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機科學大事年表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8年4月5日) |
大事記
時間 | 事件 | 研發單位 |
---|---|---|
1956 | 3月,閔乃大、胡世華、徐獻瑜、張效祥、吳幾康等組成代表團參加在莫斯科辦的「計算技術發展道路」國際會議。從蘇聯「取經」,為中國制定12年規劃的計算機部分作技術準備。12年科技規劃中確定中國科學院成立計算技術、半導體、電子學及自動化等四個研究所。 | |
華羅庚受命籌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 ||
夏培肅設計了中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 ||
復旦大學數學系和物理系師生合作研究、設計,成功研製中國第一台大型電子模擬計算機——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 | ||
清華大學創辦半導體專業。[4] | ||
1957 |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國產第一台結構式模擬計算機。 | |
1958 |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國產第一台能說話、會下棋的數字計算機。清華大學和東北大學(原名東北工學院)分別研製成功一台非線性電子模擬計算機和一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 |
中國第一台計算機103機(即DJS-1型計算機)研製成功;字長31位,內存容量為1024字節,運算速度每秒450次,1958年8月1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 |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與北京有線電廠共同研製 | |
中國第一台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數字指揮儀901樣機問世 | ||
1959 |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製成功104機(即DJS-2型計算機),浮點40二進制位、每秒1萬次,使用磁芯存儲器。 |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
1960 | 4月, 夏培肅領導的科研小組研製完成小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 | 華北計算所 |
1961 | 由徐家福、楊芙清等人撰寫的《程序設計》問世;是一本中國早期有代表性的計算機高級語言通用教材。 | |
1963 | 中國第一台大型電晶體電子計算機109型機研製成功;標誌中國電子計算機技術進入第二代。使用2萬多隻電晶體,3萬多隻電子管 |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
1964 | 第一台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字電子管計算機119機,通用浮點44二進制位,運算5萬次/秒 |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
441B全電晶體計算機由慈雲桂在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主持研製成功。這是中國首次自主創新,且實現工業化批量生產的電晶體計算機, 並在全國廣泛推廣應用。康鵬發明的隔離阻塞振盪器和推拉觸發電路為該機研製成功的基礎,開創了國產電晶體成功應用於計算機的先河。該機研製成功,奠定了此單位成為後來巨型計算機系列「銀河」和「天河」誕生的揺藍。 |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 |
1965 | DJS-II型機的作業系統編制完成 | |
108乙型機由華北計算所設計,內存儲器由2組大磁芯體構成,可以內存32768個全字長單元,外存儲器由4個磁鼓構成,每個磁鼓存儲量16384個全字長單元,還可配有磁帶機,每個磁帶機的容量是磁鼓的16倍。輸入採用光電輸入和電傳打字機輸入兩種,使用印表機輸出,使用修改後的ALGOL-60。北京有線電廠生產,前後共生產56台。 | 華北計算所 | |
籌建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術力量,同時開展外部設備中最薄弱的磁碟機,磁帶機,印表機的研製工作。 | ||
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中國國第一台大型電晶體計算機109乙機,浮點32二進制位,每秒6萬次。 |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 |
1967 |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製成功109丙大型電晶體計算機。字長48位,內存容量分數據存貯器32K字,指令存貯器4K字,運算速度每秒11.5萬次。 |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
1970 | 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主持研製的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作業系統和標準彙編語言的計算機441B-III型機研製成功;全電晶體計算機。 |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
1972 | 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每秒運算11萬次。 | 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 |
1973 | 元月,第四機械工業部在北京召開了"電子計算機首次專業會議"(即7301會議),確定了發展系列機的方針,提出聯合研製小、中、大三個系列計算機的任務,以中小型機為主,著力普及和運用。 | |
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150機研製成功;由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和燃化部等有關單位共同研製;字長48位,存儲容量13KB。該作業系統由北京大學教授楊芙清領銜研製,這是國內第一個自行設計的作業系統。 | 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和燃化部等有關單位 | |
1974 | 四機部、一機部、中國科學院、新華社、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聯合提出研製漢字信息處理工程,命名為"748工程",並通過國家計委批准立項。 | |
中國第一個系列化的機種小型集成電路計算機DJS-130機研製成功,軟體與美國DG公司NOVA系列兼容。DJS 100系列機的出現起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帶動了我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全國有三十多個工廠相繼投產過DJS 100系列的130機、高端的140機和142機、低端的120和110機,和其他派生機型;它帶動形成過我國計算機應用的一個高潮,DJS 100系列是從1956年到改革開放前那段國產計算機中產量和應用最多的計算機機型。據統計,DJS 100系列各個型號的計算機生產總量一共達到一千多台。 | 清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單位 | |
1976 | DJS-183機大型通用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軟體與美國DEC公司PDP-11系列兼容 | 華北計算所和國營南豐機械廠聯合研製 |
1977 | 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微型機通過鑑定,該機CPU為14片電路組成,兼容Intel 8080A。 | 清華大學、安徽無線電廠和四機部電子技術推廣應用研究所等聯合設計 |
銀河巨型計算機由慈雲桂主持開始研製,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承擔研製工作。 |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 |
1978 | DJS-051A 微機完成研製,指令與Intel 8080A一致,CPU 8位,主頻500Khz~1Mhz,由4片IC組成,輸入使用光電輸入機或者電極頭輸入機,輸出使用小型印表機,內存ROM 256,RAM 2~4K。
中科院自動化所與醫學專家合作開發出第一個關幼波肝炎人工智慧專家系統 |
上海無線電十四廠等
中科院自動化所 |
1979 | 仿製微機DJS-045系列及DJS-045060系列 8080 的微處理器和 6800 微處理器 | |
DJS140計算機樣機通過鑑定。該機規模與NOVA840相當,字長16位,內存容量128K字,運算速度每秒80萬次。規模與NOVA840相當,字長16位,內存容量128K字,運算速度每秒80萬次。140機系統軟體相當齊全,把國外NOVA-840機的全部系統軟體移植到140機上,國外同類機的軟體均可在140機上使用,機器有強有力的作業系統,在MRDOS控制下可多道程序運行機器配有實時FORTRAN Ⅳ,FORTRAN V,多用戶BASIC,ALGOL-60等語言,是我國目前計算機中系統軟體較完善的機器;140機具有較完善的外部設備,可配6MB的磁碟4台,半英寸磁帶機8台、變行印表機1台、X—Y筆繪圖儀、光電輸入機、電傳打字機等設備。 | 清華大學、北京無線電三廠、錦州無線電廠等聯合設計研製 | |
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了每秒運算45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機 | 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 | |
王選教授用中國第一台雷射照排機排出樣書。 | ||
1980 | DJS-210計算機通過系統鑑定 | 南京大學、常州計算機廠和廣州計算機廠等單位聯合設計 |
1981 | GB2312國家標準《信息處理交換用漢字字符集(基本集)》頒布實施 | |
1982 | DJS153小型計算機通過鑑定。該機為100系列的高檔機,字長16位,內存容量128K字,運算速度每秒125萬次。先後在天津、濰坊、蘇州和上海投產。 | 天津計算機研究所(原無線電研究所) |
DJS185小型計算機通過鑑定,字長16位,內存容量16~128K,運算速度每秒50萬次,功能與PDP11相當。 | 上海計算機廠 | |
華北計算所研製出DJS186小型計算機。該機是180系列的高檔機,字長16位,內存容量256K字,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由北京有線電廠投產。 | 華北計算所 | |
DJS186小型計算機研製,是180系列的高檔機。由北京有線電廠投產,字長16位,內存容量256K字,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
到1982年底,中國已經有了4000台計算機(不包括微型機),其中進口計算機450台,大概有200種機型,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共生產了45台,第二代計算機生產了200台,其餘都是DJS-100系列。 |
華北計算所 | |
1983 | 常州第二無線電廠與華東師範大學聯合研製第一代HZ8401漢字智能顯示終端,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技術;中國磁記錄設備公司已生產出24兆磁碟機、6兆盒式磁碟機等產品。 | |
電子部六所開發的我國第一台PC機——長城100 DJS-0520微機(與IBM PC機兼容)通過部級鑑定。 | 電子部六所 | |
南京有線電廠的紫金-Ⅱ號微型機投入批量生產,該機仿製APPLE—Ⅱ,內存容量擴大至64K位,鍵盤為分離式,並增加了12個功能鍵。。 | 電子科技大學研發,南京有線電廠、陝西計算機廠、福建計算機廠批量生產 | |
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通過鑑定 | ||
大型向量流水並行機——757型機,運算速度達到每秒向量運算0.1億次。 | ||
國防科技大學研製「銀河I號」巨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 ||
1984 | 新技術發展公司宣布成立,是聯想集團的前身 | |
1985 | 華光Ⅱ型漢字雷射照排系統投產 | |
1985 | 長城0520CH推出 | 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原中國計算機發展公司) |
1986 | 中華學習機(CEC-1型)投入生產 | 清華大學主持聯合設計,有電子部六所、國營734廠(南京有線電廠)、陝西省計算機廠以及華明計算機有限公司參加研製 |
1987 | 中國首次實現與國外的計算機聯網,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向西德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5]。 | |
1988 | 長城386推出 | 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原中國計算機發展公司) |
我國第一個工作站系列——華勝3000系列研製成功 | 電子部六所等單位 | |
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 ||
1989 | EST/IS4260智能工作站 | |
1992 |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研製出銀河-Ⅱ通用並行計算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為共享主存儲器的四處理機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機是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自行設計的,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主要用於中期天氣預報。 |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
1993 | 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完成研製,這是國內首次以基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晶片和標準UNIX作業系統設計開發的並行計算機。 | 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 |
1994 | 7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採用IP/x.25技術,連接北京、上海、廣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並通過NCFC的國際出口與Internet互聯,成為運行TCP/IP協議的計算機網際網路[6]。 | |
1995 | 曙光公司推出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達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達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 | 曙光公司 |
1996 | 6月18日,東軟集團(原東大阿爾派)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軟體公司。 | |
1997 |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研製出銀河Ⅲ,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 | |
10月,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CHINANET)與中國科技網(CST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的互連互通[7]。 | ||
1999 |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研製1024個CPU組成的銀河Ⅳ超級計算機,峰值性能達到每秒1.0647萬億次浮點運算,其各項指標均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 |
2000 | GB18030編碼標準 | |
2001 |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始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通用CPU晶片,他們把這一項目命名為「龍芯」。 | |
2002 | 8月,「龍芯」1號完成研製,9月28日正式面世;同年12月,由中科院計算所、海爾集團、長城集團長軟公司、中軟股份、中科紅旗、曙光集團、神州龍芯等國內七家聯手發起的「龍芯聯盟」正式成立,這意味著龍芯從此有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 | |
2004 | 8月17日,山東大學王小雲、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馮登國、上海交通大學來學嘉、山東大學於紅波四人在美國加州聖巴巴拉舉行的國際密碼學會議(Crypto』2004)上公布對於MD5、HAVAL-128、MD4和RIPEMD四個著名HASH算法的破譯結果。 | |
12月23日,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伺服器的IPv6地址登錄到全球域名根伺服器[8]。 | ||
2005 | 龍芯2號正式面世 | |
2006 | 漢芯騙局、「方舟3號」晶片停止研發,打擊中國晶片製造業[9][10] | 上海交大漢芯科技有限公司、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2009 | 「天河一號」誕生。 | |
2013 | 「天河二號」在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投入運行[11] | |
2016 | 使用中國自主晶片製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號」登上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之首。[12] |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 ^ 張曉松; 王立彬; 李佳路.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人民網. 2000-08-17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 ^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大事记. 鳳凰網. 新華網. 2010-11-16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4).
- ^ 李國傑. 永立潮头,破浪前进 -----庆祝中科院计算所创建四十五周年.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2001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0).
- ^ 回望50年--黄令仪_龙芯官方网站-[龙芯官方网站]. www.loongson.cn. [2018-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2) (中文(中國大陸)).
- ^ CNNIC. 1986年~1993年 互联网大事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2009-05-26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6).
- ^ CNNIC. 1994年~1996年互联网大事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2009-05-26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6).
- ^ CNNIC. 1997年~1999年互联网大事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2009-05-26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9).
- ^ CNNIC. 2004年互联网大事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2009-05-26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6).
- ^ 骗局、败局、残局,中国芯往事. www.sohu.com. 2018-04-27 [2018-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2).
- ^ 上海交大这位“长江学者”,应该为中兴困局负责. 知乎專欄. [2018-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2) (中文).
- ^ 天河二号:国之重器.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2019-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 ^ 翁奇羽; 單芳. 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算. 新華社. [2019-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8).
來源
- 周蕾《中國計算機產業發展大事記》
-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建所45周年慶祝文章
- 我國電子計算機工業大事記(1956年~1983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第一篇 創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