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比雪夫環形山

月球撞击坑

切比雪夫環形山(Chebyshev)是位於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9.2-38.5億年前的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俄羅斯數學家帕夫努季·利沃維奇·切比雪夫(1821年-1894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切比雪夫環形山
緯度34.01°S
經度132.88°W
直徑179.05公里
深度3.028公里
余經日出時136°
命名來源帕夫努季·利沃維奇·切比雪夫
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的斜視圖
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的另一幅高解析度斜視圖

描述

該隕坑位於東方海西南,南面毗鄰布豐環形山,東南偏東側切入了略小的朗繆爾環形山,並通過朗繆爾環形山布勞威爾環形山一起構成一串大鏈坑[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34°01′S 132°53′W / 34.01°S 132.88°W / -34.01; -132.88,直徑179.05公里[3],深度約3.028公里[1]

切比雪夫環形山的坑壁已被侵蝕,外觀輪廓有些不規則,但大部分邊緣仍可看出。它的東南坑底堆積了朗繆爾環形山的外側壘,使該側地表較為崎嶇,沿西側坑壁覆蓋了數座撞擊坑,其中最醒目的是坑壁峻峭,輪廓略鼓的衛星坑切比雪夫 U;北側坑壁穿切有一道長約30-40公里,向外延伸的V字型寬槽;沿東北壁也分布有一些較小的隕坑,南側壁部分則顯得較為破碎雜亂。切比雪夫環形山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870米[1],內部容積約8081立方千米[1]。坑內地貌結構多樣,平坦與崎嶇交雜。從西側內壁延伸出一串鏈狀鑿坑幾乎直抵坑底中心,東北部絮狀般分布有數條淺細的裂隙,而南部區坐落了碗狀的衛星坑切比雪夫 N,除西南側略微外鼓外,它的外觀幾乎接近正圓;而靠近西南偏西內壁則覆蓋有另一座外觀不太規則的隕石坑。

該隕坑的外觀結構可能受到了來自東北方東方海盆地形成時所拋射噴出物的撞擊影響。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切比雪夫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切比雪夫 月面坐標 直徑, 公里
C 30°17′S 127°31′W / 30.29°S 127.51°W / -30.29; -127.51 (Chebyshev C) 26.86
N 37°45′S 134°40′W / 37.75°S 134.67°W / -37.75; -134.67 (Chebyshev N) 24.43
U 33°17′S 137°06′W / 33.29°S 137.10°W / -33.29; -137.10 (Chebyshev U) 35.68
V 33°32′S 133°59′W / 33.53°S 133.99°W / -33.53; -133.99 (Chebyshev V) 23.74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Chebyshev on the map LAC-122. (PDF). [2017-04-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2-20). 
  3.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7-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1).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