悬挂强烈季候风信号。随着澳门风势在翌日(11月12日)逐渐减弱,澳门气象局在翌日下午6时半除下强烈季候风信号。当日日间香港多处地区仍受强风吹袭[55],但晚间香港境内风势亦终于缓和,香港天文台在同日晚上10时45分取消强烈季候风信号[56]。
台湾
受海燕外围环流及东北季候风影响,台湾新北市海边出现俗称“疯狗浪”的5米高巨浪,龙洞地质公园因当日天气良好无人警觉,16名参观海岸地形的游客突遭卷入海中,其中8人证实罹难,另外8人受伤[57]。交通部观光局东北角暨宜兰海岸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处长因卸责失言而被调职[58]。2014年5月6日,台湾基隆地方检察署参酌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成功大学及台湾大学3校学者及当天参与活动的11名学员陈述,认定此案件属于难以事先预防的“突发天灾”,无人为疏失[59]。
后续
永久除名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因应风暴造成当地逾6000人罹难,故把当地名称“Yolanda”除名,由“Yasmin”取代;并于翌年(2014年)在其热带气旋分级制上增设“超强台风”,定义为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每小时225公里或以上(2022年改为每小时185公里以上),超强台风海燕及2010年台风鲇鱼在新分级制下皆符合该部门之“超强台风”级别。该部门更在2015年5月21日宣布修订其风暴信号制度,正式增设五号风暴信号,以应付达到该部门之“超强台风”级热带气旋来袭[60],并于2016年台风海马吹袭菲律宾时首次发出。而在2014年1月29日至2月1日举行的第46届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台风委员会亦基于海燕在菲律宾造成的灾难性伤亡及毁灭性破坏,通过把国际名称“海燕”除名[61]。其取代名称于2015年举行的第47届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确定为“白鹿”,并于2019年首次使用。
含泪控诉
在超强台风海燕横扫菲律宾3日后的2013年11月11日,于波兰华沙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19次缔约国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国会议(UNFCCC COP19/CMP9)”上,菲律宾代表萨诺(Yeb Saño)在演说中落泪指自己的亲人及同乡亦在台风中受灾,指全球暖化使自然灾害增加带来严重后果,并形容要菲律宾承受这种灾难是“疯狂”(Madness),气候危机也是“疯狂”;但各国仍未能在全球暖化议题上作采取行动。他表示将会绝食以争取进取进一步行动,逼使发达国家提高减排目标,“我们可以在华沙停止这种疯狂”[62]。其演说令各国与会代表动容,全场起立鼓掌长达1分钟,其后为菲律宾的死难者默哀3分钟。
大众媒体
英国天空电视制作纪录片《风暴之眼-超强台风海燕》(Typhoon Haiyan Eye of the Storm)描述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吹袭的情况和详细分析。
美国探索频道表示,已制作一套纪录片《超级强台的警讯》(Megastorm: World's Biggest Typhoon)关于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吹袭的情况和详细分析。该节目已于2013年12月30日在美国首播及2014年1月6日在台湾首播[63]。
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科学资讯节目新星(NOVA)也节录海燕吹袭菲律宾片段作其特辑杀人台风(Killer Typhoon)一集。
2015年菲律宾电影《陷阱》讲述了海燕吹袭菲律宾后受害民众一年间的生活故事。
香港电台电视节目《气象万千IV》摄制队曾到塔克洛班拍摄超强台风海燕横扫菲律宾时的情况,作为第1集“台风驾临”的内容。该集于2014年4月26日播出[64]。
热带气旋信号使用纪录
菲律宾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 风暴信号 | ||
---|---|---|
上一热带气旋 | 一号风暴信号
|
下一热带气旋 |
热带低压威尔玛 | 热带低压杨柳 | |
台风罗莎 | 二号风暴信号
|
热带风暴剑鱼 |
台风罗莎 | 三号风暴信号
|
台风威马逊 |
台风天兔 | 四号风暴信号
|
台风红霞 |
中国大陆
国家气象中心 台风预警信号 | ||
---|---|---|
上一热带气旋 |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2013.11.11 18:00-2013.11.12 06:00 |
下一热带气旋 |
强台风罗莎 | 热带风暴海贝思 | |
强台风罗莎 |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2013.11.11 10:00-18:00 |
热带风暴海贝思 |
强台风百合 |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2013.11.11 06:00-10:00 |
超强台风威马逊 |
强台风菲特 |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
超强台风威马逊 |
参考资料
- ^ 1.0 1.1 NDRRMC. FINAL REPORT re Effects of Typhoon "YOLANDA" (HAIYAN) (PDF). [2014-04-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igital Typhoon:Typhoon 201330 (HAIYAN). 国立情报学研究所. (英文)
- ^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201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15-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WIS Portal – GISC Tokyo(日本气象厅). Typhoon Best Track 2013-12-18T00:00:00Z Name: Haiyan (1330). 2013-12-18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日语)
- ^ 6.0 6.1 香港天文台. 2013熱帶氣旋 (PDF). 2015-02-27 [2015-04-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0-23).
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85公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Jeff Masters, Ph.D. Super Typhoon Goni slams into Philippines as strongest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 on record. Yale Climate Connections. 2020-11-01 [2020-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菲風災可能1萬人死 官員形容猶如海嘯. 香港电台. 2013-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菲律賓紅十字會估計風災死者達25000人. 香港电台. 2013-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Marichu A. Villanueva. Full alphabet used but more to come. Philstar.com. 2013-11-13 [2013-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Yolanda’ joins ‘Labuyo’, ‘Santi’ in retired list. Manila Bulletin. 201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12.0 12.1 robertscribbler. Abnormally Hot Pacific Ocean Explodes Haiyan into 195 mph Monster — Possibly Strongest Storm On Record. 2013-11-07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8).
Seasonal Ocean Surface Temps, Average Value, August-November, 2013. Image Source: NOA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Alert. 2013-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英文)
-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ropical Depression 31W (Thirty-One) Warning Nr 01. 2013-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英文)
- ^ 15.0 15.1 15.2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ropical Storm 31W (Haiyan) Warning Nr 04. 201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失效链接](英文)
- ^ 16.0 16.1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08. 201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失效链接](英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64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06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 Severe Weather Bulletin Number ONE-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Typhoon "YOLANDA"(HAIYAN). 201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7).[失效链接](英文)
-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Supe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12. 201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6).[失效链接](英文)
-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Supe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14. 201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7).(英文)
- ^ CIMSS Satellite Blog. Super Typhoon Haiyan. 2013-11-07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Supe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19. 2013-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8).[失效链接](英文)
- ^ 23.0 23.1 香港天气观测站. 重要熱帶氣旋回顧-201331W (HAIYAN 海燕). 2013-12-08.(繁体中文)(英文)
- ^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Typhoon 31W (Haiyan) November 7, 2013 1430z Satellite Bulletin. 2013-11-07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25.0 25.1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經典颱風回顧分析 --- 海燕 Haiyan (1330). 2013-11-13 [2015-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26.0 26.1 26.2 Dr. Jeff Masters. Super Typhoon Haiyan's Intensification and Unusually Warm Sub-Surface Waters. Weather Underground. 2013-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Hannah Strange. Super Typhoon Haiyan smashes into Philippines. The Telegraph. 2013-11-08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28.0 28.1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23.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失效链接](英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61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09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25.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香港地下天文台Facebook专页. 生活時報相片:海燕擦過海南樂東. 2013-11-10.(繁体中文)
-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30. 2013-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7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11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31. 2013-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Tropical Storm 31W (Haiyan) Warning Nr 32. 2013-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04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11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47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11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80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11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3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12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天文台. 2013年11月熱帶氣旋概述. 2013-12-23 [2013-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Derek L. Williams. Tropical Depression 31W Advisory Number 1.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失效链接](英文)
- ^ Michael P. Ziobro. Tropical Storm Haiyan (31W) Advisory Number 4.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英文)
- ^ Patrick K. Chan. Tropical Storm Haiyan (31W) Advisory Number 5.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英文)
- ^ Palau assesses damage after Super Typhoon Haiyan. Australia Network News. 2013-11-07 [2013-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Carl Alan Mcelroy. Tropical Storm Haiyan (31W) Advisory Number 6.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失效链接](英文)
- ^ Kenneth R. Kleeschulte and Charles P. Guard. Typhoon Haiyan (31W) Advisory Number 8.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失效链接](英文)
- ^ Patrick K. Chan. Typhoon Haiyan (31W) Advisory Number 9.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6).[失效链接](英文)
- ^ Palau assesses damage after Super Typhoon Haiyan.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13-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Bão Haiyan làm 18 người chết, mất tích, 81 người bị thương. 越南之声. 2013-11-13 [2013-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越南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35號-強烈季候風信號. 2013-11-09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74號-強烈季候風信號特別報告. 2013-11-10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海燕效應 忽然巨浪襲岸. 香港《苹果日报》. 2013年11月11日 [2013年11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9月8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失蹤28小時 青年浮屍防鯊網外. 香港《苹果日报》. 2013年11月11日 [2013年11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10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02號-強烈季候風信號特別報告. 2013-11-11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90號-強烈季候風信號特別報告. 2013-11-12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71號-強烈季候風信號. 2013-11-12 [201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瘋狗浪捲8命 總統馬英九致電朱立倫關切. 新头壳. 2013-11-10 [2013-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浪殺8人 卸責處長將被炒 市府會勘龍洞 擬設燈號示警. 台湾《苹果日报》. 2013-11-12 [201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鼻頭角瘋狗浪8死 基檢認定「突發天災」無人為疏失. 2014-05-06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 PAGASA Modifies Public Storm Warning System. 2015-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台风委员会. 46th Session of TC: Retirement of Tropical Cyclone Name from the List (PDF). 2014-02-05 [2014-02-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yphoon in Philippines Casts Long Shadow Over U.N. Talks on Climate Treaty. 《纽约时报》. 2013-11-11 [2015-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Megastorm: World's Biggest Typhoon (新闻稿). Discovery Channel. [2013-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 ^ 香港电台. 《氣象萬千IV》:颱風駕臨. 2014-04-26 [202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参见
同期出现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其他最强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例子:
外部链接
- (日语)日本气象厅:1330最佳路径数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3年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路径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31W最佳路径数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超级台风海燕最佳路径图
- (简体中文)中国国家气象中心:2013年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繁体中文)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台风数据库——強烈颱風海燕
- (繁体中文)香港天文台:2013年11月热带气旋概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3热带气旋年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实时天气稿(11月6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7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8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9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0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2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2013年热带气旋路径年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