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橋站

英國國鐵車站

倫敦橋站(英語:London Bridge station)是英國的一個鐵路車站,為英國全國鐵路和倫敦地鐵的共構車站。倫敦橋站位於倫敦橋的東南,查令十字以東1.6英里(2.6公里)處。倫敦橋站是世界上歷史最久的鐵路車站之一,2019/20年度也是英國乘客數第四多的車站,進出站人次多達6,310萬[3]

倫敦橋
London Bridge
倫敦橋站的碎片大廈大廳
位置沙瑟克區
沙瑟克
地理座標51°30′18″N 0°05′10″W / 51.505°N 0.086°W / 51.505; -0.086WGS84
營運者英國鐵路網公司
車站構造
無障礙車站無障礙設施[1]
月台15個
其他資訊
車站編號LBG
歷史
原先管轄機構倫敦及克洛敦鐵路英語London & Croydon Railway
合併前所屬機構東南鐵路英語South Eastern Railway (UK)
倫敦、布來頓及南岸鐵路英語London, Brighton & South Coast Railway
合併後所屬機構南部鐵路公司
營運資訊
國家鐵路各年度乘客量
2008年-09年 49.901 百萬[2]
轉乘數  4.971 百萬[2]
2009年-10年 48.723 百萬[2]
2010年-11年 51.478 百萬[2]
2011年-12年 52.634 百萬[2]
轉乘數  8.61 百萬[2]
2012年-13年 53.351 百萬[2]
轉乘數  8.568 百萬[2]
2013年-14年 56.442 百萬[2]
轉乘數  8.815 百萬[2]
2014年-15年 49.517 百萬[2]
轉乘數 8.454 百萬[2]
重要事件
1836年12月14日啟用
2018年5月9日車站重建工程完成
服務
收費區1英語List of stations in London fare zone 1
車站列表
外部連結

倫敦橋站在倫敦市中心的位置
倫敦橋站
倫敦橋站
 倫敦橋站在Central London的位置
位置
地圖

倫敦橋國鐵站是滑鐵盧車站以外,倫敦惟一位於泰晤士河南岸的鐵路總站。東南列車於此站提供前往倫敦東南部、肯特郡東索塞克斯郡的通勤、城際鐵路服務。南方鐵路則為本站提供前往倫敦南部、東西索塞克斯郡和薩里郡北部的列車服務。泰晤士連線則於2018年起為本站服務,並於本站提供前往貝德福德劍橋彼得波羅布來頓以及東西索塞克斯郡和肯特郡等地的列車服務。

倫敦橋地鐵站則是北線銀行分支和銀禧線的轉乘站。

國鐵車站歷史

倫敦橋國鐵車站於1836年12月14日啟用,是倫敦所有仍然運作的鐵路總站之中最古老的。[4]

倫敦及格林威治鐵路車站

倫敦及格林威治鐵路(以下簡稱倫格鐵路)溫泉路站至多弗站一段於1836年2月8日啟用,成為大倫敦最早的蒸汽鐵路、最早的客運專線和最早的全段高架鐵路。位於伯蒙德賽的溫泉路站因此成為大倫敦最早的鐵路總站,多弗站則是大倫敦最早且仍然運作的鐵路站。1836年,倫格鐵路公司於伯蒙德賽街建造鐵路橋的工程出現延誤,倫格鐵路溫泉路站至倫敦橋站一段因而需要延期通車。同年10月10日起,列車能夠由多弗一直駛到伯蒙德賽街鐵路橋的東端,當時乘客需要步行約270米至倫敦橋。[5] 同年12月14日,通往倫敦橋站的一段倫格鐵路啟用。倫敦橋站啟用後,溫泉路站的運量大幅下跌。最終溫泉路站於1838年末關閉。

倫敦橋站開通時並沒有上蓋,直到1840年才增設塗有焦油的帆布上蓋。[5]車站入口設有一對鐵閘。[6] 原有車站結構的其中16條柱和14條橫梁於2013年被送贈予威爾斯阿伯里斯特威斯萊多爾谷鐵路,以用於一座計劃興建的鐵路博物館。[7]

在1836年鐵路工程完成之前,倫格鐵路公司就與倫敦及克洛敦鐵路公司達成協議,使後者得以使用倫格鐵路從伯蒙德賽至倫敦橋站的軌道,並共用車站。然而,倫格鐵路公司低估了建築高架橋的工程費用,使其無法於倫敦橋建造足夠大的車站而應付將來兩家公司的列車運作。因此在 1836 年 7 月,倫格鐵路公司賣掉了倫敦橋站附近的一些土地予倫敦及克洛敦鐵路公司,讓後者建立自己的獨立車站。[8]

倫敦及布來頓鐵路公司和東南鐵路公司亦分別計劃興建倫敦至布來頓和倫敦至多佛的鐵路。英國國會規定它們所由東南英格蘭興建鐵路至倫敦時,需與倫格鐵路使用相同軌道進入倫敦。因此該兩間公司需要於南諾塢至倫敦橋一段與倫敦及克洛敦鐵路公司共用軌道 (亦即於伯蒙德賽至倫敦橋一段與倫格公司共用軌道)。因此倫敦及克洛敦鐵路公司得以擴大其於倫格鐵路倫敦橋總站(以下稱南總站)北側興建的新鐵路總站(以下稱北總站)規模。[9]

雙總站時期

1839年6月5日,倫敦及克洛敦鐵路落成,北總站亦隨之啟用。倫敦及布來頓鐵路公司、東南鐵路公司亦分別於1841年7月12日、1842年5月26日開始使用該站。[10]啟用後,引入倫敦橋站的高架橋很快就被發現不足以應付合共四間鐵路公司所帶來的運輸需求。 因此倫格鐵路公司於1840-42年將高架橋擴闊至四軌。由於倫敦及克洛敦、倫敦及布來頓和東南鐵路公司使用北總站,它們又使用位於倫格鐵路南側的新軌道,因此四軌於倫敦橋站以東設有平面交叉。這除了具潛在危險,亦使列車難以調度。最後四間公司決定交換總站位置:倫格鐵路公司改為使用北總站,其餘三間公司則會清拆南總站原站房,並於原址興建新站房。[11]此新站房原設計為設有一座鐘樓的準義大利風格建築[12],但最終鐘樓未有落實興建,新站房亦從未完全建成,更於1849年就被拆除。[13]

倫格鐵路公司向其餘三間公司收取高額通行費,以讓它們使用引入倫敦橋站的一段鐵路。1843年,東南鐵路公司和倫敦及克洛敦鐵路公司對此表示不滿,並得到國會批准另行興建一條獨立路線至南倫敦,並於沙瑟克砌磚工臂(Bricklayers Arms)另設總站。該線於1844年5月1日落成,兩間公司亦隨即將旗下列車業務全數遷離倫敦橋站。因此南總站的新站房於1844年7月部分落成啟用時只有倫敦及布來頓鐵路公司使用。[14]

東南鐵路車站

倫格鐵路公司隨後陷入破產邊緣,被逼於1845年1月1日起把倫格鐵路租予東南鐵路公司[15]。東南鐵路公司因此將主要客運業務遷至倫敦橋站北總站。

1847-50年,東南鐵路公司重新發展及擴建北總站,[12]並把進入北總站的路軌增加至六條,使旗下的鐵路路軌能夠與倫敦、布來頓和南海岸鐵路公司轄下鐵路的路軌完全分隔開。[16]擴建工程完成後,東南鐵路公司就結束了砌磚工臂站的客運業務,並將其改為貨運站。[17]

1864年,北總站被再次重建[18],使部分路軌得以延伸至中倫敦、當年新落成的查令十字車站,以及於1866年落成的坎農街站[19]。北總站的其中五個月台亦被改為非終端式月台,使部分列車服務能夠以本站作為的中途站。

1899年,東南鐵路公司與倫敦查坦及多佛鐵路公司組成聯盟:東南及查坦鐵路公司聯合管理委員會。聯盟於倫敦橋站以西設立鐵路交流道,使列車駛離倫敦橋站後,可以經交流道前往倫敦查坦及多佛鐵路公司擁有的霍本高架橋站和聖保羅車站(現黑衣修士國鐵站[20]

倫敦、布來頓和南海岸鐵路車站

倫敦及克洛敦鐵路公司於1845年3月棄用砌磚工臂站,並將所有業務遷至倫敦橋南總站。1846年2月27日,倫敦及克洛敦鐵路公司、倫敦及布來頓鐵路公司和其他小型鐵路公司合併成倫敦、布來頓和南海岸鐵路公司[21],新公司繼續使用新站房尚未完工的南總站[18]。該站房於1849年被清拆,臨時站房則於1850年啟用。[13] 1853-54年,南總站被重建及擴建,以應付日後水晶宮線落成後帶來的額外運輸需求。重建後的站房為三層箱狀建築,帶有義大利風格,並於屋頂的女兒牆上赫然展示鐵路公司的名稱「倫敦、布來頓和南海岸鐵路」。[21]

1861年,倫敦、布來頓和南海岸鐵路公司於南總站增建酒店,並將其命名為總站酒店。總站酒店樓高七層,設有150個房間。[22]由於總站酒店位於泰晤士河南岸,因此不受歡迎。1893年,酒店改為倫敦、布來頓和南海岸鐵路公司的辦公室。前總站酒店最後於1941年二戰期間毀於轟炸。[23]

1903年,倫敦、布來頓和南海岸鐵路公司獲授權使用當時具試驗性質的高架電車線南倫敦線(此線是倫敦橋至維多利亞的一條通勤鐵道路線)電氣化,並於1909年12月1日完成工程。由於南倫敦線成功電氣化,其他通勤鐵道路線亦陸續電氣化,例如通往水晶宮一段的鐵路就於1912年電氣化。隨後由於一戰爆發,通往克洛敦的鐵路於1920年才電氣化。

南部鐵路車站

 
1922年時的倫敦、布來頓和南海岸鐵路倫敦橋站,總站酒店位於相片右方

1921年鐵道法促使四大英國鐵路公司於1923年成立,其中於東南英格蘭經營的鐵路公司(包括倫敦、布來頓和南海岸鐵路公司和東南鐵路公司)合併成南部鐵路公司。這使倫敦橋的南北總站首次歸同一公司擁有。[24]1928年,分隔南北總站的牆被部分拆除,以方便乘客轉乘。這亦使倫敦橋站得以提供更多月台予日益頻繁的市郊列車服務使用。[25]

1926-28年,南部鐵路公司使用第三軌供電為原屬東南及查坦鐵路的通勤鐵道路線電氣化,這使本站有更多電氣化通勤列車服務。鐵路公司亦同時於電氣化路線安裝色燈指示式鐵路號誌機。1928年3月28日,由倫敦橋經錫德納姆水晶宮的通勤路線首次使用電氣化列車行走。前往寇斯頓北的繁忙時間路線亦於同年6月17日起開始使用電氣化列車。[24]1929年3月3日,下列以倫敦橋為總站的通勒列車服務首次開行電氣化列車:

南部鐵路公司逐步電氣化布來頓主線後,於1932年7月17日起開始提供倫敦橋至三橋站的電氣化列車服務。電氣化區間於1933年1月1日延伸至沿海的布來頓和西沃辛、於1935年7月7日延伸至西福德義本哈斯丁,並於1938年7月3日延伸至博格諾里吉斯利特爾漢普頓[26]

於1930年代,倫敦橋站的列車時間表就有一系列集中於下午五時左右出發的通勤列車,包括於下午五時正至五時零五分的一系列分別前往布來頓、義本和利特爾漢普頓的列車班次。這些「五時列車」班次一直保留到1970年代中期。[26]

1940年12月至1941年初,倫敦橋站因為倫敦大轟炸而遭受嚴重破壞。受損嚴重的前總站酒店當時被認為結構不再安全,因此於1941年被清拆。[12]

國有化時期

1948年,隨著英國全國的鐵路被國有化,倫敦橋站改屬英國鐵路公司。1950及1960年代,英國鐵路陸續為東南英格蘭的通勤鐵道路線電氣化,剩餘以倫敦橋為總站的通勒列車服務因此陸續改以電氣化列車行走。1964年,由倫敦橋站前往奧斯德(Oxted)和阿克菲爾德的蒸汽列車服務被柴油 / 電氣化列車取代。[27]同年1月4日清晨4時50分,最後一班表定的蒸汽列車於本站開出,該列車以N型機車牽引,終點站為湯布里奇(經雷德希爾)。[28]

1970年代初,本站已無法應付逐漸上升的運輸需求。因此英國鐵路公司於1972-78年為本站及引入本站的鐵路路軌展開重建工程。[29]工程包括建造新的車站大廳、為前屬東南鐵路公司的月台增設新的簷篷、以及一項當時造價達2,100萬英鎊的重置號誌計劃,計劃中16個號誌箱會遷入新建的倫敦橋地區號誌中心。[30]儘管如此,本站的客流量卻於1970年代逐漸下滑。雖然本站仍然是前往倫敦市西區列車的重要中途站,但到1980年代初,以本站為總站的列車數目已大幅下降。[31]1988年1月,跨越本站北端的橋梁獲列入為二級登錄建築。同年12月,本站的9-16號月台(前屬倫敦、布來頓和南海岸鐵路公司)亦被列入作二級登錄建築。[32][33]

1991年,曾有一項名為「泰晤士連線 2000」的計劃,旨在改善連繫倫敦橋站與大北方沿線(即東海岸主線南段及其支線)的鐵路服務[34],並估計相關工程會於1997年完成。[35]

泰晤士連線計劃及車站重建工程

 
1893年啟用、位於Tooley街倫敦橋站旁邊的前東南鐵路公司總部

2009至2017年,倫敦橋站被大規模重建,工程包括為車站增設兩處通往地面街道的出入口,以及改建月台、大廳和零售設施。[36]

2012年,倫敦橋站上層大廳上蓋物業碎片大廈落成。大廈為車站提供一處新出入口。大廈前方一座大型公車站亦同步啟用。[37][38]同年,與泰晤士連線計劃相關的倫敦橋站月台重建工程展開。工程首先將車站終端站部分的三個月台改為中途站的一部分,並延長終端站部分剩餘六個月台和中途站部分三個新月台的長度,使它們與原有的六個非終端式月台一樣可以容納十二卡的列車。[39] 來自/前往查令十字車站的列車獲分配使用6-9號月台,泰晤士連線的列車則使用4-5號月台。[40] 重建工程後,所有月台的遮雨篷長度均覆蓋整座月台。[41]

在車站北部,供來自/前往坎農街站列車使用的月台亦得到重建。[42]受月台工程影響,來自/前往查令十字車站的列車於2015-16年大部分時間均不停倫敦橋站,來自/前往坎農街站的列車則於2016-17年不停倫敦橋站。[43][44]來自/前往黑衣修士站或以北的泰晤士連線列車亦於2015年至2018年5月不停倫敦橋站。[44]

於1970年代增設、讓乘客於月台間轉乘的人行天橋也於工程中被拆除。工程完成後,乘客可從月台層通過電梯、樓梯和自動扶梯進入月台下方新建的地面大廳,以前往其他月台轉乘。為了於月台下方建設轉乘大廳,工程需要拆除車站下方、位於史坦納街和韋斯頓街之間的磚砌拱頂。車站下方的一段史坦納街和韋斯頓街則改為行人專用,並成為地面大廳的一部分。工程亦把車站部分拱門下方的空間翻新,並將商店遷入這些空間,以擴闊由地面大廳前往喬伊納街和倫敦橋地鐵站的通道。[45]

地面大廳亦新增兩處出入口,北口通往Tooley街,南口則通往聖托馬斯街。[46]北口興建期間,1893年啟用、位於Tooley街的前東南鐵路公司總部遭到拆除。[47]

2018年5月9日,威爾斯親王威廉為重建完成的倫敦橋站舉行開幕典禮。整項重建工程估算造價為約10億英鎊。[48]工程完成後,泰晤士連線列車開始於倫敦橋站提供全日服務,班次亦顯著增加。[44] 2019年7月,倫敦橋站獲列入英國建築界的史特靈獎候選名單。[49]

國鐵列車服務

泰晤士河南岸一帶的主線鐵路
 
查令十字    
     
 
 
 
     
 
西南主線韋茅斯
滑鐵盧至雷丁
       
 
 
 
 
 
 
 
 
滑鐵盧    
 
 
 
 
滑鐵盧東 
   
黑衣修士(東南鐵路)英語Blackfriars (SER) railway station
(1864-69年)
  象堡英語Elephant & Castle railway station (1)
1
 
 
3
 
(3) 黑衣修士    
     
 
 
 
 
 
 
 
 
 
 
 
 
 
 
(1864-85年)
黑衣修士橋英語Blackfriars Bridge railway station (2)
     
2
 
 
 
4
(4) 城市泰晤士連線
 
 
 
 
     
坎農街  
    倫敦橋
 
 
 
 
 
 
       
     
 
東南主線
往倫敦東南、肯特郡東索塞克斯郡

倫敦橋站是英國其中一個最繁忙的國鐵站,於2019/20年度估算有6,310萬人次進/出本站[3]。與其他車站一樣,本站的客流因為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大幅減少,2020/21年度估算有1,380萬人次進/出本站,比上年度下跌約78%。雖然如此,本站於2020/21年度成為英國第3繁忙的國鐵站,僅次於維多利亞車站斯特拉福站[50]

倫敦橋站現時共有15個月台:

  • 1-3號月台供來自/前往坎農街站的東南列車使用
  • 4-5號月台供泰晤士連線的列車使用
  • 6-9號月台供來自/前往查令十字車站的東南列車使用
  • 10-15號月台為終端式月台,供南方鐵路公司的列車使用

乘客可從各個月台通過電梯、樓梯和自動扶梯進入月台下方的地面大廳,以前往其他月台轉乘。

於平日離峰時段,本站的列車班次每小時為:

東南列車(自 / 往查令十字車站)[51]

東南列車(自 / 往坎農街站)

所有服務本站的南方鐵路列車均以本站為起訖站。

倫敦橋地鐵站

倫敦橋
London Bridge
 
Tooley街入口
位置沙瑟克區
沙瑟克
地理座標51°30′18.00″N 0°5′10.00″W / 51.5050000°N 0.0861111°W / 51.5050000; -0.0861111
營運者倫敦地鐵
車站構造
無障礙車站 [53]
月台4
歷史
原先管轄機構城市及南倫敦鐵路
重要事件
1900年啟用
1999年10月7日銀禧線通車
服務
收費區1英語List of stations in London fare zone 1
車站列表
位置
 

倫敦橋地鐵站(英語:London Bridge tube station),是倫敦地鐵銀禧線北線銀行分支的轉乘站,屬於倫敦軌道運輸第1收費區。在2021年,一共有3,086萬人次使用本站,使本站成為倫敦地鐵網路中第4繁忙的車站。本站亦是惟一於站名中擁有「倫敦」字眼的倫敦地鐵站。[54]

銀禧線和北線在本站各自有2個月台,兩線月台均設有無障礙通道通往位於自治市高街的出入口。Tooley街出入口則只設電扶梯連接月台層。[55]

倫敦橋站的國鐵站和地鐵站設有各自獨立的付費區,需要轉乘國鐵的地鐵乘客需要先出閘,然後前往國鐵站的地面或上層大廳入閘。

地鐵站歷史

 
本站銀禧線月台

北線

1883年11月,興建倫敦市及沙瑟克地鐵(城市及南倫敦鐵路前身)的私人條例草案被呈交至國會審批。草案中的走線是由南倫敦沙瑟克區的象堡,於自治市設站後向北穿過泰晤士河底,並於倫敦市威廉王街設終點站。1884年7月28日,法案獲得御准,並成為倫敦市及沙瑟克地鐵法1884[56]1886年工程展開。[57]1890年12月18日城市及南倫敦鐵路首階段通車[58]。然而,當時鐵路下穿泰晤士河前的最後一站為自治市站,本站尚未興建。

1890年鐵路開通前夕,城市及南倫敦鐵路公司就已向國會呈交法案,以徵得國會批准興建一條自威廉王街至伊斯林頓的新鐵路[59]。由於威廉王街車站佈置惡劣,原有鐵路穿過泰晤士河後又需要以陡峭的坡度上升到該站,新鐵路並不打算直接連接到現有的運轉隧道,新鐵路總站會以人行地下道連接威廉王街車站,乘客可以通過人行地下道在兩條線路之間進行轉乘。該法案因新鐵路未能直通現有線路被國會否決[60]。公司早已認識到威廉王街車站的缺陷,在開通初期,總站很快就成為瓶頸,並導致列車擠塞。在線路開通僅一年後,公司就改為計劃建造一條新隧道以繞過有問題的鐵路北段,並在1891年11月向國會提交經修訂的法案[61]

新計劃中,新隧道將會於自治市站以北自原鐵路隧道分岔,改經倫敦橋並於該處設站,以方便乘客轉乘城際鐵路。然後,新隧道會於倫敦橋東側過河,並向北穿過倫敦市至天使。1893年8月24日,此計劃獲得御准[62]。1900年2月26日,繞過威廉王街車站的鐵路北延線通車,本站、銀行站及沼澤門站(時稱沼澤門街站)啟用,威廉王街車站及連接該站的隧道則於同日被永久關閉。[58][63]

本站啟用時,出入口設於三城堡樓,位於倫敦橋街和鐵路通道的路口。後來出入口改設於Tooley街和自治市高街。原有的出入口建築已於2013年3月被拆除。[64]

1987年11月18日國王十字站大火後,一份獨立報告建議倫敦地鐵研究各車站的客流及擁擠情況,並作出改善措施。[65]因此,擁擠的北線月台於1990年代後期被重建,以擴闊月台及通道空間,同時應付銀禧線開通所帶來的轉乘客流。[66]

北線銀行支線的北行隧道從自治市站以南(包括本站)到沼澤門站以南都是位於南行月台的東端,因此北線列車於本站是靠右側行駛。[67]

銀禧線

本站的銀禧線月台隨著銀禧線延線逐步通車而於1999年10月7日啟用[68],但月台啟用前一個月已有載客列車過站不停[69][70]。銀禧線延線建造工程為本站增設了一個新票務大廳。此大廳位於倫敦橋國鐵站的橋拱下,並於喬伊納街和自治市高街設出入口。[71]

月台建設期間,工程人員發現了一系列古羅馬時期的遺物,包括陶瓷和一些馬賽克碎片。部分遺物現被存放於本站予公眾展覽。考古學家發現本站銀禧線月台位置正座落在一條通往倫蒂尼恩的古羅馬主要道路上。[72]

與銀禧線延線的其他地下車站一樣,本站的銀禧線月台設有全高式月台門[73]

本站以西有一條順向橫渡線,因此銀禧線列車能夠以本站作終點站。[74][75]

車站相片

相鄰車站

前一站  英國國家鐵路 後一站
泰晤士連線
東克洛敦 / 諾塢交匯 / 多弗
東南列車
東南主線
東南列車
北肯特線
東南列車
貝克斯利希斯線
東南列車
達特福德環狀線
樹叢公園線
新十字 / Hither Green
東南列車
希斯線
新十字 / Ladywell
東南列車
格林威治線
多弗
東南列車
查坦主線(經奇斯爾赫斯特交匯)
僅限繁忙時間
終點站 南方鐵路
布來頓主線
新十字門 / 諾塢交匯 / 東克洛敦
終點站 南方鐵路
奧斯德線
東克洛敦
終點站 南方鐵路
南倫敦線
  倫敦地鐵
銀禧線
北線(銀行支線)

鄰近地標

接駁交通

倫敦水上交通於鄰近本站的倫敦橋城市碼頭提供三條航線服務:

航線編號 航線 參考資料
RB1 巴特西發電站碼頭/西敏碼頭 ↔ 北格林威治碼頭/巴金河畔碼頭 [76]
RB2 巴特西發電站碼頭 ↔ 北格林威治碼頭/格林威治碼頭 [77]
RB6 匹尼碼頭 ↔ 金絲雀碼頭 [78]

註:RB6航線於週末不設服務。

三條航線均以雙體船行走,並於繁忙時間提供更頻密的班次。


參考資料

  1. ^ London and South East (PDF). National Rail Enquiries. National Rail. 2006-09-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1-0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Station usage estimates. Rail statistics. Office of Rail Regulation英語Office of Rail and Road.  注意:各年度之間的統計方法可能不盡相同。
  3. ^ 3.0 3.1 Waterloo - Station Usage 2019-2020 (PDF). Office of Rail Regulation. [10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01). 
  4. ^ Jackson 1984,第144頁.
  5. ^ 5.0 5.1 Jackson 1984,第145頁.
  6. ^ Gordon 1910,第187頁.
  7. ^ London Bridge station roof set for Aberystwyth museum. BBC News Wales. 31 May 2013 [4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0). 
  8. ^ Turner 1977,第42頁.
  9. ^ Turner 1977,第26–39頁.
  10. ^ Jackson 1984,第145–146頁.
  11. ^ Turner 1977,第176–9頁.
  12. ^ 12.0 12.1 12.2 Ellis 1971,第223頁.
  13. ^ 13.0 13.1 A notable station centenary. The Railway Gazette. 11 December 1936: 966–7. 
  14. ^ Jackson 1984,第147頁.
  15. ^ Jackson 1984,第150–1頁.
  16. ^ Turner 1978,第23頁.
  17. ^ Jeffs 2013,第12頁.
  18. ^ 18.0 18.1 Christopher 2015,第152頁.
  19. ^ London Railways Track Map for 1870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 London: Quail Map Company. 1983: 23. 
  20. ^ Jackson 1984,第158頁.
  21. ^ 21.0 21.1 Jackson 1984,第152頁.
  22. ^ Jackson 1984,第154頁.
  23. ^ Jackson 1984,第156–157頁.
  24. ^ 24.0 24.1 24.2 Jackson 1984,第160頁.
  25. ^ Jackson 1984,第162頁.
  26. ^ 26.0 26.1 Jackson 1984,第161頁.
  27. ^ Jackson 1984,第166–167頁.
  28. ^ Welch, Michael. London steam: Scenes from the Fifties and Sixties. Harrow Weald: Capital Transport Publishing. 1999: 60. ISBN 1-85414-214-3. 
  29. ^ Eddolls 1983,第31–32頁.
  30. ^ Simmons & Biddle 1997,第291頁.
  31. ^ Jackson 1984,第356頁.
  32. ^ Historic England. Bridge Over North End, London Bridge Station (1385629). 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英語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 8 January 1988 [16 February 2018]. 
  33. ^ Historic England. London Bridge Station, Platforms 9–16 (Brighton Side) (1385808). 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英語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 19 December 1988 [16 February 2018]. 
  34. ^ Gourvish & Anson 2004,第314頁.
  35. ^ Dynes, Michael. Faster London rail links planned. The Times (London, England). 25 September 1991: 3 [16 February 2018]. 
  36. ^ Spotlight on Christmas 2017: Thameslink Programme. Network Rail. 2017 [16 Febr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37. ^ Network Rail 2005b,第17, paragraph 2.25頁.
  38. ^ London Bridge Redevelopment (PDF). [11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6 August 2013). 
  39. ^ Thameslink KO2 Presentation (PDF). [11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11 December 2015). 
  40. ^ Thameslink Programme. [11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41. ^ First new platforms of rebuilt London Bridge Station take shape. london-se1.co.uk. [202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5). 
  42. ^ London Bridge rebuild moves into final phase. Thameslink Programme. 6 September 2016 [9 April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4). 
  43. ^ No Charing Cross trains to call at London Bridge rail station from Monday. www.thameslinkprogramme.co.uk. [202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3). 
  44. ^ Network Rail 2005b,第17, paragraph 2.26頁.
  45. ^ Network Rail 2005b,第17, paragraph 2.24頁.
  46. ^ How Far Should We Go in Sacrificing Our Heritage For 21st Century Enterprise?. Huffington Post. 16 January 2012 [202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2). 
  47. ^ London Bridge is open! Final section of massive new concourse and five new platforms open to the public as historic redevelopment begins countdown to completion. Network Rail. [202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48. ^ London Bridge station makes 2019 Riba Stirling Prize shortlist. BBC. 18 July 2019 [18 Jul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3). 
  49. ^ Waterloo - Station Usage 2020-2021 (PDF). office of Rail Regulation. [10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9-22). 
  50. ^ 2021年12月時間表. 東南列車有限公司. [2022-02-06]. 
  51. ^ May 2022 Timetables. 泰晤士連線. [2022-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30). 
  52. ^ Step free Tube Guide (PDF). Transport for London.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6-03). 
  53. ^ Standard Tube Map (PDF). Transport for London. [26 August 20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6-25). 
  54. ^ London Bridge Axonometric Map (地圖). Transport for London. [16 June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55. ^ 第25382號憲報. 倫敦憲報. 29 July 1884. 
  56. ^ Badsey-Ellis 2005,第42頁.
  57. ^ 58.0 58.1 Rose 1999.
  58. ^ 第26109號憲報. 倫敦憲報. 25 November 1890. 
  59. ^ Badsey-Ellis 2005,第48頁.
  60. ^ 第26226號憲報. 倫敦憲報. 24 November 1891. 
  61. ^ Badsey-Ellis 2005,第61頁.
  62. ^ Day & Reed 2010,第46頁.
  63. ^ Louise Coysh (編). Labyrinth: A Journey Through London's Underground by Mark Wallinger. Art / Books. 2014: 95. ISBN 978-1-908-97016-9. 
  64. ^ Fennell 1988,第169頁.
  65. ^ Eng., Mitchell, Bob, C. Jubilee Line extension : from concept to completion. London: Thomas Telford. 2003: 23. ISBN 0727730282. OCLC 51945284. 
  66. ^ Yonge, John. Jacobs, Gerald , 編. Railway Track Diagrams 5: Southern & TfL 3rd. Bradford on Avon: Trackmaps. November 2008. map 39B [1994]. ISBN 978-0-9549866-4-3. 
  67. ^ Opening the new Extended Jubilee Line Station at London Bridge. London Transport. 17 October 1999 [27 Ma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April 2000). 
  68. ^ Horne 2000,第80頁.
  69. ^ Day & Reed 2010,第207頁.
  70. ^ Day & Reed 2010,第210頁.
  71. ^ Boudicca rampaged through the streets of south London. New Scientist. 21 October 1995 [1 Octo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5). 
  72. ^ Mind The Gap. Railway Technology. 9 February 2009 [16 Febr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30). 
  73. ^ Inter Infraco Track Boundaries (PDF). [2022-10-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0-08). 
  74. ^ Detailed London transport map. [2022-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 
  75. ^ Matters, Transport for London. RB1 river route. tfl.gov.uk. [1 Ma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2). 
  76. ^ Matters, Transport for London. RB2 river route. tfl.gov.uk. [16 Sept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7). 
  77. ^ Matters, Transport for London. RB6 river route. tfl.gov.uk. [16 Sept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2). 

參考書籍/網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