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坑遗址

龙坑遗址,位于屏东县恒春镇鹅銮里,是一处先陶文化的考古遗址,年代距今约6000-5000年前左右。[1]

地理环境

龙坑遗址坐落于台湾最南端鹅銮鼻半岛东岸的隆起珊瑚礁台地上,台地上一处东西走向的珊瑚礁崩崖缺口处即为遗址所在地,海拔高度约为8米。西方相距2公里处为鹅銮鼻第二遗址,为恒春半岛唯二的两处先陶文化遗址。遗址主要为红土堆积,由珊瑚礁石灰岩缝隙所见的红土堆积残留,以及部分遗物的留存高度,推测原有的红土堆积高出现地表约6米。遗址面对太平洋,附近有稳定且丰富的淡水水源,为雨水渗漏的珊瑚礁石灰岩地,位于崩崖缺口沿海北方约60米处。[2]

研究史

龙坑遗址于1984年8月16日为李光周等人调查发现,并于同年9月6日进行试掘。此后无试掘工作,多为调查。根据李光周等人的调查结果,遗址面积约20x20㎡。团队于地表散步较密集遗物之处,紧邻珊瑚礁崩崖缺口处,开设2个南北紧邻的试掘坑,坑位为正南北,大小为2x2㎡,合计试掘面积为8㎡。[2]

研究成果

出土遗物

地表采集和试掘出土的遗留包括石片砍器(1件)、石片器(3件)、废石片(2件)、骨凿(1件)、贝刮器(13件)、多量的贝类、龟甲、兽骨、兽牙等。[2]

技术发展、生业型态

石器制作技术属于打制砾石的石片器传统,已有刮削与磨制技术运用于骨器制作。生业型态以狩猎、采集为主,由出土动物遗留研判,主要以采集维生,狩猎次之,渔捞殿后。出土多量的贝刮器,此类器物具地域特殊性,除先陶时期外,也持续使用至历史时期。[2]

文化类型

根据龙坑和鹅銮鼻第二遗址的试掘成果,先陶文化新石器文化之间不仅在文化层堆积上无法衔接,文化发展程度也有差距。由于先陶文化层的碳十四定年结果显示已进入全新世,故李光周不将此先陶文化称为旧石器时代,而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持续型文化”。[3]

定年

龙坑遗址迄今有1件碳十四定年结果之发表,利用贝壳所测定出的年代为5560±90 B.P.,树轮校正年代为 6385±170 B.P.。[4]

参考来源

  1. ^ 郭素秋、戴瑞春、伍元和、林淑芬、陈得仁. 屏東縣遺址補遺調查暨數位化保存計畫 遺址登錄表. 中华民国国家公园学会执行. 屏东县政府文化局委托. 2007. 
  2. ^ 2.0 2.1 2.2 2.3 李光周、郑永盛、凌平彰、陈维钧、韩旭东、陈有贝. 墾丁國家公園考古調查報告(保育研究報告第17號).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人类学系执行. 内政部营建署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委托. 1985. 
  3. ^ 李光周著,尹建中编. 墾丁史前住民與文化. 稻香出版社:台北. 1996. 
  4. ^ 黄士强、陈有贝、颜学诚. 墾丁國家公園考古民族調查報告 (保育研究報告第37號).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执行. 内政部营建署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委托.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