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予長濱車站

伊予長濱車站(日語:伊予長浜駅いよながはまえき Iyo-nagahama eki */?)是位在日本愛媛縣大洲市、隸屬於四國旅客鐵道(JR四國)的鐵路車站。車站編號為S12。是過往特急及急行列車的停車站,但自從予讚線新線開通後,特急列車不再行經舊線區域,只剩下普通列車停靠。2014年7月26日,觀光列車「伊予灘物語」開始行駛,最初安排逢周末及假日,均安排所有班次停靠本站,但這個安排卻只維持了半年,自2015年4月4日起,因應重新調配班次及開車時間,觀光列車不再停靠本站[1]。從車站起約2分鐘步行距離可到達長濱港日語長浜港 (愛媛県),可乘坐渡輪至12公里外的青島 (愛媛縣)日語青島 (愛媛県)—一個以「貓口」比人口還多而著名的小島。

伊予長濱車站
站房(2015年5月)
站房(2015年5月)
日語名稱
伊予長浜 – いよながはま – Iyo-Nagahama
車站概覽
位置愛媛縣大洲市長濱
地理座標33°36′55.80″N 132°29′11.76″E / 33.6155000°N 132.4866000°E / 33.6155000; 132.4866000
擁有者四國旅客鐵道(JR四國)
途經路線
  • 予讚線(愛存在伊予灘線)
距離
  • 233.1公里(起點站:高松
車站構造
站體類型地面車站
月台2面3線
其他資訊
車站編號
  • S12
電報碼ナマ
歷史
啟用日期1918年2月14日
服務
予讚線(愛存在伊予灘線)
◄S11 喜多灘
(4.9公里)
伊予出石 S13►
(2.8公里)
位置
地圖
備註
無人站。

開站時站名稱為「長濱町站」,1933年10月1日隨愛媛鐵道收歸日本國鐵而改稱「伊予長濱」,要加上「伊予」的名字是因為國鐵已在滋賀縣北陸本線設有長濱站。1935年,予讚線由下灘站伸延至本站,自此起將高松、松山及宇和島連接起來。同時為配合列車運行,須將原愛媛鐵道路段的路軌更改至1067mm,而原來的車站位置令弧度過大,不能接駁,所以遂將車站晌東移至現址,沿用至今。

車站結構

 
1號月台(2015年5月)

現時使用的站房為遷站起一直服務至今,為單層木製建築物,屬於一般規模,中間為玄關及改札口,左邊為原售票處、驗票窗口、自動售票機及設有服務櫃位的站務室,2010年無人化後,所有房間都一直空置中;右邊為面積頗大的候車大堂,設有多張座椅供旅客使用,洗手間則位於站舍外右邊的獨立建築物,可分別供站內及站外人士使用。[2]

至於原愛媛鐵道車站,則座落於國道378號日語国道378号愛媛縣道24號日語愛媛県道24号大洲長浜線交界,建築物已不再存在,現址現時為油站1座。

設有側式月台島式月台各1個,共提供2線3面的配置,但現時2號月台並不使用[3],島式月台的有效長度為5輛,而側式月台的有效長度則為4輛。1號軌為主線道;2、3號軌則為側線路軌。另外1號月台末端向喜多灘方向設有原貨物列車停靠的側軌及貨物月台。[4][5]

因站舍的水平位比月台為低,通過改札口後,要沿梯級或斜道才可到達1號月台[2]。月台之間以平交道相連,但因為出入口及平交道都設於車站內,部份月台邊沿被開鑿為上落用梯級[6],其中1號月台的梯級位處中央,把月台分成2部份。向喜多灘一方只有2輛長度、而往伊予出石方向則連2輛也不足,因此每天06:31往松山的3輛編成普通列車,要改於3號月台上車,亦成為了上行線唯一一班列車使用3號月台上下客;而島式月台因為上落樓梯位設於向伊予出石方向的最末1節中,對列車並未有做成影響。

各月台上均設有有蓋候車亭及座椅,其中島式月台的候車亭長度超過1輛車廂長度,而側式月台的上蓋則能覆蓋至改札口。[5][7]

月台配置

月台 路線 方向 目的地
1、3 予讚線(愛存在伊予灘線) 上行 伊予市松山方向
下行 伊予大洲八幡濱宇和島方向
2 (停用)

歷史

  • 1918年2月14日:隨愛媛鐵道本站~大洲站(即現時伊予大洲站)開業而啟用,最初定名為「長濱町站」。
  • 1933年10月1日:愛媛鐵道國有化,改為國鐵屬下車站,並改名為「伊予長濱車站」。
  • 1935年10月6日:下灘站至本站開通,車站遷移至現址,改軌道間距,並改編入予讚本線。
  • 1986年3月3日:予讚線新線開通,特急列車改經內子線及新線而不再停靠本站。
  • 1987年4月1日:日本國鐵分割民營化,車站的營運由JR四國繼承。
  • 2010年10月1日:因業務精簡關係,降為無人站[8][9],至此舊線全線除業務委託站,所有分站皆無人化。
  • 2014年7月26日:觀光列車「伊予灘物語」開始營運,本站為停車站。
  • 2015年4月4日:觀光列車「伊予灘物語」不再停靠本站,回復至只停普通列車。

相鄰車站

四國旅客鐵道(JR四國)
予讚線(愛存在伊予灘線)
喜多灘(S11)-伊予長濱(S12)伊予出石(S13)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