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軍破敵:阿提拉
《全軍破敵:阿提拉》(英語:Total War: Attila)是一由Creative Assembly開發、經SEGA公司於2015年2月17日在Windows、OS X及Linux平台上發行的電子遊戲,該作為《全軍破敵》系列第九部作品。
全軍破敵: 阿提拉 | |
---|---|
類型 | 回合制策略、即時戰術 |
平台 | Windows、OS X及Linux[1] |
開發商 | Creative Assembly |
發行商 | SEGA |
音樂 | 理察·比度 (Richard Bedow) |
系列 | 全軍破敵系列 |
引擎 | Warscape |
發行日 | Windows及OS X 2015年2月17日 Linux 2015年內 |
遊戲背景設定為描述歐洲民族大遷徙及中世紀前期的歷史進程,於公元395年開始,當時歐洲正處於西羅馬帝國崩潰和大規模蠻族入侵的水深火熱中。雖說遊戲以匈人王阿提拉命名,但其實遊戲開始時阿提拉並未登位(遊戲開始時匈人王為烏爾丁)。
遊戲內容
戰役
遊戲版圖東延大夏、西達伊比利亞;南起撒哈拉、北至喀里多尼亞。每個行省由三個城市組成,而每個城市又可以被單獨占領。數以百計的城市和地區不同於前作《羅馬II:全軍破敵》,但是地圖規模僅比上代稍大。《全軍破敵: 阿提拉》地圖比上代多增加了現今俄羅斯西部草原地區,使得玩家要多留意四處游牧的匈人。一個行省的最大城市被定為行省首府,而行省首府在遊戲初始有更多的建築槽。與羅馬II不同的是,本作現在終於可以給小城鎮升級圍牆了,而且玩家也可以給每個城鎮改名。
派系
遊戲中有56個不同的派系[2],其中於主戰役中共有25個派系可用(已包含所有下載包),其餘31個派系為不可用的NPC。在遊戲的最初版本有10個可玩派系,而最終無須額外付費可玩的派系則有13個,其餘12個可玩派系則需透過大部分需額外付費購買的下載包獲得。8個初始的游牧派系沒有任何城市或地區,2個派系甚至需要永遠保持游牧生涯,不得佔領任何城市或地區,但是游牧中的派系可以在任何地方安營紮寨。3個派系不能轉成游牧狀態,46個派系初始有自己的城市和地區。每個派系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兵種、戰略及文化特色。
*註:此處所列可玩派系已包含所有下載包
下載內容DLC
《全軍破敵: 阿提拉》有源源不斷的下載包提供了新的派系、單位、戰役來補充遊戲。首個下載包「維京先祖文化包」於2015年2月17日與遊戲發售日同步推出,其增加了丹麥人、朱特人和吉特人三個北歐維京人派系。第二個下載包「長鬍子文化包」於3月4號推出,增加了倫巴第人、阿勒曼尼人及勃艮第人三個日耳曼人派系。第三個下載包「凱爾特文化包」已於3月25號推出,增加了皮克特人、艾布拉尼人和喀里多尼亞人三個凱爾特民族派系。
於2015年6月25日,Creative Assembly推出了第一個獨立戰役下載包,名為《最後的羅馬人》,遊戲背景為查士丁尼大帝及貝利撒留遠征西羅馬帝國故土的汪達爾戰爭及東哥特戰爭。戰役可玩派系亦全部於主戰役可玩,分別為:東羅馬帝國、東哥特王國、西哥特王國、汪達爾王國及法蘭克王國;同日更新蘇維匯人一個主戰役免費可玩派系。
於2015年9月15日,Creative Assembly推出了第四個派系下載包,名為《沙漠帝國》,新增了坦奴克阿拉伯部落、希木葉爾王國及阿克蘇姆帝國三個可玩派系,以及三種新宗教:東方教會、猶太教及閃族宗教;同日更新拉赫姆王國一個主戰役免費可玩派系。
於2015年12月10日,Creative Assembly推出了第二個獨立戰役下載包,名為《查理曼霸業》,遊戲背景為查理曼大帝及其治下的法蘭克王國稱霸歐洲的歷史。戰役推出了八個全新的可玩派系,包括:法蘭克王國、丹麥王國、倫巴底王國、科爾多瓦酋長國、麥西亞王國、阿斯圖里亞斯王國、撒克遜人及阿瓦爾人;同日更新嚈噠帝國一個主戰役免費可玩派系。
於2016年2月25日,Creative Assembly推出了第五個派系下載包,名為《斯拉夫民族》,新增了安提人、斯卡拉維人及威尼第人三個可玩派系;同日更新加拉曼提人一個主戰役免費可玩派系。
遊戲評價
評價 | ||||||||||||||||||||||||||||
---|---|---|---|---|---|---|---|---|---|---|---|---|---|---|---|---|---|---|---|---|---|---|---|---|---|---|---|---|
|
《全軍破敵: 阿提拉》收到了遊戲媒體的積極評價。GameRankings給予了77.90%的累積好評分,Metacritic給予了81/100的評分。
《PC Gamer》的編輯Dan Griliopoulos給予了遊戲83/100的評分,他肯定了遊戲中展現的恢宏歷史、可玩性高的多人模式、悠揚的音樂、生動的動畫和音效。他也讚揚了遊戲中軍隊和將領管理系統的改進,比如準確反映了歷史的族譜回歸。當然遊戲中AI問題、多人遊戲中的聊天延遲、掉影格和BUG也不能不提。他總結說:「《全軍破敵: 阿提拉》就是《全軍破敵: 羅馬II》的野蠻人入侵版加上一堆BUG修正。遊戲仍需要許多工作來達到它的完美境地,遊戲面市就帶著些BUG令人不快,但是本作告訴了玩家遊戲開發商在聆聽玩家的建議。」[10]
IGN的TJ Hafer給了遊戲8.1/10的評價,他肯定了遊戲中戰術多變的戰役、AI,升級的介面、圍城戰和經濟系統,新的兵種和改進的即時戰鬥,並說:「排兵布陣有了更多的選擇」。他也評價說:「遊戲給玩家們以這些古代人視角來面對侵襲、劫掠、破壞和毀滅」。但他也批評了遊戲中的一些空氣牆、不友好並複雜的內政與外交系統、偶爾犯傻的AI和消失的凱爾特可玩派系(但後續推出DLC增加了)。他總結說:「《全軍破敵: 阿提拉》是一款更加整潔,歸納整理後的作品。它不是《羅馬II》的新文明擴展版,而是細化改進升級版。《阿提拉》實至名歸,比在《羅馬II》中的徘徊前進了更堅定的一步。」[9]
《GamesRadar》的Atlas Burke稱讚了遊戲圖像、音效和新改進。他說:「新改進就是對《羅馬II》問題的反饋」。他也稱讚了遊戲舒適的玩法,優秀的戰場戰術、升級的AI和UI、可把游牧聚落轉變成軍團、著重突出了政治中的陰謀詭計。然而,他批評遊戲中冗長的建築周期、技術問題、過於簡單的介面和不平衡的兵種。他總結說「《全軍破敵: 阿提拉》是一款棒極了的策略遊戲,不用再為跟前作對比而嘆息」。[7]
《Destructoid》的編輯Greg Tito對遊戲稍抱有負面評價,僅給了遊戲6.5/10評分。他稱讚了遊戲中選擇設置和即時戰鬥的提升,但對戰役地圖範圍稍有不滿。他批評了政治系統的變化和貿易外交的問題。他認為《阿提拉》中有太多「似曾相識」,「甚至不用每次重做程式」,「在逝去的輝煌中找一個精美的復刻也許不是個好的選擇」。[5]
參考來源
- ^ Total War: ATTILA on Steam. steampowered.com. [2015-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a11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Total War: Attila reviews. GameRankings. CBS Interactive.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 ^ Total War: Attila for PC reviews.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4).
- ^ 5.0 5.1 Greg Tito. Review: Total War: Attila - Be the barbarian. Destructoid. 2015-02-12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3).
- ^ Griffin Vacheron. Total War: ATTILA review. Game Revolution. 2015-02-12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4).
- ^ 7.0 7.1 Atlas Burke. Total War: Attila review. GamesRadar. 2015-02-12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4).
- ^ Nick Capozzoli. Total War: Attila review: Horders. GameSpot. 2015-02-12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4).
- ^ 9.0 9.1 TJ Hafer. Total War: Attila review: Greatness from the Ashes. IGN. 2015-02-13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3).
- ^ 10.0 10.1 Dan Griliopoulos. Total War: Attila review. PC Gamer. 2015-02-12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4).
- ^ Colin Campbell. Total War: Attila review: The Empire. Polygon. 2015-02-12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2).
- ^ Thew, Geoff. Review: Total War: ATTILA. Hardcore Gamer. Hardcore Gamer. 13 February 2015 [13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