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進會
共進會是清帝國晚期的一個革命團體,1911年與文學社發動了武昌起義。共進會的入會宣言中奉同盟會的孫中山、劉公、譚人鳳、宋教仁為領袖[1]。中國大陸官方資料認為前者是後者的外圍組織[2],亦有學者認為兩者是相互獨立的組織、無隸屬關係[3];部分學者認為前者和後者之間存在親緣和離合關係[4],前者從後者分離後有著自己的綱領,並非在同盟會的部署下開展工作[5]。
共進會 | |
---|---|
領袖 | 孫文(法理上) |
創始人 | 張伯祥 鄧文翬 焦達峰 孫武 劉公 |
成立 | 1907年8月18日 |
分裂自 | 同盟會 |
意識形態 | 排滿主義 共和主義 |
國內組織 | 同盟會(法理上) 革命派 |
鐵血十八星旗 | |
清朝政治 政黨 · 選舉 |
共進會成立
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團體聯合成立中國同盟會,致力於「反滿革命」和「建立民國」 ,但隨著內部的意見分歧,進而引發了其內部的權利鬥爭和分裂,形成以章太炎、劉師培、陶成章為首的江浙派;以孫文為首的廣東派;以黃興、宋教仁、劉揆一為首的兩湖派[3]。
根據當時參與組建共進會的吳玉章的回憶,他和焦達峰當時認為同盟會只顧著搞武裝起義,忘了黨工作,所以他們決定組成立一個組織全國所有會黨都聯合起來[6]。1907年8月18日張伯祥、鄧文翬、焦達峰、孫武、劉公等主要人物,在日本東京,開會討論後正式成立了共進會。
當時參加共進會成立的有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浙江、廣東、廣西、雲南、安徽等省70多人[7]。
目標及組織
該黨宣言一部分如下[8]:
嗚呼!吾同胞苦於祖國淪亡,呻吟於異族專制之下,垂三百年矣。以四萬萬黃帝子孫神明華胄之多,而屈辱於區區五百萬腥膻之韃虜,其可恥可哀為古今天下笑,孰有過於此者,凡有血氣皆當奮起,以雪此累世之深仇。此共進會今日成立的原因及其宗旨意義之所在也。其進者,合各黨派共進於革命之途,以推翻滿清政權光復舊物為目的,其事甚光榮,其功甚偉大,其責任亦甚艱巨也……
又1911年11月17日的《中西日報》,刊登了一份該會入會申請書,該宣言將同盟會綱領中平均地權改為平均人權:
中華民國湖北省□□府□□縣□□□,今蒙□□□□□介紹,得悉軍政府以驅逐滿虜,恢復漢族,建立民國,平均人權為目的,願入鄂部總會效力,聽從派遣。所有一切規則,永遠遵守,不敢違背。倘有違犯,聽從罰辦。謹祈本會參謀長宋教仁保送,本會總理長劉公承認,本部特別員譚人鳳申報,軍政府大總統孫中山註冊。
介紹人□□□ 入會人□□□
通訊處 由□□轉黃帝紀元四千六百〇九年八月□日具
發展
1908年年末共進會首領孫武回到武漢重組渙散的組織[9],而焦達峰又於9月回到武漢。1909年,兩人建立在武漢建立共進會機關。又同盟會和共進會員居正此時在劉公養病後奉同盟會統籌部的之命,返回湖北參與工作[10]。又孫武很快對秘密會社喪失信心,開始轉向新軍發展會員和盟友[9]。並與群治學社建立聯繫。
1911年6月1日,在同盟會及各派誘導下,共進會與文學社同意合作。用了三個多月制訂出合作的細節和成立一個聯合指揮部。
與中國同盟會的關係
李天星[11]認為,同盟會的領導原本對共進會並不了解,直到1911年3月,譚人鳳到各地視察情況到武漢時,才與孫武、居正等人有所接觸,並將其部分經費捐給共進會。從同盟會與共進會的革命綱領及目標、鬥爭策略和經費來源等方面看,共進會並非是同盟會的內部團體,兩者之間除了「排滿革命」這一目標共通外,共進會是一個獨立於同盟會之外的自主的革命團體[3]。
黨德信認為[12],有五點原因認為他是同盟會領導下一個組織。第一,在1909年劉公養病後,共進會和同盟會會員居正奉同盟會統籌會之命回國回湖北參與工作。第二,1909年秋天孫武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武漢巡警偵知,逃亡廣州。在廣州期間,孫武幫助共進會會員熊越山在廣東起事,失敗後孫武逃亡香港,經馮自由介紹入同盟會,之後「香港機關部與武漢黨人通信不絕」[13]。第三,漢口長青里的共進會總機關是黃興出資800元資助建立。第四,1911年7月,宋教仁、譚人鳳在上海建立同盟會中部總會,共進會曾派居正參與。同年9月,共進會和文學社曾派人到上海請「黃興宋教仁來鄂主持大計」[14]。第五,居正曾在1911年10月2日派呂志伊去香港請黃興參與指揮。
辛亥革命先驅楊玉如、張難先亦認為共進會乃同盟會的分支。楊玉如記述道:張伯祥「始亦嘗稱總理,後因同盟會會員議決,凡屬革命黨員,只奉孫中山一人為總理,無論何黨何派,均不得用總理二字,故改稱會長。」[15]張難先回憶說:共進會「並以同盟會之總理為總理,直同盟會之外府也。」[16]
共進會創始人之一孫武,在1911年5月共進會、文學社第一次商議聯合的會議上說:「我們共進會是同盟會的系統,直屬東京本部領導,與各省都有聯絡。」[17]
參見
參考資料
- ^ 为辛亥武昌首义立下赫赫战功的共进会和文学社. 今日中國. 2011-10-10 [2014-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 ^ 近十年中国共产党与辛亥革命关系研究纵览.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10-10 [2014-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0).
- ^ 3.0 3.1 3.2 共进会与同盟会的关系再探讨 (PDF). 鹽城師範學院. 2011年8月 [2014-04-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7).
- ^ 湖北省歷史學會.辛亥革命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 ^ 李時岳. 辛亥革命時期兩湖地區的革命運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編.1980:66
- ^ 《吳玉章回憶錄》,49頁,1978年,中國青年出版社
- ^ 《辛亥革命先著記》,14頁,1958年,科學出版社
- ^ 《共進會的原起即其若干制度》,鄧文輝、1956年、第三期、14頁
- ^ 9.0 9.1 《劍橋中國晚清史》 第九章 共和革命運動 大聯合的出現
- ^ 《湖北革命知之錄》,張難先,第179頁
- ^ 我系参加安徽大学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论文评审结果. 安徽大學. 2011年 [2014-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也谈共进会和同盟会的关系. 青海社會科學. 1984年 [2014-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0).
- ^ 《革命逸史》初集,馮自由,第250頁
- ^ 《辛亥革命首義回憶錄》第二輯,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01,第178頁
- ^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第15頁。
- ^ 張難先:《湖北革命知之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第179頁。
- ^ 金沖及. 辛亥革命史稿.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107.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共進會-一個晚清的革命團體〉,《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三輯辛亥革命》(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