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世界

衝突世界(英語:World in Conflict是一款執行於Windows平台的架空歷史題材即時戰略遊戲,由威望迪遊戲旗下的遊戲公司Massive Entertainment開發,動視子公司雪樂山發行,由於動視和威望迪遊戲重組為動視暴雪後將製作公司出售給了育碧[4][5]而變更為育碧發行。本遊戲於2007年9月發布,PC版資料片衝突世界:蘇聯進攻英語World in Conflict: Soviet Assault》於2009年3月下半月發布。[6][7]原本作為獨立遊戲的《蘇聯進攻》主機版則被動視公司取消。

衝突世界
  • World in Conflict
《衝突世界》的遊戲封面
類型即時戰略[1]
平台Microsoft Windows
開發商Massive Entertainment
發行商雪樂山育碧軟體
設計師Magnus Jansén
引擎MassTech Engine[2]
模式單人遊戲多人遊戲
發行日
  • 北美:2007年9月18日
  • 澳洲:2007年9月20日
  • 歐洲:2007年9月21日
[3]

本遊戲由曾與湯姆·克蘭西共同創作小說《紅色風暴英語Red Storm Rising》的拉瑞·邦德英語Larry Bond擔任遊戲的劇情顧問[8]。遊戲的背景設定則發生在平行世界的1989年,由於蘇聯遭遇經濟崩潰並且未能從西方獲得外交援助,導致蘇聯入侵西歐,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9][10]

遊戲

作為最早採用DiretX 10的遊戲之一,《衝突世界》的遊戲畫面加入了柔和粒子技術和容積雲技術,並支援戰略地圖和戰局細節的雙螢幕玩法[11]。《衝突世界》不提供基地建設和資源收集。玩家在遊戲中將有一個預先確定數量的增援點來購買單位。當玩家購買一個單位時將減去相應的增援點,20秒後單位將被空投到指定地點。當一個單位被摧毀,增援點將慢慢地回收:這樣玩家就可以繼續將增援部隊召喚到這場戰鬥中來。缺乏機動遊戲基地和部隊建設使遊戲更類似的「即時戰術遊戲」(RTT)。另一個例子是Massive Entertainment的《地面控制》,該遊戲有時被認為是《衝突世界》的前身。事實上遊戲的設計者認為《衝突世界》是一個RTT遊戲。[12]

《衝突世界》包含三個主要陣營:美國蘇聯北約,在多人遊戲中均可以使用,在2009年3月推出資料片《衝突世界:蘇聯進攻》中增加了蘇聯陣營的單人戰役任務[7][13][14]。玩家可以在戰鬥中選擇四個中的一個角色:步兵、空軍、支援和裝甲部隊。步兵角色可以使用各種步兵小分隊,如反戰車小組,狙擊手等。裝甲部隊角色包括輕型運輸車輛和各種戰車。空軍可以反裝甲,獲得制空權,利用直昇機偵察和運輸。支援角色包含防空單位,火砲和維修單位。玩家可以購買其他角色的基本單位,但價格更貴,這為玩家提供了不同的選擇。此外,每個角色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單位,即不可以被其他角色購買。

大多數單位都有特殊的進攻和防禦能力,使用後需要冷卻。例如,標準步兵有使用榴彈發射器攻擊和短跑機動的能力。《衝突世界》使用了類似《終極動員令:將軍》的戰術援助制度。戰術援助制度可以讓玩家執行諸如在呼叫空襲,部署傘兵或地毯式轟炸等行動。

單人戰役

 
衝突世界中的一個大型的前哨戰

《衝突世界》的單人戰役靈感來自決勝時刻系列榮譽勳章系列。在單人戰役中,玩家需扮演美國陸軍軍官帕克中尉。他的臉容從來沒有在遊戲中顯露出來。在單人戰役中,玩家需要主導軍隊的大部份行動。同時,人工智慧則會處理戰場上的其餘行動。與此相反,其他的即時戰略遊戲均完全由玩家操控戰場上的行動。遊戲中,玩家亦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地點的軍事行動,其中包括美國、歐洲和蘇聯。單人戰役模式的旁白配音為而亞歷·鮑德溫

故事概要

在1989年11月,蘇聯軍隊突襲了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美軍國民兵在帕克少尉和班農上尉領導對抗蘇軍並撤離平民。在撤離行動結束後與索耶上校及國民兵的偉伯上尉會合,一路向南撤退並進駐華彬莊園,在密蘇里號戰艦的支援下終於迫使蘇軍暫停進攻。一個月後,蘇軍再次向東進攻,目的是佔領特勒堡以阻止美國進行星戰計畫。但蘇聯並不知道該計畫是虛構的,且它的存在是為了避免蘇聯使用核武。因此保衛該設施和避免實情曝光成為了美軍的首要任務,而索耶和他的部隊在特勒堡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拖延戰鬥,然而由於蘇軍佔有數量優勢,索耶上校被迫下令撤退並對特勒堡進行核武攻擊。班農上尉為了彌補過去的錯誤而自願留下吸引敵軍注意力,最終核彈消滅了殘存的蘇軍,而班農和他的部隊也在核爆中與敵軍同歸於盡。

在美國西海岸爆發戰爭的幾個月之前,因外交手段遲遲無法得到進展的情況下,蘇聯軍隊突然開始大舉進攻西歐。美軍派遣索耶上校、帕克少尉和班農上尉協助北約部隊反擊入侵法國馬賽的蘇聯軍隊。雖然在進行過數場戰役後深入敵區,破壞蘇聯入侵法國的總指揮部迫使敵軍撤退,但是班農卻擅離職守,導致了法國指揮官薩巴蒂爾死亡。後來,他們被送到蘇聯境內執行一項秘密任務,就是從墜毀的B-2轟炸機中尋找飛行員與機上攜帶的情報。任務途中班農上尉由於視線不良而下令對疏散中的平民開火,此事讓索耶上校大為火光。檢視情報過後發現蘇聯有大量潛艦在某座海軍基地進行集結,隨即部隊被派往該座基地進行破壞並搜尋情報,最後成功破壞數艘潛艦並從中尋獲一份任務計畫書,內容顯示蘇聯潛艦部隊準備攻擊美國西岸。雖然潛艦行動因為損失大量潛艦且美軍已有防備而宣告失敗,但蘇聯特種部隊仍成功佔領紐約自由島,帕克少尉被指派擔任武裝直升機部隊指揮官,協助美國陸軍遊騎兵擊退入侵紐約的蘇軍。這些蘇軍試圖將化學武器藏在自由女神像內,並將這些化學武器在曼哈頓中釋放出來。隨著帕克有效地襲擊自由島,自由島最終為美軍奪回,且美軍轟炸自由女神像的行動亦因蘇軍的失敗而緊急取消,美軍最終奪回自由島,戰役結束後部隊回到西雅圖進行整休。

在美國特勒堡的核彈攻擊後,帕克少尉與偉伯上尉會合,在仍充滿致命輻射的環境下尋找主力部隊、殲滅蘇聯殘軍,同時也維修被放棄的蘇聯裝甲車成為戰力,最後終於和主力部隊會合。此時傳來一份情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戰爭並成為蘇聯的盟友。中華人民共和國向亞洲多處發動襲擊,並將支援在西雅圖作戰的蘇軍。美國總統因此問將軍有甚麼方案阻止中國軍隊登陸西雅圖,將軍回答第一個是從歐洲撤回二個師、代價是歐洲可能淪陷及第二使用B83核彈,後來美國總統命令在核彈襲擊中倖存的美軍去重奪西雅圖,若無法及時奪回西雅圖,便計劃利用核彈將西雅圖和敵軍玉石俱焚。索耶為了避免發生班農上尉那樣的犧牲,命令其軍隊必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隊到達前重奪西雅圖。他們成功突破紅軍前線,並奪取普吉特海灣和蘇軍的反艦飛彈發射器以對抗中國海軍,但仍不足以阻止中國軍隊登陸西雅圖。美軍開始對西雅圖的蘇軍進行反攻,最終成功在中國軍隊到達前摧毀蘇軍指揮中心,三架F-15已經到達西雅圖港口並對港口蘇聯船隻投下炸彈後,索耶上校、帕克上尉、偉伯少校正在討論如何掃蕩西雅圖的蘇聯殘軍,此時蘇聯狙擊手正試圖狙擊索耶上校但誤擊偉伯少校,上校拿起偉伯少校的槍向狙擊手反擊後,確認偉伯少校的傷勢並讓帕克上尉去找醫護兵,所幸傷勢不嚴重,在偉伯少校經過短暫治療後,重新指揮他的部隊對抗殘存蘇軍,最終在美軍死守據點與威金斯上校的營大隊抵達後,成功擊潰殘存蘇軍。在西雅圖安全後,中國艦隊在缺少支援下,無法登陸西雅圖後便開始返航。

多人模式

《衝突世界》的遊戲魅力之一就在於多人模式。多人模式下,玩家可選擇美國或蘇聯陣營中的步兵(Infantry)、裝甲(Armor)、陸航(Air)、支援(Support)四類兵種[15]進行遊戲。每類兵種均有獨特的遊戲風格[16]

作戰兵種

步兵

步兵主要包括普通步兵、反戰車步兵、傘兵、狙擊手和工程兵以及配套運輸車輛。步兵的火力也能打擊到直昇機。供玩家參考的建議總結[17]如下:考慮到步兵較慢的響應和脆弱的防護,他們並不適合用來微操,但步兵卻是執行多種任務和戰術的好手。操控步兵的技巧在於讓他們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步兵要注意使用高地、森林、建築等進行自身掩護,有時需要禁止開火,但不要讓狙擊手一直待在建築內,因為暴露後將成為砲兵的攻擊對象。使用裝甲車載具可以提高步兵的機動和防護。

裝甲

裝甲單位包括輕、中、重三型戰車,裝甲運輸車,兩棲裝甲車。供玩家參考的建議[18]有:在火力、防護和機動方面,裝甲單位有很大優勢。由於側面和後面裝甲相對較弱,裝甲單位應始終以正面朝向對方火力來源。面對武裝直昇機或反戰車單位突襲時要逐一釋放各單位的防禦煙幕以換取己方防空單位救援的時間。裝甲運輸車擁有較強的防空火力,有的還配備了反戰車飛彈。兩棲裝甲車適合用於渡河搶點,藉助河流有時可以避開對方的防禦陣地。

支援

支援單位包括中、重型防空車,裝甲維修車,中、重型火砲。尤其是火砲等裝備,在戰場上能夠進行強大的火力輸出,但也受到無法參與近戰的限制。當與友方裝甲單位協調時,支援單位才能發揮最佳效果。選擇支援單位還意味著玩家可以使用更少的戰術支援點[19]來進行遠程活力打擊。

陸航

陸航單位主要包括輕型武裝偵察直昇機、中型和重型武裝直昇機及運輸型直昇機。空中單位的優勢在於高度的機動性並搭配強大的火力,在沒有敵方防空單位的情況下,陸航單位可以正面對抗敵人。其缺陷在於無法占領指揮點[20]以及在面對防空車、裝甲運輸車和步兵防空單位時較為脆弱。

本地多人模式

在《衝突世界》初始介面中的多人模式有「在本地網路中遊戲[21]」的選項,通過創建或加入本地伺服器,使用相同網路的區域網路玩家可以進行對戰。

線上多人伺服器

遊戲的多人後端中央伺服器「Massgate[22]」為所有《衝突世界》玩家提供多種線上功能,但在2015年12月育碧官方宣布關閉Massgate[23]。幸運的是,2017年12月育碧發布了Massgate的開源版本,包含了有關構建和執行Massgate、Web伺服器和專用伺服器的資訊,甚至還有一些改進建議。程式碼開源後,任何玩家都可以託管他們自己的Massgate伺服器。育碧表示,開源版本的程式碼與 2007 年遊戲發布時的程式碼基本相同,只做了很小的調整,使它建立在一個相對現代的編譯器上,並消除了管理CD金鑰的必要性[24]。Massgate原先是用MySQL 4.2.1構建的32 位舊版本伺服器,它已通過更新版本的MySQL進行了簡要測試,但不能保證能夠完美工作。玩家需要MySQL、CMake以及某些版本的Visual Studio軟體才可使用這些後端程式碼,並需要一定的程式設計知識[25]。玩家社群非常興奮,也許很快就會出現飯制《衝突世界》的多人伺服器。

資料片

該遊戲的新版本《衝突世界:蘇聯進攻》在2009年3月作為Windows版的資料片發布。[26][27]原發布計劃中為家庭遊戲機Xbox 360PS3開發的同名遊戲已經取消。[28]新版本包括了來自蘇聯角度的全新戰役。在新的版本可以通過使用上下文選單或使用語音通訊耳機在戰場上調用增援,就像《湯姆·克蘭西世界戰局》。遊戲包括新的地圖,以及新的電影和過場動畫,但沒有包括新單位。[29]

2008年8月6日,動視暴雪將Massive Entertainment出售給育碧軟體[30]隨即育碧發布了新的零售組合《衝突世界:完整版》,其包含《衝突世界》和資料片《蘇聯進攻》兩款遊戲。完整的遊戲包可通過零售商店GO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購買或經由育碧在2017年12月份發起的限時贈送活動[31]免費獲得。其他遊戲平台如Steam、Direct2Drive上的《衝突世界》均下架不再銷售。

模組

《衝突世界:現代戰爭》[32]模組在2011年發布,目前已更新到5.1版。

評價

評價
匯總得分
匯總媒體得分
GameRankings89/100[39]
Metacritic89/100[40]
評論得分
媒體得分
Eurogamer9/10[33]
Game Informer9.25/10[34]
GameSpot9.5/10[35]
IGN9.3/10[36]
PC Gamer英國88/100[37]
PC Gamer美國93/100
PC PowerPlay英語PC PowerPlay9/10
PC Zone英語PC Zone92/100[38]
Games for Windows8/10[41]

《衝突世界》主要獲得極高的評價。在北美、德國和澳大利亞,《衝突世界》均在發佈後一周中高居每週銷售排行榜的首位[42]。 《衝突世界》在遊戲評論家手中收到了「普遍良好的評價」。 Metacritic給予衝突世界的評分為89%[39]Gamespot則給予遊戲9.5/10的評分,稱之為「工作室的傑作」,並授予編輯推薦獎[35]IGN亦授予《衝突世界》編輯推薦獎[36]。另外,澳大利亞遊戲雜誌PC PowerPlay和PC Zone均給予此遊戲「經典獎」[38]PC Gamer US除了授予《衝突世界》編輯推薦獎外,還將之列為2007年RTS遊戲之最。

在遊戲的最初版本於2007年9月推出之前,《衝突世界》已於2007年電子娛樂展覽中獲得多個獎項:

  • IGN:最佳PC戰略遊戲、最佳戰略遊戲(所有平台)、2007年E3最佳遊戲[43][44]
  • Gamespot:E3最佳策略遊戲、2007年E3編輯推薦獎[45]
  • GameTrailers.com:E3最佳戰略遊戲[46]
  • Game Critics:2007年E3最佳戰略遊戲、2007年E3 遊戲之最[47]

《衝突世界》成為了2007年職業電子競技聯盟世界巡迴的其中一個遊戲。[48]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 McWhertor, Michael. Ubisoft Buys Massive, World In Conflict. Kotaku. Nov 10, 2008 [2009-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4). 
  2. ^ 3D Engine: MassTech. MobyGames. [200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7). 
  3. ^ Steam 上的 World In Conflict Demo. Steam. [2016-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7). 
  4. ^ Jason Ocampo. Massive Sell Off. IGN. 6 August 2008 [6 August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4). 
  5. ^ Ubisoft Acquires Massive Entertainment. [6 August 2008]. 
  6. ^ Thorsen, Tor. 360 entering World of Conflict. GameSpot. 2007-06-13 [2007-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7. ^ 7.0 7.1 Randolph Ramsey. Interview with Nicklas Cederström. GameSpot. 2007-04-16 [2007-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0). (英文)
  8. ^ 《冲突世界》十周年纪念:Massive光辉的战争轨迹. 知乎專欄. [201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8). (簡體中文)
  9. ^ World in Conflic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GameReplays.org. 2007-07-20 [2007-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9). (英文)
  10. ^ World in Conflic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GameReplays.org. 2007-07-20 [2007-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9). (英文)
  11. ^ 世界冲突评测 World in Conflict Review -- eNet游戏先锋. games.enet.com.cn. [2018-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7). 
  12. ^ World in Conflict — StrategyWiki, the video game walkthrough and strategy guide wiki. strategywiki.org. [201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8) (英語). (英文)
  13. ^ Massgate.net :: Propaganda. [2008-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4). (英文)
  14. ^ Erik Brudvig. World in Conflict Console Hopes Snuffed. IGN. 2007-06-13 [2009-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8). (英文)
  15. ^ Roles. WICapedia. [201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8) (英語). 
  16. ^ World in Conflict. GameSpot. [201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8) (美國英語). 
  17. ^ Infantry Tips - GameReplays.org. www.gamereplays.org. [201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8) (英語). 
  18. ^ 《冲突世界之苏联进攻》美军兵种属性和相应操作_游戏秘籍_单机游戏0_新浪游戏_新浪网. games.sina.com.cn. [201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8). 
  19. ^ Support. WICapedia. [201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8) (英語). 
  20. ^ Air. WICapedia. [201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8) (英語). 
  21. ^ Playing in Local Multiplayer. [2018-11-08] (英國英語). 
  22. ^ ubisoftinc/massgate. GitHub. [201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3) (英語). 
  23. ^ Massgate.org :: World in Conflict Online Multiplayer. www.massgate.org. [201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30). 
  24. ^ 育碧开源“冲突世界”的在线后端服务器 Massgate - 开源中国. www.oschina.net.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25. ^ 育碧圣诞送福利 公开《冲突世界》多人模式源代码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www.gamersky.com.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26. ^ World In Conflict: Details On World In Conflict Console Version. kotaku.com. [2009-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5). 
  27. ^ UBISOFT ANNOUNCES WORLD IN CONFLICT: SOVIET ASSAULT FOR THE PC. Massive. 2009-01-22 [2009-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3). /
  28. ^ Activision Drops Several Vivendi Games. IGN. 2008-07-29 [2009-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4). 
  29. ^ WiC Expansion "Soviet Assault" Revelead. [2009-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5). 
  30. ^ Jason Ocampo. Massive Sell Off. IGN. 2008-08-06 [2009-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4). 
  31. ^ Ubisoft Free Event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4). 
  32. ^ WIC: Modern Warfare Mod for World in Conflict. Mod DB. [201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1) (英語). 
  33. ^ Whitehead, Dan. World in Conflict review. Eurogamer. 2007-09-18 [2007-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6). 
  34. ^ Biessener, Adam. World in Conflict review. Game Informer. [200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35. ^ 35.0 35.1 Ocampo, Jason. World in Conflict review. GameSpot. 2007-09-18 [2007-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4). 
  36. ^ 36.0 36.1 Adams, Dan. World in Conflict review. IGN. 2007-09-07 [2007-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37. ^ Gillen, Kieron. World in Conflict review. PC Gamer UK. 2007-09-27 [200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4). 
  38. ^ 38.0 38.1 Wallace, Suzy. World in Conflict review. PC Zone. 2007-09-13 [200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9). 
  39. ^ 39.0 39.1 Overview over World in Conflict reviews. Gamerankings. [2007-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9). 
  40. ^ Overview over World in Conflict reviews. Metacritic. [2007-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9). 
  41. ^ Neigher, Eric. World In Conflict: Shall We Play A Game?. Games for Windows: The Official Magazine (Ziff Davis Media). October 2007, (11): 65. 
  42. ^ Sierra press release. Sierra online. [2008-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0). 
  43. ^ IGN's Overall Best of E3 2007 Awards. IGN. 2007-07-20 [200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4). 
  44. ^ PC Best of E3 2007 Awards. IGN. 2007-07-20 [200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2). 
  45. ^ E3 07 Editors' Choice Awards. Gamespot. [200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4). 
  46. ^ Best of E3 2007 Awards - Best Strategy Game. GameTrailers. 2007-07-18 [200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5). 
  47. ^ 2007 Game Critics Awards. Game Critics Awards. 2007-07-31 [200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2). 
  48. ^ 2007 CPL World Tour: Tour Games. Cyberathlete Professional League. [2007-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