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岡瓦納構造域
親岡瓦納構造域是中元古代中國四個構造域之一,早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的合稱)中國五個構造域之一,因為屬於這個構造域的各地塊的構造運動、古生物和古地磁等特徵在這一時期與岡瓦納古陸相似而得名。
早古生代的親岡瓦納構造域包括羌塘地塊、岡底斯地塊、喜馬拉雅地塊和保山-中緬馬蘇地塊等,印度板塊自然也屬於這個構造域。佳木斯-布列亞地塊和興凱地塊從中元古代開始,一直到古生代初期也屬於這個構造域,但後來就轉入親西伯利亞構造域。
親岡瓦納構造域各地塊在元古宙和古生代期間一直與歐亞板塊(及其前身西伯利亞板塊、勞亞板塊)保持相當遠的距離。早古生代的祁連運動(或稱加里東運動)和晚古生代的天山運動(或稱海西運動或華力西運動)對它們都沒有影響。
從中生代開始,伴隨岡瓦納古陸的解體,親岡瓦納構造域各地塊才陸續向北移動,並接連與歐亞板塊碰撞拼合。其中,保山-中緬馬蘇地塊在三疊紀晚期的印支運動中完成拼合,形成瀾滄江碰撞帶的南段;羌塘地塊的北部和南部可能在白堊紀早期前後先後完成拼合,分別形成金沙江碰撞帶的北段和瀾滄江碰撞帶的北段;岡底斯地塊在白堊紀晚期至古近紀古新世的四川運動中完成拼合,形成班公錯-怒江碰撞帶;喜馬拉雅地塊在始新世至漸新世的華北運動中完成拼合,形成雅魯藏布江碰撞帶;最後,印度板塊在新近紀中新世至第四紀早更新世的喜馬拉雅運動中與歐亞板塊碰撞在一起。總之,親岡瓦納構造域各地塊是最後一批拼合到歐亞大陸上、構成中國大陸的一部分的地塊。
參考文獻
- 萬天豐.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地質出版社. 2004年6月. ISBN 7-116-03991-0.
參見
這是一篇地質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