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三昧经
首楞严三昧经(梵语:Śūraṃgama-samādhi-sūtra),又称作《首楞严经》(Śūraṃgama-sūtra),大乘佛教经典,收入大正藏经集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5册 No.0642),内容讲述首楞严三昧。
梵源释义
“首楞严”为梵文Śūraṃgama的音译,又译做“首楞伽摩”、“勇伏”、“勇行”、“健相”、“健行”[1]。字根来自Śūra,意为“增长”、“勇健”、“勇士”。“三昧”为samādhi的音译,意为心一境性的定境。
学者艾蒂安·拉莫特将“首楞严三昧”的字根拆解为śūrasya iva gamanaj yasya sa śūraṃgamah samādhih,意思为其行进犹如勇士之行进的三昧(英语:the samādhi whose progress is like that of the hero is śūraṃgama samādhih)。文殊师利菩萨是得到首楞严三昧的代表人物。
版本
汉译本
在汉传佛教中,最早译出此经的是支谶。今日所见的是姚秦鸠摩罗什译,《新出首楞严三昧经》二卷,其他译本已经散失。
佚失译本
- 《首楞严经》,二卷,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186年于洛阳,佚失。
- 《首楞严经》,二卷,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于222-229年在武昌译出,为支娄迦谶译本的改译,佚失。
- 《勇伏定经》,二卷,西晋月支裔敦煌三藏竺法护(Dharmaraksa)译,291年,佚失。
- 《首楞严经》,二卷,西晋西域优婆塞竺叔兰于291年在洛阳译,佚失。
- 《首楞严经》,二卷,月支优婆塞支施仑、龟兹王世子白延〔帛延〕于咸和三年(328年)在凉州译,佚失。
- 《蜀首楞严经》,二卷,失译者名,在四川译,佚失。
(合本)
现存译本
藏译本
在藏传《甘珠尔》中收有印度的Vakyaprabha与西藏的Ratnarakșita于九世纪初译出的藏传译本,名《圣勇行三昧大乘经》(梵语:Ārya-Śūraṃgama-samādhir nāma Mahāyāna-sūtram),五卷。
梵文本
现代考古学界曾在新疆发现相当于本经末尾的梵文写本残叶。
地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视“首楞严三昧”为诸三昧门之首,入首楞严三昧能入诸三昧。菩萨得首楞严三昧能摧毁诸烦恼魔障,有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到之处皆悉降伏。《大般涅槃经》说首楞严三昧又名:般若波罗蜜、金刚三昧、师子吼三昧、佛性。在《法灭尽经》中,《首楞严三昧经》和《般舟三昧经》是法灭中最先消失的经文[2]。
魏晋沙门帛远(白法祖)[3]、东晋沙门支道林[4]、东晋居士谢敷[5]、南朝沙门弘充[6]等人曾注解本经。不过,皆佚失不存。另有天台宗慧思禅师据本经著作《随自意三昧》。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载:“当诵持首楞严,称文殊师利名一日至七日,文殊必来至其人所”,可见文殊菩萨和首楞严有密切关系。志怪笔记《冥祥记》中,录有数则六朝时人读诵《首楞严经》的灵异事迹,可见当时对首楞严三昧经的崇信[7]。在唐代以及唐代之前,凡提到《首楞严经》皆是指此《首楞严三昧经》,宋代后才偶而用来指称《大佛顶首楞严经》。
注释
- ^ 《大智度论》卷25:“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至处,无不降伏”。
- ^ 《法灭尽经》:“《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
- ^ 《高僧传》:“祖既博涉多闲。善通梵汉之语……又注首楞严经。”
- ^ 《出三藏记集》:“首楞严三昧经注序……沙门支道林者……余时复畴咨,豫闻其一,敢以不敏,系于句末,想望来贤,助删定焉。”
- ^ 《出三藏记集》:“合首楞严经记支愍度(三经谢敷合注共四卷)。”
- ^ 《高僧传》:“ 释弘充。凉州人……充以齐永明中卒。春秋七十有二。注文殊问菩提经及注首楞严经。”
- ^ 纪志昌. 東晉居士謝敷考 (PDF). 汉学研究. [2020-05-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3-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文献
- Lamotte, E., Śūraṃgamasamādhisūtra, The Concentration of Heroic Progress, Translated by Sara Boin-Webb, London: Curzon Press, 1998
- Paul Harrison, John McRae, trans. (1998). The Pratyutpanna Samādhi Sūtra and The Śūraṅgama Samādhi Sūtra, Berkeley, Calif. :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ISBN 1-88643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