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爾·艾呂雅
保爾·艾呂雅(法語:Paul Éluard,法語發音:[pɔl elɥar];1895年12月14日—1952年11月18日[1]),本名歐仁·埃米爾·保羅·格林德爾(Eugène Émile Paul Grindel,[ɡʁɛ̃dɛl]),法國詩人,超現實主義運動發起人之一。1911年開始寫詩,1920年與布勒東、阿拉貢等參加達達主義團體,1924年參與發起超現實主義運動,1952年因心絞痛去世。代表作有《詩與真》、《和德國人會面》、《政治詩集》、《到的教訓集》、《暢言集》等。 《法國當代詩人》一書曾這樣評價艾呂雅:「在所有超現實主義詩人中,保爾·艾呂雅無疑是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他精通如何把『荒謬事物的不斷同化』有機地融入他對自由無比的渴望中去。」
保爾·艾呂雅 Paul Éluard | |
---|---|
出生 | Eugène Émile Paul Grindel 1895年12月14日 法國聖但尼 |
逝世 | 1952年11月26日 法國沙朗通勒蓬 | (56歲)
筆名 | Paul Éluard |
職業 | 作家 |
國籍 | 法國 |
創作時期 | 20世紀 |
體裁 | 詩歌 |
文學運動 | 超現實主義 |
配偶 | 加拉·艾略華特·達利,瑪麗亞·本茨 |
受影響於 | 沃爾特·惠特曼,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
簽名 |
生平
早年
艾呂雅出生於法國聖但尼[2]。他的父親是會計師,保爾出生後,很快就開了一家房產中介。他的母親是一個裁縫。1908年左右,全家搬到巴黎。艾呂雅在當地的學校學習並獲得獎學金。在16歲時,他患上了結核,中斷了學業,在醫院接受治療一直到1914年4月。[3]在那裡他認識了俄羅斯女孩Helena Diakonova,他稱她為加拉。他向她透露他的夢想是成為詩人,他的父母不贊成。她寫信給他說:「你會成為一個偉大的詩人」。他們形影不離。她信任他,給了他信心和鼓勵,並給他提供了他所需要的安全感。她傾聽並參與他的詩歌創作。艾呂雅還認識了巴西詩人曼努埃爾·班代拉。他們在療養院住院期間成為了朋友,並在回到各自的國家後繼續通過寫信保持聯繫。[4]
在1914年4月,保爾·艾呂雅和加拉均因健康問題而被分別送回巴黎和莫斯科的家。分離是殘酷的。歐洲也處於戰爭的邊緣。保爾被徵調參軍。因為他的健康狀況不佳而被分配輔助性的任務。他患有偏頭痛,支氣管炎,腦貧血,慢性闌尾炎,1915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離家鄉不遠的一家軍隊醫院接受治療。保爾的母親來看望他並和他聊天。她對加拉最初的敵意慢慢消失了。但是,保爾的父親也被徵調且仍然堅持認為加拉不能來巴黎。在莫斯科,加拉沒有聽任何人的。她對保爾的愛給了她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念,他們將再次重聚。她寫信給保爾的母親說她終於說服了她的繼父讓她去巴黎索邦大學學習法語。她坐船到赫爾辛基,然後到達斯德哥爾摩並著手前往英國。在倫敦,她坐火車到南安普敦然後乘船到迪耶普,最後坐火車到巴黎。1917年6月,保爾被調到距離一線10公里的軍事醫院工作。他每天寫超過150封信。到了晚上就挖墳墓埋葬死者。加拉寫信給他:「我承諾你我們的生活將是輝煌而壯麗的」。1918年2月20日保爾和加拉結婚。[5]婚後兩天,保爾離開回到前線。1918年5月10日加拉生下了一個女兒起名為塞西爾。
寫作生涯
1919年,艾呂雅寫信給加拉:「戰爭即將結束,現在我們要為幸福的人生而奮鬥。」他回國後,發表了《Duty and Anxiety》和《Little Poems for Peace》。在他的出版商建議下,他把自己的詩歌寄給文學界的反戰人士。加拉幫他準備和發送信件。1919年,傑出的學者和作家讓·包蘭向他回信表示欽佩。他提到三個年輕作家創辦了一個期刊《文學》。他鼓勵保爾去和他們見面。這三個人分別是安德烈·布勒東,菲利普·蘇波和路易·阿拉貢。他們在1919年三月見面,三個人很喜歡保爾的作品,決定在下一期《文學》上發表其中一首詩。他們在起源於德國的達達主義運動中尋找慰籍。
1921年11月,保爾·艾呂雅和妻子參觀了馬克斯·恩斯特在科隆的家。保爾和加拉搬到巴黎郊外一所房子裡,馬克斯·恩斯特使用艾呂雅的護照非法進入法國並和他們一起居住。讓·包蘭再一次幫助了保爾,為馬克斯·恩斯特提供了假身份證。1922年保爾,馬克斯和加拉維持三角家庭狀態。保爾在對加拉的愛情和對馬克斯的友情之間左右為難,夜晚他在俱樂部里度過,他試圖借酒消愁。艾呂雅十分消沉。在1924年3月24日,艾呂雅失蹤。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失蹤前一天晚上,他曾與路易·阿拉貢會面,他交代說,他想制止當前的折磨。對於他的朋友來說,保爾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四個月後保爾寫信給加拉,她買了票去找到他,並把他從西貢帶了回來。
早在1925年艾呂雅就支持摩洛哥革命,並於1927年1月與路易·阿拉貢,布列塔尼,班傑明·佩雷特和皮埃爾場·尤尼克一起加入了共產黨。[6]正是在這些年中艾呂雅發表了他的兩個主要作品:《Capitale de la Douleur》(1926年)和《L'Amour la Poesie》(1929年)。
1928年,他的結核復發,與加拉回到療養院。這是他們在一起的最後一個冬天。加拉在與薩爾瓦多·達利相遇不久之後與他在一起並度過餘生。1934年,艾呂雅與通過他的朋友曼·雷和巴勃羅·畢卡索介紹認識的音樂廳的藝術家瑪麗亞·本茨結婚。[7]
晚年生活
1931年至1935年期間成為了他最快樂的日子。他被排除在共產黨之外。他在歐洲旅行並成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使者。1936年在西班牙他強烈抗議佛朗哥革命。次年,格爾尼卡轟炸激發了他的靈感,創作了詩歌《格爾尼卡的勝利》。
1942年1月,艾呂雅要求重新加入共產黨,這在被占領的法國是非法的。他的詩《自由》首次出版。戰爭期間他還創作了《Les sept poèmes d'amour en guerre》(1944年)和《En avril 1944: Paris respirait encore!》(1945年)。1946年11月28日留在瑞士期間得知妻子突然去世,他悲痛欲絕。兩個朋友阿蘭和傑奎琳給了他活下去的意志。妻子的去世使他在1947年寫出了作品《Le temps déborde》以及《De l'horizon à l'horizon de tous》。1948年4月他成為弗羅茨瓦夫的知識分子和平組織的成員,說服畢卡索也加入。次年4月,他世界和平理事會的代表參加在巴黎普萊耶爾音樂廳舉行的會議。6月,他花了幾天時間同希臘游擊隊一起對希臘政府士兵作戰。隨後,他前往布達佩斯出席詩人裴多菲·山多爾逝世一百周年的紀念活動。在那裡,他遇到了巴勃羅·聶魯達。9月他在墨西哥參加一個新的和平會議。在那裡,他認識了Dominique Lemort,與她回到法國。他們於1951年結婚。[8]同年出版作品《The Phoenix》。
後來,他在他的政治著作中頌揚史達林。米蘭·昆德拉回憶說他對聽到艾呂雅1950年公開支持處死他的朋友,布拉格作家Zavis Kalandra十分震驚。[9] 1952年11月18日保爾·艾呂雅因心臟病發作在他的家中去世。他的葬禮由共產黨組織在拉雪茲神父公墓舉行[10],法國政府出於政治原因拒絕組織全國性的葬禮。數千民眾自發聚集在巴黎街頭陪伴艾呂雅的靈柩到墓地。那一天,羅伯特·薩巴蒂爾寫道:「整個世界都在哀悼」。
作品
- Premiers poèmes, 1913
- Le Devoir, 1916
- Le Devoir et l'Inquiétude, 1917
- "Pour Vivre ici", 1918
- Les Animaux et leurs hommes, les hommes et leurs animaux, 1920
- Répétitions, 1922
- "L'Amoureuse", 1923
- "La courbe de tes yeux", 1924
- Mourir de ne pas mourir, 1924
- Au défaut du silence, 1925
- "La Dame de carreau", 1926
- Capitale de la douleur, 1926
- Les Dessous d'une vie ou la Pyramide humaine, 1926
- L'Amour la Poésie, 1929
- Ralentir travaux, 1930,
- À toute épreuve, 1930
- "L'immaculée conception", 1930
- Défense de savoir, 1932
- La Vie immédiate, 1932
- La Rose publique, 1934
- Facile, 1935
- Les Yeux fertiles, 1936
- Quelques-uns des mots qui jusqu'ici m'étaient mystérieusement interdits, 1937
- L'Évidence Poétique Habitude de la Poésie, 1937
- "Les Mains libres" in collaboration with Man Ray, 1938
- Cours naturel, 1938
- "La victoire de Guernica" 1938
- Donner à voir, 1939
- "Je ne suis pas seul", 1939
- "Le Livre ouvert" 1941
- Poésie et vérité 1942, 1942
- Liberté, 1942(《自由》,寫於納粹占領法國時期,是一首表達作者對自由的頌詩[11][12])
- Avis, 1943
- "Courage", 1943
- Les Sept poèmes d'amour en guerre, 1943
- Au rendez-vous allemand, 1944
- Poésie ininterrompue, 1946
- Le Cinquième Poème visible, 1947
- Notre vie, 1947
- À l'intérieur de la vue, 1947
- La Courbe de tes yeux, 1947
- Le temps déborde, 1947
- Ode à Staline, 1950
- Le Phénix, 1951
- Picasso, dessins, 1952
延伸閱讀
- Buckley, C. (translator) (1995). Shadows and Sun/Ombres et Soleil: Poems and Prose (1913–1952) by Paul Eluard./Ombres et Soleil: Poems and Prose (1913–1952) by Paul Éluard. Durham, NH: Oyster River Press, ISBN 0-9617481-7-6.
參考資料
- ^ Archives en ligne Saint-Denis, voir "Registre d'état civil, Ville de Saint-Denis, Naissances, du 22/06/1895 au 31/12/1895, Tome 2, page 100, acte 'Grindel'"..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 ^ Une plaque commémorative y est apposée.
- ^ Œuvres complètes, tome I, Bibliothèque de la Pléiade, Gallimard, 1968, p XV et XVI.
- ^ BANDEIRA, M. Itinerário de Pasárgada. 3rd edition. Rio de Janeiro, Nova Fronteira, 1984.
- ^ Archives en ligne Saint-Denis, voir "Registre d'état civil, Ville de Saint-Denis, Naissances, du 22/06/1895 au 31/12/1895, Tome 2, page 100, "Grindel", marriage avec Hélène Diakonoff, le 21-02-1917, Paris arrondissement..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 ^ Marguerite Bonnet, André Breton, œuvres complètes, tome 1 : chronologie, Gallimard, Bibliothèque de la Pléiade, Paris, 1988, p. LIII.
- ^ Archives en ligne Saint-Denis, voir "Registre d'état civil, Ville de Saint-Denis, Naissances, du 22/06/1895 au 31/12/1895, Tome 2, page 100, "Grindel", marriage avec Marie Benz, le 21-08-1934, Paris 7ème..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 ^ Archives en ligne Saint-Denis, voir "Registre d'état civil, Ville de Saint-Denis, Naissances, du 22/06/1895 au 31/12/1895, Tome 2, page 100, "Grindel", mariage avec Odette Suzanne Lemort, le 15-06-1951, Saint-Tropez (Tar)..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 ^ "Poetry is another of those values unassailable in our society. I was shocked when, in 1950, the great French Communist poet Paul Eluard publicly approved the hanging of his friend, the Prague writer, Zavis Kalandra. When Brezhnev sent tanks to massacre the Afghans, it is terrible, but it is, so to say, normal - it is to be expected. When a great poet praises an execution, it is a blow that shatters our whole image of the world." Carlisle, Olga. A TALK WITH MILAN KUNDERA. [2014-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 ^ Bauer, Paul. Deux siècles d'histoire au Père Lachaise. Mémoire et Documents. 2006: 314. ISBN 978-2914611480..
- ^ Denis Hollier; R. Howard Bloch. A New History of French Literatu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年: 第949頁.
- ^ Shcheglov, Konstantinovich. Poetics of Expressiveness: A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987年: 第87頁.
外部連結
- 保爾·艾呂雅作品(350首詩,在加拿大公共領域)
- WorldCat 聯合目錄中保爾·艾呂雅的著作或與之相關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