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ATannedBurger/论述/论尽善

导言

尽善,就字面上的意思而言,是尽量保持善良、和蔼的行为,把这词放在维里的意思即是所谓的AGF,但想像往往比事实美好。

有时候只是因为沟通不良所导致的误会,结果导致分歧加深和彼此的不信任。 “要想挽回彼此的信任可能需要10倍...不,100倍彼此的努力才有机会” 相信已是人尽皆知的事。如上的讨论只是长期误会所导致的结果之一。我经常接触到有编者因为一些小小的问题就跟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人撕破脸(不是上面的C人),不论是透过电邮或讨论。的确,有些人是纯粹的来骚扰维基的自主性及品质,但绝大多数,尤其是可以写出长篇大论(例如上面的举例)的人,都是因为没有完全的沟通所导致。

派系纷争

派系纷争在维基百科里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现实世界里的政治一样),这里可简单分为六类:

  1. 完全的破坏者:这些人通常认为破坏维基百科是一件好玩的事,通常会进行明显的破坏或模仿其他被认为是LTA的破坏者。简而言之,他们只是把维基百科当成游乐场。就我所知,这类型的编者只占所有活跃编辑维基百科的人约0.1%。
  2. “因为维基百科是自由的,所以其他可能不会被收入在传统百科全书的内容都应该收入”:这类型的人也是在存废讨论中俗称的保留党,占所有活跃编辑的约30%。这些人通常主张修订任何可能会导致条目被删除的方针或指引成比较没有效力的方针或指引,但因为有删除派的制衡,保留党的人鲜少能达成这些目的。这个群体通常也会比较著重在维基百科的数据,例如条目数量等。也因为删除派经常对萌新实施"割韭菜"行动,因此较喜欢保护新手。
  3. “因为维基百科是一个百科全书,所以其他可能不会被收入在传统百科全书的内容都不应该收入”:我称为删除派。这类型的人占活跃编辑的约30%。与上面的派系是处制衡关系。与保留党相反,这个族群的编者通常较为年轻(加入时间可能不到2年,且并没有加入任何专题),且是因为维基百科中的内容有偏误或并无普世居通的观点才加入。维基寿命也相当短,因为不懂方针和指引而经常做出脱序的行为导致管理员封禁抑或是因为觉得自己也不能对社群造成多大影响而退休。也因为较不团结(如上方A跟B),经常是"保留党"认为的问题人物。
  4. 管理层:这类型的人占活跃编辑的约10%,且通常与"保留党"有较多的挂钩(因为许多在这个群体里的人都是保留党出身的人)。他们比较不喜欢整个社群的乱象,但又想到自己曾是他们的一员,所以鲜少愿意在社群讨论中,尤其是"保留党"和"删除派"的斗争间有任何动作。
  5. 厌世的人:这类型的人占活跃编辑的约10%。他们与管理层类似,但并无相关权限,只希望不要跟任何其他派系有任何挂钩,专心写条目来支持维基百科的发展。这个群体通常会参加比较冷门的专题,例如FA、GA、FL等。
  6. 萌新:又称"新手",占活跃编辑的约20%。这些人与"删除派"并无明显关系(虽二组的组成都较为年轻)。这个群体通常是因为他们熟知的人事物并不在维基百科中出现,因而加入。通常这些人是"删除派"的"割韭菜"对象,因为这个群体创建的条目经常抵触"删除派"的中心思想:"因为维基百科是一个百科全书,所以其他可能不会被收入在传统百科全书的内容都不应该收入"。

注:删除派、保留党等只是从AFD讨论中衍伸出来的用词,实际上有许多属于此二派系的人并不参与该讨论。 再注:IP用户并不纳入上方的估算。

国籍认同及群体(无论站内或站外)认同

我经常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评论(尤其是在RfA),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在本维发展的地域性组织,例如:

我通常对做出这些评论的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些人不喜欢这个候选人,但又找不到除了“我不喜欢你”的其他理由,所以用地域来证明为什么这名候选人不应该当选,又或者是对一个群体的长期不信任导致的偏见(举例:因为你属于XXX,XXX是三K党团体,所以你喜欢白人至上主义。因为你喜欢白人至上主义,所以我不支持你。)这种逻辑谬误的行为跟美国的种族主义(不论是黑人种族主义或白人种族主义)根本无异,而且令人极为反感。

如何避免偏见

避免偏见有数种不同的方式,这里把几个比较有效的写出来:

  1. 把对方当作另一个人:如果今天这个你有偏见的人是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你会怎么做?善意对待,尝试沟通,抑或是自视甚高,狂踩维基红线?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是否希望您要说的事可以同样被说在你身上?如果是会令人不快的,您是否可接受别人(包括您的朋友)对你这样的评论?
  3. 理解对方的想法:当对方提出一个你不同意的想法时,想想为什么他会提出这个想法,是因为他喜欢港独,还是因为这对维基百科的运作方式是有益的?很多人经常用一句话来对对方的行为下定论。请试着用写批判性作文或论说文的方式来证明为什么对方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找足足够的资料来证明你的看法,而非靠印象(或某些人常说的“社群理念”、“社群共识”等)来下结论。
  4. 就事不就人(或就人不就组):无论你对提出或支持的人多么反感,请忽略是谁提出的议案并搜索“为什么这个议案会被提出”,而非像上面的例子,用令人反感的组织来证明一个适当的人选无法成为管理员。
  5. 理解对方,而非仓皇下定论:您觉得这点会是关于什么?是跟第三点相似的内容吗?都不是。请不要随便依据您的经验来揣测您不知道的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透过交流、沟通的方式理解对方的过去。或许对方因为曾经参与了川普的造势活动,所以非常讨厌拜登,你不知道。或许对方曾经遭遇过一场车祸,所以非常讨厌漫不经心的人(酒驾的人一般都是漫不经心的人),你不知道。或许因为对方曾经对汉服(这里没有要说是任何人)有深刻的了解,所以在维基百科上来对汉服的观念进行更正,你不知道。

正文

假定善意(AGF)

我认为这是本篇中最重要的一段,因为这个理念无论在维基或现实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以下三句话为本章的重点。

这三点看起来容易,但实践是非常困难的。就如同我们在吃之前会先看、闻、嗅,我们经常会透过观查来决定我们对这个人的观感,但如果你的观察有偏误,你知道吗? 解决这个偏见的办法,尤其是因为不是所有维基人能观察彼此24小时的所有行为,AGF因应而生。就如同上面“如何避免偏见”一章提到的,因为人通常会根据有限的依据来直接草率决定这个用户是一个什么样的用户,所以我们必须透过假定善意来避免不必要的既定印象来影响我们的判断。

如何AGF

AGF的观念非常简单,但多数人做不到的原因大多为因为别人的“挑衅”、“侮辱”、“诽谤”等而导致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知名英国作家爱德华·布沃尔里顿曾写道:

您在维基中所写的所有内容社群都会看在眼里(也会记得)。如果您一遇到别人的“挑衅”、“侮辱”、“诽谤”只会使用激烈词汇并试图“反击”对方的言论,很抱歉,您所造成的伤害远比您把一个人您不喜欢的人谋杀还要严重。这种激烈言论,当然,维基百科是极不鼓励的[1]。这里我先把一个重点写出来:维基百科其实就像是一个迷你的社会。您可以选择成为圣人,您也可以选择成为普通人,您也可以选择成为遗臭万年的人。社群无法胁迫你改变并成为“更好的人”,但社群也不可能胁迫你遗臭万年。所以,在您可以AGF前您必须了解,只有当您认知到不是只有“你”跟“别人”(甚至是“不喜欢的人”)在维基百科里共同努力时,您才有可能可以AGF。

论不理会

如果人不懂的交流,“善意”或“恶意”等形容词就等同虚设,因为人将无法理解“善意”行为跟“恶意”行为的不同。同理,“不理会”即是懂的交流的人不选择交流。就如同考试粗心错跟不会而错是同样的扣分方式,懂的交流的人而不选择交流跟不懂的交流的人并无不同。试想如果今天有一个人他依据普遍西方认为的“新疆再教育营是种族灭绝”的一想法在中文维基百科编辑并把“指控”一词去除,结果遭到回退(必然结果,虽然英维版本用的词汇相比中维要强烈许多(连第一段“指控”的用词都没有),因为中维需要照顾一些小粉红。)并被放上警告模板。

先不论我觉得社群制作的警告模板的设计非常失败,如果放置警告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这名用户要把“指控”一词去除,不仅警告是没有用的,还有可能导致一样的行为发生,进而导致VIP和封禁等不必要的非假定善意行径。从放置模板的人的角度来看,这名用户不但不注意自己的中立性问题,反而继续在该条目扰乱,封禁理所应当,但从被放的人来看,他不认为自己有做错,因为英维(举例)没使用“指控”一词,所以在中维用指控一词是不恰当、有失中立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因为无法认定彼此做的行为是善意编辑,所以认定为恶意编辑而导致的结果。虽然似乎对挂上警告模板的人而言看似没有损失,但这个人间接导致了编辑难度提升和新手流失并使整个维基的内容越来越“为某些大多数在维基百科里的意见服务”(又称多数人暴政,这在另一个论述会提到)。这里并不是说不应该回退不符合共识的内容,而是除了挂上警告模板,资深用户应该愿意花时间与被放警告模板的人交流来避免被“假定”恶意。“不理会”确实是处理极少数破坏的方式,但大多数的破坏或扰乱源自于思想隔阂和不理解维基百科的运作方式,所以不应该用警告模板来草草了事,而是好好的互相讨论,不论使用任何方式。

论假好心

尽管我相信“不要说谎”这一句话所代表的道德和礼仪是普世皆知的,但请想一想既然“说谎”是不对的行为,为什么许多人,不论是财富500强的CEO或路边的游民,都会说出一些违背事实的事。相信在读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美国2021年发生的占领国会事件,据当时在场的媒体所述,当时进入国会的人们是为了“帮助”那些“软弱的共和党人”来让这些“暴民”支持的候选人续任美国总统。请问事实上确实是如此吗?

根据我在美国的观察,绝大多数的人会以较为好听的方式来包装实际上可能“明显不道德”的事情。1972年的经典电影《教父》很合理的诠释了这一个观点。在这部电影中,教父维托·柯里昂与他其中一个教子的谈话中他说:“我会开出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英语: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表面上这只是一般的谈话及过度自信的表现,但实际上在与教子的雇主谈判失败后,派遣去代表教子的使者把教子雇主最珍爱的种马断头并裹在教子雇主的床单里。惊恐之余,那位可怜的雇主只能同意使者的条件。

换句话说,即使您做的事可能是为了自己的一时快乐或成就感,甚至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只要您有足够的理由跟根据说明为什么,并且把这个理由(或解释)包装得好,就像上段教父维托·柯里昂所说的“我会开出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社群是有可能接受的。请注意教父维托·柯里昂并没有直接说他会用恐吓的方式来逼迫雇主妥协,但他确实给了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

相信读到这里,一些在维基百科里做了很久的站务或对维基百科有某种信仰的人可能会在讨论页里开始控诉这分内容的不实,例如社群不应该因为少数人的想法而被带风向等,但请先想想,共识是可以改变的。如果社群认定某一个改变是适合的,那么不论提出的人是否有个人利益的牵扯结果都会通过的。如果你读到这里还是认为维基不应该依照某些人的个人利益来行事的话那么这不叫理性思考,也不是假定善意。

确实,如果一份提议因为某些人的个人利益而被社群通过是看似有些不正当,但对社群而言,如果这个提案是社群可以接受且对维基发展是有益的,我们理当通过这些可能掺杂个人利益的提案。这是一种双赢:提出的人得到了自己的利益,而社群也获得更多建构百科全书上的进步。

论翻帐

在前几段的内容中我讨论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在维基日常中(例如写条目、巡查、反破坏等)对自己要求的态度和对自己行为的检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理念来避免有违反AGF的问题,但接下来几段我将会开始把前面几段的内容开始做整合,如果您是一进入这篇文章时就点入这段,还请从假定善意(AGF)开始看起。

如果说在开头中的对话是一个完美的反向例子,那么相信不难看出这里面代表连结的“1、2、3”、“1、2、3、4、5、6、7”等就是一个个翻帐的例子。我自己认为每个用户的编辑历史都是自己的隐私且应该只有当该用户同意或有必要性时(例如管理员提出要检查以前的纪录来确定是否该用户为纯粹破坏或傀儡时),或者是有与该用户讨论的用户自愿公布与该用户的讨论(建议需有白纸黑字证明是自愿公布以供查证)才应该查阅,而不是“因为我跟这个用户有编辑战所以我要去他的编辑贡献抓毛病”这种幼稚的想法为理由去查阅。虽然现在大家的维基贡献彼此都查得到,无论权限是否为管理员,但请想一想如果您是被查阅的那位,您的心情会如何?就像如果今天警察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说“因为您疑似拥有赃车所以我们来检查一下”并坚持不出示搜索票,结果赃车倒是没有,但警察透过化学药剂检测到了毒品,请问您心里好受吗?即使您确实是个毒贩。这个状况与开头的对话几乎无异,虽然去挖别人编辑贡献的人确实找到了非常有用的攻击点,但这根本和原本的问题完全不一样。

相信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注重人权的国家。在美国宪法修正案中有一条,明确指出翻帐中不好的本质:

用户贡献是自己编辑的足迹,就跟自己的网页浏览历史一样,是一个需要隐私性的东西。Wikipedia:翻旧账中只是提出了一个较极端的例子来说明翻帐的不好,但这个说明页里并没有讨论到一个我相信连基金会都没发现的问题:假如有心人士(如上面的A和B)彼此去翻别人的编辑历史去找对方的毛病,请问双方是否同意?若不同意,是否涉及侵犯隐私?如果是侵犯隐私,是否可有证据证明该用户的随意检阅他人编辑历史有合理根据(英语:probable cause)?这些问题都尚未得到解答,但我认为技术上wiki应该以可支持屏蔽用户的编辑历史。

的确,翻帐在某些情况下应该仍被允许,就像上面提到的“管理员提出要检查以前的贡献纪录来确定是否该用户为纯粹破坏或傀儡时”,这时就有了合理根据,也理当查阅。由于中维并无仲裁委员会这一特殊性,我觉得若此章的相关内容被纳入方针,那有必要在方针中列出“合理根据”为何。

这不是说翻帐是不好的行为,而是如果用翻帐的方式来证明一用户的“屡劝不改”、“骚扰”且提出的内容与提出者完全无关(注:上面的1、2、3、4、5、6、7是与B几乎完全无关的讨论,且无法得知他找出这些讨论的正当性。),我认为这是非常严重的隐私侵犯。但翻帐应可用于警告模板中提醒用户可能做出的错误,像我知道有时后有些大量建立条目的维基人会有模板代码出错的情况,这时候适当的翻帐应是可以接受且我认为对维基的发展是有相当的益处。

相信读到这里的人都会问几个问题:那RfA呢?RfA不是应该可以翻帐吗?毕尽是要对一个用户的可信评分,我们应该需要翻帐来证明我们对这个用户的印象非我们自己的偏见吧?这里我们应该把问题拆成三个部分:

  1. 对RfA的人选有恶意偏见是否会构成违反AGF?
  2. 若有恶意偏见,是否需要证明?
  3. 各用户的证明是否有所限制?换句话说,是否每个用户只能讨论自己与这位RfA候选人的关系和交流过程的印象,而不能去挖这个候选人与其他用户的交流?
  4. 若有限制,是否会有RfA候选人对特定用户有偏见,而导致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

注:第四个问题为追加,因为这问题跟我讨论的主题没明显关系,但我还是会做讨论。

确实,没有人希望对任何人有恶意偏见,但这个是一个极难避免的现象。我们常根据一个人的态度和处事方式来做一个对这个人品行的结论,所以RfA候选人难免都会招致某些不认同该候选人言论的资深用户。如果有用户使用以上这个解释来为自己开脱说“没办法,我对您的信任有极大的问题”,这违反假定善意,因为您已经不证自明您对该候选人已经不信任了。比较好反对的方式是“我无法确定您是否能胜任这个职务”,因为您把这句话的重心从对人(候选人)转到遴选管理员的标准上。这里其实可以应用前面提到的“假好心”来避免自己可能在维基里表现您不会AGF的心。另外,因为偏见是日积月累而来,用少少几例的“证明”来为自己的理由作解释不但不会为您得满堂彩,反而会弄巧成拙。比较好的方式是从您自己的主观想法出发,想想看这位候选人在您心目中的印象如何,并诚实地写出来。只有当候选人要求您举证时再将您的“证明”写出。即使“RfA候选人对特定用户有偏见,而导致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确实是有可能会发生,但就如孔子常遵守的“因材施教”,每个不同的维基人对管理员而言必然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或反应)。 请看以下对话:

这里虽然没任何直接的人身攻击,但在候选人提出举证前就直接点出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个人当时的看法认为只因为此事不应该成为该候选人无法胜任管理员的理由,毕尽如果此事之后真的再次发生,我相信如果这位管理员独排众议擅自“解封”,相信其他管理员也会阻止(当然有些辨别是非能力比较薄弱的绥靖派管理员就不好说了)。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比较夸张的:

首先我问一下,Q跟候选人之间发生的事关你什么事?你既没参与当时讨论也没另外私底下告诉候选人您因为此事对他的评价受到影响,那为什么要在RfA提出,搞得你反对的很理直气壮似的。这就是我整章在谈的维基跟踪。你如果不乐见其当上管理员请直接说“我看到您对待其他人的态度无法接受,所以反对”,别搬来什么跟你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你投票是为你自己而投,除非你是什么疯狂粉丝(WP:MEAT)或被拉来投票来代表这个立场(Wikipedia:拉票#不适当的通知(拉票)),不然你跟那些跟踪者根本无异。只有当RfA候选人认为自己没问题时,要求举证时你再把事情讲出来。

论破坏者和封禁

编者注:此段可能会涉及到许多争议性的内容,本章节叙述的内容将尽量以现实情况为准,并尽量不提及可能的阴谋论等尚未证实的内容。由于这是一篇论述,难免会有一些个人的意见掺杂其中。另外,此章节是专门讨论有创建账号的“破坏者”,IP因为还有其他例如VPN等匿名传输、一次性使用、无法追踪等理由,并不包含在这篇的论述讨论范畴内。

如果说维基社群是一桶装满粥的大锅子,那破坏者就是那浮在上面显而易见的老鼠屎。虽然维基时时刻刻都有大量的编辑在维护和保障整体百科的素质,但还是难保有条目会受到一些擦伤,甚至重创。有些人会说破坏者就是维基编辑的敌人,站在百科全书的另一边,时时刻刻与维基编辑在产生大大小小的摩擦。也有人说破坏者是因为他们吃饱喝足没事做,所以来骚扰维基百科来制造麻烦。我也曾经听过破坏者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他们发觉破坏维基乐趣十足,就像猫捉老鼠一样,很喜欢社群追着他们跑的样子,所以来破坏以达到挑衅的目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世界上没有非黑即白的事物,这种东西只存在于漫画、电影和小说之中。就如同许多人曾经向某大国不断提醒的“国际社会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一样,分类自己的“朋友”和“敌人”也不是说说“这人是破坏者”就可以了事。举个例子,最近的OA2021可是把一些人的“朋友”标记成了“敌人”啊。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这种喜欢二分法的习惯。以前面提到的例子来说,人吃了含有老鼠屎的粥可能不过是腹泻而已,但若吃了含氰酸钾的粥,那可是要人命的啊。即使那碗粥没有老鼠屎,但还是足以让食用的人逝去。这其实也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换句话说,所谓的“破坏者”其实是可以被教化、改变成为乐于贡献、懂得守规矩、甚至拥有超群的勤奋来最后胜任管理员一职。

反过来说,现在社群里其实也有不少氰化物,他们伪装成忠实、勤奋的编辑,最后的目的不过是要改造维基百科成为他们少数人想要的样子,而非一个百科全书应该要有的样子。这里没有要影射任何现在在社群活跃的人,不过基于中维的历史来看,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对此,我们应当抛弃“二话不说,封禁破坏者”这种概念,而逐渐转向先由沟通、理解来试图告诉那些可能的破坏者(也有可能是新手!)具体而言应该如何做,怎么做,才是符合规章的编辑行为。确实,这会花上不少时间。我相信很多用户会认为与其培养一个失败的新手,倒不如直接送贵宾室把摊子给管理员处理。

但结论是什么?是导致他们培养出对维基百科仇视的心态吗?是导致他们变成那些“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走狗吗?有人可能说,那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他们自己想搞,我们奉陪到底,但是否有人想过,在这两个阵营的斗争下结果会是什么?是否有可能的受害者?

那千千万万的条目和专题,不就是这斗争下的受害者吗?

对此,有的人可会说我对破坏者采取一个非常宽松、容忍的态度。但有时候,不过只需要穿着他们鞋走一走(英文:Stepping into (someone's) shoe),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不过人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这论述可能过于理想化,没办法有这么多人手愿意去与“破坏者”交流,但如果永远只是采取封完再封,禁完再禁,而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的话,那这些所谓的“破坏者”只会如打地鼠一般,越打越多。

论站外平台

(WP:TG ABF does not equal to wiki ABF: wiki is wiki, TG is TG)

结语

脚注

  1. ^ 英语: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参考

  1. ^ Wikipedia:文明#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