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蝕作用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2月16日) |
侵蝕作用(英語:erosion)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是指地球的表面不斷受到風、水的磨損。這個過程,陸地除了被侵蝕之外,蝕出的物質還會被帶走,堆積在其他地方,主要堆積在海裡。
侵蝕由水流、冰移或風吹造成。
而由雪、霜、陽光、雨水對地表的作用則叫做風化作用,暴露在空氣中的岩石會受到天氣影響,長期冷熱交替,有些岩石會因而裂開。岩石中的水結冰時會膨脹,這個也會使岩石開裂。石頭受到重力的擠壓後突然減壓,也會使岩石碎裂。雨水是稀酸,可溶化或改變岩石內的化學物質。植物的根和穴居動物也會加速風化。
因為風化而碎裂的石塊會由水、冰、風帶走,而如果水、冰、風內如有石塊,即使非常細小,也能大大加強侵蝕的作用,改變地貌。
成因水土流失可能是由於自然環境引起的,譬如地勢陡峭,突發大量降水,或者地質變化。但更多的是由於人類活動導致的[來源請求],譬如過度放牧,開墾土地,採伐森林,進行各項工程建設等等。
害處侵蝕是自然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由於水的流動,帶走了地球表面的土壤,使得土地變得貧瘠,岩石裸露,植被破壞,生態惡化。
這種自然現象可以是循環作用的,生態惡化引起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使得生態更加惡化。於是土地退化,無法耕種。植物死亡,地表裸露。惡劣的生態又更導致氣候的變化,使得生物可生存的環境變壞。
水土流失還會使得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引起水流不暢,水質混濁,甚至導致洪水泛濫,河流改道,就如中國的黃河。
風化與侵蝕的區別。風化是破壞後改變物體形狀,而侵蝕是轉移物體,從而改變地貌。
正面影響
侵蝕作用的正面作用,如河流將泥沙碎石帶入下游,形成平坦的沖積平原,適合於人類和動植物的繁衍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