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古建築群

東源古建築群,是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東源鄉東源村的一個清代古建築群。這些建築因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旅遊資源,在2000年代至2010年代間先後被柘榮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點[1]。2018年9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6項位於東源村的古建築入選為第九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

東源古建築群
東源吳氏宗祠戲樓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寧德市柘榮縣東源鄉東源村
座標27°12′50″N 119°53′45″E / 27.21389°N 119.89583°E / 27.21389; 119.89583
分類古建築
時代民國
編號9-126
認定時間2018年9月7日
子項
吳氏宗祠戲樓、粉牆厝、吳成故居、古書堂、東源井培鳳亭

保護歷史

東源古建築群的現存建築已知歷史年份最早的是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古書堂,最晚的則是民國23年因失火重建的培鳳亭。2007年,位於東源村的東源井和溫安橋入選第七批柘榮縣文物保護單位[3];2011年,吳氏宗祠戲樓和培鳳亭成為第八批柘榮縣文物保護單位[4],古書堂則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後被列為柘榮縣文物保護點。[1]

2016年,東源鄉人民政府向柘榮縣文體新局提出申請,請求將東源村境內的7處古建築(吳氏宗祠戲樓、粉牆厝、吳成故居、古書堂、東源井、培鳳亭和溫安橋)合併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018年,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東源古建築群成功入選,但溫安橋卻並未成為該建築群的一部分,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

2022年,福建省文物局啟動對粉牆厝、吳成故居的修繕工程。[5]

建築簡介

吳氏宗祠戲樓

東源吳氏宗祠戲樓位於東源村中心巷中部北側,始建年代待考,現存建築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通面闊16.11米,通進深28.45米,占地面積458.33米,由觀眾廳、戲台及兩側廊廡組成,硬山頂、匡斗山牆,左右山牆上開有東、西門樓。有一個附屬文物「千秋祖產」碑記。[1]

粉牆厝

粉牆厝是一座磚木建築,始建於清朝乾隆間,坐南朝北,通面闊30.42米,通進深28.10米,建築包括門、廳和天井,前天井兩側有兩層廂房,正廳重檐懸山頂,雙脊檁卷棚前廊,建築內裝有雙層推拉窗,飾以精美的木雕。建築保存較為完整,現有村民居住在內。[1][2]

吳成故居

吳成故居是一座清末民居與商鋪合一建築,坐東南朝西北,占地約100平方米,五開間穿斗式兩層建築,通面闊16.74米,通進深8.54米。中國共產黨烈士吳成生前在此開裁縫鋪[2]。該建築目前保存完好,吳成的後人居住於此。[1]

古書堂

古書堂俗稱龍山書堂,是柘榮縣唯一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鄉村書院,始建於元朝,明朝時毀於患,現存建築為清朝康熙年間再建,由前後兩組建築組成,建築面積262平方米、前部心遠堂為穿斗式硬山頂兩層樓,後部建築由門理、門樓、主樓組成,主樓琢玉樓為穿斗式重檐硬山頂兩層建築。該書院曾培育出海門知縣吳國賓、中共烈士吳成等人[1][2]

東源井

東源井是東源村2000多人曾經的主要飲用水源。始建年代未知,現存井為清朝嘉慶十年(1805年)重修,石構長方形,井口長1.92米、寬1.4米,井深1.2米,井坪長5米、寬3.5米。現在即使通了自來水,村民依然習慣飲用此地井水。[1]

培鳳亭

培鳳亭是柘榮境內現存最大、造型最精緻的古代路亭,距吳氏宗祠20米,始建年代未知,民國23年(1934年)因失火而重建。建築位於霞浦、柘榮古驛道上,坐北向南,通面闊8.85米,通進深9.05米,占地80.09平方米。木構抬梁式歇山頂,四角共8根方形立柱,地面為條石鋪設,亭後有供奉觀音的神龕。[2]

圖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