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5′04″N 116°23′49″E / 39.9178°N 116.397004°E / 39.9178; 116.397004

中和殿
中和殿立面
概要
地點 中國北京市北京故宮
座標39°54′59″N 116°23′26″E / 39.91647°N 116.39061°E / 39.91647; 116.39061
竣工日1420年(設立)
1645年(重建)
地圖
地圖

中和殿,是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保和殿之間。[1]

歷史

中和殿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華蓋殿」。明朝嘉靖年間遭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如今中和殿天花內構件上仍然留有明朝「中極殿」墨跡。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始改稱「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1][2]

 
1900年的中和殿

中和殿在明、清兩朝的使用功能基本相同,主要包括:[1][2]

 
2011年的中和殿
  1. 皇帝到太和殿參加各種大典前,先在中和殿小憩,並且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1][2]
  2. 凡是遇到皇帝親祭,例如祭天壇地壇社稷壇太廟先農壇,皇帝會在前一日到中和殿閱視寫有祭文的祝版;祭先農壇暨舉行親耕儀式前一日,皇帝除了在此閱視祝文,還在此查驗親耕儀式要用的種子和農具。
  3. 皇太后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擬好的奏書。[1][2]
  4. 清朝每七年纂修一次玉牒(即皇家家譜)。玉牒告成,恭進中和殿呈御覽,同時舉行隆重的玉牒存放儀式。[1][2]
  5. 有時候皇帝也會在此召見官員或賜食。[2]
 
中和殿匾額

辛亥革命後,清遜帝溥儀仍居後宮。袁世凱意圖稱帝時,以三大殿為宮殿,對內外裝潢有所改動。其中寫有殿名的匾額上面的滿文被鑿去,漢文移至中間。

建築

 
中和殿寶座

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正方形,為單檐四角攢尖頂,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為580平方米。[1]中和殿的面積是三大殿中最小的。[2]

中和殿四面開門,正面(南面)有三交六椀槅扇門12扇,東面、北面、西面有槅扇門各4扇。門前石階南北各三出,東西各一出,中間是浮雕雲龍紋御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門兩側有青磚檻牆,上有瑣窗。中和殿的門窗形製取自《大戴禮記》中提到的「明堂」,避免了三大殿門窗的雷同。中和殿內外檐都飾有金龍和璽彩畫,天花採用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設有地屏寶座。[1]

中和殿正中設有寶座,兩旁陳列著兩個肩輿。所謂的肩輿是皇帝乘坐的轎子中的一種,主要供皇帝在紫禁城內活動使用。[2]寶座上方的內檐下懸掛乾隆帝御題「允執厥中」匾額,「允執厥中」源自《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3]兩側柱子上掛有乾隆帝御題對聯:「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在的台基上,設置有龍的頭部形狀的排水口。下雨時,排水頭一起噴水,形成「千龍吐水」的景觀。[4]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中和殿,故宫博物院,于2014-11-18查阅. [200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30).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劉北汜,可愛的北京系列:故宮春秋,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1月,ISBN 7-5301-0201-X/K.6
  3. ^ 此句後來發展為「十六字心傳」。
  4. ^ 探秘紫禁城之千龙吐水 云龙石雕,乐途旅游网,2009-11-11. [2010-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