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英国皇家海军误击陆军直升机事故
51°47′0.96″S 58°28′4.03″W / 51.7836000°S 58.4677861°W
XX377瞪羚直升机事故 | |||||||
---|---|---|---|---|---|---|---|
福克兰战争期间的一部分 | |||||||
与出事机同款的英国陆军瞪羚直升机,约摄于1983年 | |||||||
|
1982年英国皇家海军误击陆军直升机事故是一起发生于福克兰战争期间的友军误击意外。该年6月6日凌晨,英国皇家海军的42型驱逐舰加地夫号在福克兰群岛近海对阿根廷供应占岛部队补给的飞机进行监视时,把一架序号XX377、隶属英国陆军航空兵的瞪羚直升机错认作阿根廷军方的C-130运输机,开火将之击落,导致机上4名乘员全部丧生。
此事发生前的6月5日夜间,加地夫号驱逐舰正部署于群岛以东,以舰炮支援陆上部队,同时也负责拦截阿军飞机,而出事的瞪羚直升机则在替东福克兰的英军无线电转播站进行人员和装备的例行运送作业。凌晨2时左右,加地夫舰上的雷达侦测到这架飞行物,但作战室人员由其速度和航线作判断时,却认定来者为敌机。随后,该舰发射海镖导弹摧毁目标,机体残骸和机组人员直到翌日早上才寻获,出事原因则归咎于“敌军炮火”。尽管加地夫号曾被怀疑为事故肇因,但后续对直升机残片所做的科学实验,却未能就导弹碎片的来源求得定论。
误击案事隔4年之后,英国当局才正式展开调查。英国国防部对外宣称直升机是行动中失踪、表示其无意“造成家属进一步苦痛”,同时仍试图厘清瞪羚机遭到击落的原因。最后,调查委员会确认4名官兵之死是己方误击的结果,虽然该会指出“疏忽及过失均不应归责于任何个别人员”[1],但却列举出另外数项因素,如陆海两军间缺乏沟通,意味着直升机飞行区域的指挥单位——第5步兵旅没有对外告知直升机的行程;瞪羚直升机则为了避免干扰陆军的长剑防空导弹,而关掉机上的敌我辨识(IFF)信号发送器,而海军却假定所有直升机都会启用此套系统,上述导因加成之下促成了事故发生。有见及此,英国军方于1980年代晚期加强侧重了军种间的联合作战训练和通讯,并扩大识别设备的装配,而福克兰群岛的坠机地点也建立了纪念设施,凭吊4位逝者。
背景
1982年4月2日,邻近福克兰群岛的阿根廷对这座英国海外领土发起进攻[2],远在约8,000英里(13,000千米)外的英国则集结、派出了为数28,000人的海军特遣部队,借此夺回岛屿[2][3]。至阿根廷在6月底向英方投降、战争结束为止,双方在陆海空三域均有对战,两军死亡人数共计900人左右[2]。
5月上旬,英军登陆东福克兰岛西部的圣卡洛斯,再由当地朝福岛首府斯坦利出发,为了支援进军,后勤物资也由圣卡洛斯起飞的直升机空运给部队[1]。阿根廷军方面,占领斯坦利的兵力由战事爆发至终,都是透过往返阿国本土—福岛间的C-130运输机获得补给品,这些被英国称作“送奶航班”(milk-runs)的军机正是英国皇家海军的担忧来源,英方构思了各种方法试图拦阻[4][5]。
事发经过
6月5日晚间,加地夫号部署在福克兰群岛东方的布拉夫湾射击区域内,负有双重任务,一为以炮火支援岸上的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第3突击旅,二为制止任何阿根廷军机飞往斯坦利。加地夫舰此前已有4晚担当过类似角色,曾在一架补给机降落时试图开火,却没成功打下,当该机升空时又再度失手[6]。
与此同时,英国陆军航空兵第656中队的飞行员克里斯德普特福德·格里芬上士(Christopher Griffin)及赛门·考克顿准下士(Simon Cockton)正奉命空运人员和设备到欢喜峰山顶上一座故障中的无线电转播站[7][8][9],此设施于事前一日建成,目地是充当达尔文的第5步兵旅旅部和菲茨罗伊的伞兵团第2营营部间之联络管道[7]。当晚的飞行环境良好,夜空晴朗,月亮显著可见,风速约20节(每小时37公里)[7]。两人驾驶序号XX377的瞪羚直升机从古斯格林出发,在达尔文的指挥部将替代用的器材送上机,还载了两名乘员,分别是205通信中队的中队长迈克尔·佛吉少校(Michael Forge)及他的技术员约翰·貝克上士(John Baker)[7][10][11]。格里芬是经验老到的直升机飞行员,而前往转播站的航程预计有10分钟[1]。
当地时间凌晨2点,加地夫号作战室在雷达图上侦测到25海里(46千米)外的XX337直升机[1],因为直升机上的敌我辨识系统已经关闭,使加地夫舰没收到友机讯号,又由于其飞行方向大致朝着斯坦利,因此作战室人员将之认定为敌机[1]。当他们进一步估算了飞行速度后,又认为雷达正在追踪的是阿根廷军用定翼机——若非载运补品的C-130力士型运输机,就是为了报复加地夫舰对陆炮袭而派来的IA-58攻击机[1][12][13]。加地夫号遂射出海镖导弹[14]。当步兵5旅与直升机的失去无线电联系时,欢喜峰转播站的驻员则亲自目睹、耳闻了导弹的弹头爆炸[7]。
直升机的出事使英国怀疑阿根廷军仍在此区行动,因此廓尔喀旅调派兵力前去巡逻[7],在廓尔喀兵遇上欢喜峰军用无线电站的人员时,当地还潜在著发生另一起友军误击事件的可能[15]:p604。彻底搜索则于天刚破晓之际展开,找到了炸毁的直升机和4位乘员的遗体,这是英军第5步兵旅在福岛战争中的首批伤亡[7][15]:p819。案后不久,击落一事即遭怀疑是加地夫舰所为,海军特遣部队司令山迪·伍华德少将也在当天傍晚下达了严限用武令,规定在东福克兰侦测到任何速度慢于200节(每小时370公里)、高度在610米(2,000英尺)以下的飞行器时,只要其未明确显示为敌机,就不得与之交战[1][6]。
调查
瞪羚直升机失事后,罹难人员的遗骸由海军医官瑞克·乔利上校进行初步检验[16],直升机的机体则直接在现场检查,但英国人员无法确定开火的是加地夫舰上的导弹,抑或是阿根廷军。在肇事者不明的情况下,有关单位决定不召开调查委员会,并宣布XX377号机“于行动中失踪”。当时的推想是,一旦遇难官兵的家属知悉直升机为遭到己方打落时,其苦痛将会加深[7]。战争结束后,机舱内找到的导弹破片即送往皇家航空研究院的法恩伯勒分院,利用院内的英国政府航研设施分析。实验结论是机上的炮弹碎片并非来自英军海镖导弹,尽管此后就有一块海镖导弹的外壳在机骸的“数百码”之外被找获[7]。
1982年12月,当考克顿准下士的遗体送返英国之后,南安普敦一名验尸官对其进行了死因研讯。英国陆军航空兵以法恩伯勒航研院的实验结果为基础递交证词,指出机内弹头残片的分析显示出一件事,即直升机是遭到某种“已知为敌军所有”的防空导弹摧毁[7]。这份结果后来又在1985年11月经过重审,随后判定“关于从坠机现场复原的导弹碎片,无法断言其确切来源为何”[7]。1986年6月,国防部的三军国务大臣约翰·斯坦利在他对下议院的书面答复中宣称“(南安普敦)验尸官所知道的就是如此”[7]。
事故发生4年后的1986年10月,英国政府面临来自考克顿的母亲与反战政治家谭姆·戴利埃尔等方面的压力,终于组建了官方调查委员会[16][17][18][19][20][21],委员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得出了“XX377直升机是被加地夫号击毁”的结论[1]。历史学家休·碧切诺评论道:“国防部花了4年,办了2场调查,第一次的调查要不是无力可言,就是刻意掩饰真相,甚至连瞪羚直升机是被自己人错打的都不承认”[22]。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报告书后在2008年7月应《2000年信息自由法》的要求公开,仅报告内的第13段依据该法令第26条的规定而经过隐蔽处理,因其“包含了英国皇家海军活动中的作战细节,纵使在福克兰战争结束多年后,仍可能为潜在的敌对势力所用”[23]。
调委会发现在标准作战程序的规定下,陆军第5步兵旅的旅长并不需要向别的单位公布直升机的任务,因为那趟飞行是于该旅的空域中进行旅内勤务[1][6]。即便直升机上装设了敌我辨识信号器,但也处于关闭状态,委员会认为“如果敌我辨识器有打开的话,那晚加地夫号就不会对直升机开火了,这点几乎无庸置疑”[1]。当时英军地面部队的直升机中,配有敌我辨识装置者还占不到一半比例,就算有装,也因其会影响英军陆基防空导弹“长剑”的追踪系统运作,而奉上级命令停用[1][7],但这点并未通报给英国皇家海军知晓,背后导因是外界对海军打击陆上飞行目标的能力存在误解。委员会推断,这场沟通上的疏忽,外加英国海军假定所有直升机都会使用敌我辨识装备,“形成了累加效果,也是事故的主要肇因”[1],但其也提出了“疏忽及过失均不应归责于任何个别人员”此一建言[1]。
后续及影响
有鉴于直升机在陆上部队作战中的角色愈加显著,将导弹驱逐舰结合到海岸防御中也更为重要,事故调查委员会倡议修改北约的两栖作战及舰炮支援作战准则,以使其他军种留意舰载导弹交战区涵盖到陆地时的危险性[1]。1980年代晚期,英国政府对跨军种作战的训练投注了更多重视,并在阿曼和苏格兰进行了紫色战士之类的联合军演[1][6]。不仅于此,委员会也指明了常设联合指挥部的设立,旨在终结单一军种各自实施作战的“将就凑合、被动因应状态”[1][24]。英国陆军航空兵、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麾下的瞪羚及山猫直升机均全面加装敌我辨识装备[1],此种设备在接近长剑导弹发射台时造成干扰的问题也成功得到解决[1]。最后,调查委员会还建议在实施近岸联合军种作战期间,将舰炮支援联络官的权责扩大到可以对防空问题进行研判[1]。
瞪羚直升机误击案后,陆军205通信中队的队员在坠机地点用漆成白色的石块排出“205”的字样,欢喜峰上也设立了纪念十字架。2006年11月11日,英军福岛联合通讯队(JCUFI)的队员和陆海空三军官兵共组的代表团集体悼念了事故中的4名亡者[25]。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Navy Command HQ. Report of Board of Inquiry into Loss of an Army Air Corps Gazelle over the Falkland Islands on 6 June 1982 (PDF). Ministry of Defence. [2008-11-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0-26).
- ^ 2.0 2.1 2.2 Key facts: The Falklands War, Introduction. BBC News. [200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8).
- ^ Key facts: The Falklands War, Task Force. BBC News. [2015-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7).
- ^ Ward, Nigel "Sharkey". Chapter 29. Sea Harrier Over the Falklands.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2006: 323. ISBN 0-304-35542-9.
- ^ Hastings, Max; Jenkins, Simon. Chapter 9. The Battle for the Falklands. Bungay, Suffolk: Book Club Associates. 1983: 158. ISBN 0-393-30198-2.
- ^ 6.0 6.1 6.2 6.3 L/Cpl. S. J. Cockton. Hansard.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1987-02-02 [2008-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Falkland Islands. Hansard.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1986-06-25 [2008-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 ^ Veterans UK. Griffen, Christopher Anthony – Roll of honour – Armed forces memorial. Service Personnel & Veterans Agency.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3).
- ^ Veterans UK. Cockton, Simon Jeremy Roll of honour. Service Personnel & Veterans Agency.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3).
- ^ Veterans UK. Forge, Michael Lancaster – Roll of honour – Armed forces memorial. Service Personnel & Veterans Agency.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3).
- ^ Veterans UK. Baker, John Ivan – Roll of honour – Armed forces memorial. Service Personnel & Veterans Agency.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0).
- ^ Cook, Malcolm; Masakowski, Yvonne Noyes, Janet M. Decision making in complex environments.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Ashgate. 2007: 197 [2008-11-19]. ISBN 0-7546-49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2).
- ^ Bolia, Robert S. The Falklands War: The Bluff Cove Disaster. Military Review: 67. ISSN 0026-4148.
- ^ McGowen, Stanley S. Helicopter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ir Impact. ABC-CLIO. 2005: 156. ISBN 9781851094684.
- ^ 15.0 15.1 Freedman, Lawrence.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Falklands Campaign. Volume II: War and Diplomacy Updated. London: Routledge. 2007. ISBN 978-0-415-41911-6.
- ^ 16.0 16.1 Jolly, Richard. Sunday, June 6th. The Red and Green Life Machine Revised. Cornwall: Palamanando Publishing. 2007: 150–151 [1983] [2010-03-04]. ISBN 0-9514305-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9).
- ^ Navy Command HQ. Convening Authority Order (PDF). Ministry of Defence. [2008-11-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0-26).
- ^ Lance Corporal Simon Cockton: HC Deb 09 June 1986 vol 99 c57W. Hansard.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1986-06-09 [2009-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 ^ Lance Corporal Simon Cockton: HC Deb 12 June 1986 vol 99 c290W. Hansard.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1986-06-12 [2009-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 ^ Lance-Corporal Simon Cockton: HC Deb 17 June 1986 vol 99 c509W. Hansard.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1986-06-17 [2009-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 ^ The Royal Navy. Hansard.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1988-03-03 [2009-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 ^ Bicheno, Hugh. Chapter 10. Razor's Edge. London: Orion Publishing. 2007: 207. ISBN 0-7538-2186-9.
- ^ Navy Command HQ. Response to Loss of Gazelle, Falklands on 6 Jun 1982 (PDF). Ministry of Defence. [2009-09-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0-26).
- ^ PJHQ – History. Ministry of Defence. [200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 UK troops around the world honour fallen comrades. Ministry of Defence. [2009-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