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讨论:Fdcn/Archive2008
支持双普选建议
本人建议将以下banner加入你的用户页
—Felixwpl (留言) 2008年1月20日 (日) 05:25 (UTC)
- 首先,基于我个人的良心,我乐于接受你的建议。其次,我提醒一下,维基不是政治诉求的场所,在个人页面进行政治声明和宣示是可以的,但不能进行推销和反复论述,所以,建议你通过非维基的渠道进行这样的推广。— fdcn talk — 2008年1月21日 (一) 02:24 (UTC+8) — 2008年1月20日 (日) 18:24 (UTC)
早阿
早阿,F兄礼拜六这么早就上工啦,我有阵子没来,有些新的东西都不会了,侵权模板的出错提示我就看不懂了。—Jasonzhuocn (留言) 2008年2月15日 (五) 21:10 (UTC)
原来你也在改写
原来你也在改写Wikipedia:维基百科工具/编辑工具,我写好发送后没出现冲突提示,真怪,后来看历史记录才注意到你的编辑被盖掉了。我现在正在比对及整合两个版本。另外我发现“已知问题”好像都已经没问题了,不过我还不太确定,先跟你说一声。--百楽兎 2008年2月16日 (六) 05:47 (UTC)
- 比对完后发现我对新功能好像有误解,还是回退到你的版本好了。--百楽兎 2008年2月16日 (六) 06:06 (UTC)
关于fdcnbot
你好,刚在处理机器人申请页面,看到这个机器人申请,想请问一下它比较明确的使用范围和方式?多谢!!—ffaarr (talk) 2008年2月17日 (日) 06:14 (UTC)
- 多谢你的回应,我个人是觉得应该是符合机器人使用的原则,所以先投赞成票。但因为机器人的政策很简洁,所以不是那么明确,又因为近来社群关心机器人情况不太热心,所以我应该会到互助客栈宣传一下,过一阵(也许一周左右)如果没有人反对的话,我会通过这个机器人。多谢你了—ffaarr (talk) 2008年2月21日 (四) 02:28 (UTC)
Re: 关于编辑按钮扩展
我在XP SP2+IE6下没发现错误,需要发现者提供更详细的状况描述。另外关于版面错乱的问题,我想你说的对,因为在编辑按钮扩展搬移到小工具之前,我就已经注意到版面错乱的问题不见了,不过我不清楚确切的时点。--百楽兎 2008年2月18日 (一) 02:41 (UTC)
- 真是奇怪,版面错乱问题又回来了。应该是我们中文维基自订的脚本搭配上IEFixes.js或wikibits.js才产生的问题。不过也不太碍事,等有其他人反映时再说好了。--百楽兎 2008年2月18日 (一) 13:02 (UTC)
有找到错误了,但我想可能不是他们说的那个。我用Fx的Web Developer Toolbar(我想你也应该有安装吧)侦错,回报
错误: form has no properties 原始档: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MediaWiki:Edittools.js&ctype=text/javascript&dontcountme=s&action=raw 行: 190
这个错误是发生在从编辑工具的下拉菜单中选择项目时。第190行是这句:
form.wpSummary.value += dropMenu.summary[key];
虽然报错,但却不影响功能,文本依然正确插入,IE下也是如此。以上供你参考。--百楽兎 2008年2月21日 (四) 06:38 (UTC)
- 知道这个错误影响哪里了,详见:Wikipedia Talk:互助客栈/技术#编辑工具栏有个bug--百楽兎 2008年2月21日 (四) 12:43 (UTC)
悬停popup
还是麻烦了,如果您有空的话请帮忙加到common.js去吧>.<—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2月18日 (一) 17:58 (UTC)
- 了解了,感谢。—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2月18日 (一) 18:06 (UTC)
麻烦帮个忙
我有一个请求,即MediaWiki talk:Summary#给A元素赋个ID。--百楽兎 2008年2月23日 (六) 14:36 (UTC)
- 另外其下有几个语言子页也需要同步修改,再麻烦一下自由兄,谢谢。--百楽兎 2008年2月24日 (日) 13:00 (UTC)
请教一下
自由兄好,我想用JavaScript插入title属性到左边的跨语言链接区块中,写了如下程式(getElementsByClassName程式是抄来的),但从增加lang2开始就会出错,想请教我犯的错误在哪里,该如何修正?(水平太差,见笑了。)--百楽兎 2008年3月27日 (四) 14:29 (UTC)
function getElementsByClassName(oElm, strTagName, strClassName){
var arrElements = (strTagName == "*" && oElm.all)? oElm.all : oElm.getElementsByTagName(strTagName);
var arrReturnElements = new Array();
strClassName = strClassName.replace(/\-/g, "\\-");
var oRegExp = new RegExp("(^|\\s)" + strClassName + "(\\s|$)");
var oElement;
for(var i=0; i<arrElements.length; i++){
oElement = arrElements[i];
if(oRegExp.test(oElement.className)){
arrReturnElements.push(oElement);
}
}
return (arrReturnElements)
}
var lang1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en")[0];
lang1.title = "英語";
var lang2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de")[0];
lang2.title = "德語";
var lang3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fr")[0];
lang3.title = "法語";
var lang4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pl")[0];
lang4.title = "波蘭語";
var lang5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it")[0];
lang5.title = "義大利語";
var lang6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nl")[0];
lang6.title = "荷蘭語";
var lang7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pt")[0];
lang7.title = "葡萄牙語";
var lang8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es")[0];
lang8.title = "西班牙語";
var lang9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sv")[0];
lang9.title = "瑞典語";
var lang10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ru")[0];
lang10.title = "俄語";
var lang11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no")[0];
lang11.title = "挪威語";
var lang12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fi")[0];
lang12.title = "芬蘭語";
var lang13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vo")[0];
lang13.title = "沃拉普克語";
var lang14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ca")[0];
lang14.title = "加泰羅尼亞語";
var lang15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ro")[0];
lang15.title = "羅馬尼亞語";
var lang16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tr")[0];
lang16.title = "土耳其語";
var lang17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uk")[0];
lang17.title = "烏克蘭語";
var lang18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eo")[0];
lang18.title = "世界語";
var lang19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cs")[0];
lang19.title = "捷克語";
var lang20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hu")[0];
lang20.title = "匈牙利語";
var lang21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sk")[0];
lang21.title = "斯洛伐克語";
var lang22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da")[0];
lang22.title = "丹麥語";
var lang23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id")[0];
lang23.title = "印尼語";
var lang24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he")[0];
lang24.title = "希伯來語";
var lang25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lt")[0];
lang25.title = "立陶宛語";
var lang26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sr")[0];
lang26.title = "塞爾維亞語";
var lang27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sl")[0];
lang27.title = "斯洛維尼亞語";
var lang28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ar")[0];
lang28.title = "阿拉伯語";
var lang29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bg")[0];
lang29.title = "保加利亞語";
var lang30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et")[0];
lang30.title = "愛沙尼亞語";
var lang31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hr")[0];
lang31.title = "克羅埃西亞語";
var lang32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new")[0];
lang32.title = "尼瓦爾語";
var lang33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te")[0];
lang33.title = "德路古語";
var lang34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ceb")[0];
lang34.title = "宿霧語";
var lang35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gl")[0];
lang35.title = "加里西亞語";
var lang36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th")[0];
lang36.title = "泰語";
var lang37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fa")[0];
lang37.title = "波斯語";
var lang38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el")[0];
lang38.title = "希臘語";
var lang39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vi")[0];
lang39.title = "越南語";
var lang40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nn")[0];
lang40.title = "新挪威語";
- 谢谢,总算豁然开朗了许多!业余土法炼钢果然是犯了低级的错误,可是却一直想不通(汗)
其实我是打算做一个小工具,方便一些想知道那些跨语言链接究竟是指什么语言的维基人。再次感谢指导!--百楽兎 2008年3月28日 (五) 01:29 (UTC)
- 发现跨语言链接很多时的运行效率实在太差,载入页面时间大幅延长,变成有用但不实用的鸡肋程式,因此决定放弃提交为小工具的计划。--百楽兎 2008年3月28日 (五) 14:27 (UTC)
Need help regarding drop down menu
Hi, I am from Thai Wikipedia and I noticed that you wrote a little script relating to drop down menu functionality here. English Wikipedia also has the script with addlimenu function here along with its CSS here.
However, your implementation seems to be better than English Wikipedia, and if possible, I would be glad if you could assist the CSS that will allow to generate the drop down menu you created to work properly on IE and Firefox. The problem with English implementation is that it doesn't work in IE and majority of Thai users use IE. I appreciate if you can help on this. Thanks! --Jutiphan (留言) 2008年4月5日 (六) 02:20 (UTC)
- reply User talk:Jutiphan#about dropdown.— fdcn talk — 2008年4月11日 (五) 15:43 (UTC+8) — 2008年4月11日 (五) 07:43 (UTC)
- Thanks! I hope you don't mind I borrow your idea for use in Thai Wikipedia. --Jutiphan (留言) 2008年7月7日 (一) 04:18 (UTC)
胡佳
以职业/身份作消歧义,总比出生年份消歧义为佳吧?两个胡佳的年岁不是人人知,但一说出他们的职业/身份,就很易区别了。YunHuBuXi 2008年4月14日 (一) 08:40 (UTC)
else拼错了
原来你在线上,太好了。我发现MediaWiki:Edittools.js倒数第五行的else拼错了,请修正一下,谢谢。--百楽兔 (留言) 2008年4月17日 (四) 12:41 (UTC)
- User:Cdip150已经更正了,动作真快 ^_^--百楽兎 2008年4月17日 (四) 12:48 (UTC)
Template:CH 的“-{汉→漢}-”
建议Template:CH那句“-{汉→漢}-”可改为“-{汉↔漢}-”,因为那块模板实际上是实现简繁互换,而双向箭号比单向箭号更能准确表达这个意思。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08年4月28日 (一) 04:52 (UTC)
关于Template:CommunicationTA
Template:CommunicationTA主要关于通讯科技的繁检转换,不知阁下重定义是何意?希望能先解释一下,谢谢-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08年4月28日 (一) 07:19 (UTC)
关于编辑工具栏的图标
由于GFW的阻碍,只能使用Web代理浏览为维基百科,但是通过js生成的编辑栏的图标还是采用的指向zh.wikipedia的图像,不能正确显示,希望有权限的管理员能改成存放于upload.wikimedia.org的图像,以方便来自围墙之内的可怜人。--Siriudie(talk) 2008年5月6日 (二) 03:47 (UTC)
我有点没弄清状况。我注意了一下,现在的图标src就是upload.wikimedia.org下的,按说应当能看见了。你的在线代理生成的页面中,编辑工具图标的src值是什么?可以用右键查看到。— fdcn talk — 2008年5月6日 (二) 17:23 (UTC+8) — 2008年5月6日 (二) 09:23 (UTC)
- 我用在线代理生成的第一个图标的src是
http://www.proksim.net/skins-1.5/common/images/button_bold.png
,其中www.proksim.net
是我的在线代理。正确的地址应该是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button_bold.png
。另外我没有在参数设置里面选择任何的EE参数,因为所有的js也都是指向相对地址的。不知道您是不是设置了某种EE,所以指向的是upload.wikimedia.org的地址。
- 我用在线代理生成的第一个图标的src是
- 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帮助。--Siriudie(talk) 2008年5月6日 (二) 10:34 (UTC)
- 我当然试过选取某种EE,但是十分非常很不幸的是,所有的EE引用的js文件都是基于相对地址的,也就是说,我用代理打开页面的时候它会寻找
http://www.proksim.net/……/XXX.js
。显然这个文件也是不存在的,否则我也不会麻烦您了。--Siriudie(talk) 2008年5月7日 (三) 00:04 (UTC)
- 我当然试过选取某种EE,但是十分非常很不幸的是,所有的EE引用的js文件都是基于相对地址的,也就是说,我用代理打开页面的时候它会寻找
- 我尝试了更改monobook.js的方法,不过得到的是更多的红叉叉,它们的src是“http://www.proksim.net/proxy/undefined ”。下图是访问英文维基百科时显示的工具栏,一半是红叉叉,一半是正常的。
- 我已经按您说的更正了Commons:User:Siriudie/edittools.js,并且清空了缓存,但是编辑工具栏和没有只用monobook.js之前的效果是一样的,是11个X。不知道您还有其他的方法么?--Siriudie(talk) 2008年5月7日 (三) 12:34 (UTC)
- 实在是太感谢了,解决了我的大麻烦,谢谢!—Siriudie(talk) 2008年5月8日 (四) 03:04 (UTC)
繁简模版
你好!知道阁下正合并 ITTA 等多个繁简模版,本人亦赞同更改,但实际上使用 noteTA |G1 可能较麻烦,请问一下可否开启 Fdcnbot 以自动更换或将ITTA 重定向到 noteTA|G1:IT 或其他方法?—Chunchun2345 (留言) 2008年5月7日 (三) 13:38 (UTC)
多谢阁下的关注,本人已明白及相信使用新模版的好处了,长远来说对维基有益,谢谢!—Chunchun2345 (留言) 2008年5月9日 (五) 13:23 (UTC)
有关BD模板
刚看见机器人说BD模板将重新设计 请问一下具体是怎么回事?—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08年5月8日 (四) 15:30 (UTC)
请问MediaWiki:Isredirect可不可以赋予id值?因为我想定制它。其下有MediaWiki:Isredirect/zh-cn、MediaWiki:Isredirect/zh-tw、MediaWiki:Isredirect/zh-hk、MediaWiki:Isredirect/zh-sg、MediaWiki:Isredirect/zh-hans、MediaWiki:Isredirect/zh-hant这些子页。--百楽兎 2008年5月17日 (六) 02:05 (UTC)
- 我是想定制CSS,方便自己浏览“链入页面”。你说的对,应该是赋予class才是。
另外有一个无关的新问题,因为刚刚发现Mediawiki:Edittools.js报错,说var oldInsertEditButton=mwInsertEditButton;
这句中的“mwInsertEditButton
未定义”(IE & Fx皆同),也请Fdcn兄有空时顺便处理一下,谢谢。--百楽兎 2008年5月19日 (一) 12:37 (UTC)
- 现在只剩下IE有报错了。我发现IE只在进编辑画面时才载入/skins-1.5/common/edit.js,平时浏览条目时不会载入,以致只有在进入编辑画面时才不会报错。--百楽兎 2008年5月20日 (二) 12:47 (UTC)
等等,自由兄,要使用JavaScript的话就不必麻烦了,而且我只是想透过CSS来加亮“重定向页”这几个字而已。另外你提到的那个Bug我会帮忙报给Bugzilla的,没问题。--百楽兎 2008年5月22日 (四) 04:22 (UTC)
- 谢谢自由兄的指导,可惜我常用的IE6和Fx2好像都不支援这种语法的样子。我是使用浏览器的全局CSS订制(即userContent.css)。--百楽兎 2008年6月1日 (日) 04:04 (UTC)
- 原来关键在“
! important;
”,没想到要提升样式的优先权。我现在也成功了,非常感谢!。--百楽兎 2008年6月1日 (日) 05:36 (UTC)
- 原来关键在“
因应s:Wikisource:写字间#繁体“陵”字无法正常显示,想要请教您是否知道如何将MediaWiki:Common.css以及相应的s:MediaWiki:Common.css调整界面字体,以更合乎中、港、澳、台、新、马各地特定版本字体?维基百科以及语录都已经做到此点,所以界面语言选择台湾正体时,字形更合乎中华民国教育部颁标准字体。但维基文库没有管理员知道如何改,所以经由语录介绍想请教您。谢谢。--Jusjih (留言) 2008年5月19日 (一) 03:44 (UTC)
- 谢谢回答,但您建议的字码应该加在s:MediaWiki:Common.js何处?接近底端?--Jusjih (留言) 2008年5月20日 (二) 02:00 (UTC)
有关Template:CGroup/Typhoon
关于退役、首个等类词语(其他还有吹袭、趋向…等),事实上,我之所以放在标签内,是因为台湾几乎不会在台风的叙述上这些用语,若不转换,台湾这边的读者读起来颇为奇怪,相信我用台湾用语写的几条台风条目,不加转换,他地的读者也会有同样看法,自由兄建议“这一类的词语请在具体条目中应用转换”,在一般的情况下确实如此,但在此我有不同的看法说明如下。
其实这类不同地区的日常用语,一般来讲我是不会去改的,然而在台风类条目,这些用语出现频繁,基本上已成了维基百科描述台风的固定用语,因此我才顺手加入转换当中。自由兄所指“具体条目中应用转换”,我并不清楚该意思,如果指的是仍然要另外一个个用标签转换,不如一并加入台风标签转换较方便,如果指的是统一在维基百科的各地用语上转换,又恐造成过度转换,如“退役”等用语就不宜在军人除役上转换、“吹袭”则要看具体上下文如何使用,基上,我认为放在Template:CGroup/Typhoon并无不妥。未命名 (留言) 2008年6月2日 (一) 09:56 (UTC)
生卒模板的机器人操作
似乎是有点问题,咱们以这个来看,本来那两“||”就是为了卒年预留上的,一直以来模板都是这样操作,现在你的意思是?对于在世人物,这项不需要预留么?—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08年6月4日 (三) 03:05 (UTC)
- 明白了,再请教catIdx这个新增参数是自动的么?还是要我自己手工在catIdx=X的这个X上,填上条目的标题名呢?而如果发生条目移动的话,这个X参数是否会自动修改?—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08年6月5日 (四) 01:20 (UTC)
- 如果X不填写的话 那catIdx=X这段应该全部拿掉吧?还是变成catIdx= 空着这个X就行?你的意思是说 就算没有catIdx=X这段 排序的时候也会安装条目名称自动排序?理解的不错?—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08年6月6日 (五) 01:07 (UTC)
表扬
此处有星章,已上移到陈列处。
- 谢谢,还有菲菇。俺喜欢这个星章。— fdcn talk — 2008年6月20日 (五) 13:38 (UTC+8) — 2008年6月20日 (五) 05:38 (UTC)
Re: 组脚注
自由兄:refFoot 和 noteFoot 没问题的 :),不过 refCite 和 noteCite 可不可以改做 refTag 和 noteTag 呢?因为 cite 本身就有参考引用的意思,refCite 就会把意思重复了(“参考参考引用”!?)。其实这两块模板本身是用 #tag: 语法去产生<ref> ,所以小弟觉得用 refTag 和 noteTag 会比较合适。另外,有关推广,把这四个模板加到编辑按钮可以吗?还有小弟见自由兄想在Template:noteFoot里让一般注释可以接续号码,但似乎失败了,我现在想到了办法,不过要在MediaWiki:Common.js做手脚,不知这样做好不好?—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08年6月24日 (二) 21:06 (UTC)
noteTA
上次听自由兄说-{R|}-可以应用到noteTA中以解决转换问题,但一直未看到修正,是否有什么问题?--百楽兎 2008年6月28日 (六) 00:28 (UTC)
- 明白了,静待MediaWiki程序更新。--百楽兎 2008年6月28日 (六) 12:58 (UTC)
Template:Lang
Template:Lang被你修改后,一些条目出现了问题,请修正。(可能把|用{{!}}表示就可解决)-Nthgd 2008年7月5日 (六) 04:27 (UTC)
Wikipedia talk:聚会/2008年香港夏聚/邀请讨论
- 邀请您的维基人是:
2008香港秋聚前聚会讨论
- 邀请你的维基人是:Ws227 (留言) 2008年8月2日 (六) 19:48 (UTC)
请求帮助
你好!我是User:中华国新代理注册的帐号。User:中华国被 user:PhiLiP以维基用户疑似分、十字军大屠杀的维基用户分身的名义所封,请求恢复我的帐号。另外,唐吉诃德的剑User:1j1z2将天主重新定向天主 (消歧义)改为指向上帝,并且在祖先崇拜条目中从基督徒的角度阻止中国文化对该问题的表述,并删除有关的分类,很明显是在破坏条目。另外,请调查一下user:PhiLiP和User:1j1z2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似乎有一种偏袒基督教的配合关系。user:PhiLiP连续以十字军大屠杀的维基用户分身的名义封了几个用户,这些人的表述并非不适当,并没有破坏维基的行为,请查他的历史纪录。谢谢! -新创 (留言) 2008年8月4日 (一) 14:33 (UTC)
标题繁简转换问题
WP:USURP, 显示页面标题:
Wikipedia:更改用戶名/帐户易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更改用戶名(重定向自WP:USURP)
转换了后面的 帐户易手, 但前面的 更改用户名 就是不转换 --Liangent(留言) 2008年8月15日 (五) 15:55 (UTC)
邀请出席2008香港第一次秋聚
机器人
请关注一下Wikipedia:机器人#综合或其它—Wmrwiki (留言) 2008年8月21日 (四) 16:03 (UTC)
邀请出席2008年香港第二次秋聚
请求帮助
请问一下,您开头的,Fdcn对中国大陆屡次封锁维基媒体表示抗议!Fdcn抗议中国大陆政府审查互联网! 这部分的源代码能给我吗? 我也用一个!谢啦!!! :)--Jingtro (留言) 2008年10月4日 (六) 20:22 (UTC)
有关Vfd.js
您好,现时页面存废讨论中时有因为小小作品及知名度过时以出现一批过的提删。提删过程中,提删者常把条目标题再降多一级,致使删除管理工具无法只隐藏标题以下的文字,而是连同标题一起隐藏。请问有没有办法改善这一个情况呢?—J.Wong 2008年10月7日 (二) 02:58 (UTC)
关于在命名常规方针中“名从主人”的内容
此一方针提案正在讨论并投票表决中,望能拨冗至Wikipedia:投票/是否在“命名常规”方针中增补进“名从主人”的内容了解其内容并积极提供意见,谢谢。--治愈系的小琛儿(探病去)(病历表) 2008年12月5日 (五) 17:3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