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黻
劉黻(1483年—1562年),字伯繡,號岳亭,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
劉黻 | |
---|---|
大明廣東道監察御史 | |
籍貫 | 湖廣衡州府衡陽縣 |
字號 | 字伯繡,號岳亭 |
出生 | 成化十九年(1483年)八月二十四日 |
逝世 |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
配偶 | 娶王氏 |
出身 | |
|
生平
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湖廣鄉試第二十三名舉人,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會試第二百六十六名,三甲第八十八名進士[1][2]。戶部觀政,授行人司行人,勸諫明武宗南巡,受廷杖,改南京國子監學正。
明世宗即位後,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授廣東道監察御史[3],巡按四川,修蒲江鶴山南軒書院,威望凜然,後丁父憂歸,不久以繼母病疏請終養,不再出仕,杜門卻掃,朝夕誦法,尤精於易,四十一年(1562年)卒,衡州府知府金立愛率諸生迎主祀於鄉賢[4]。
著作
著有《易經卦變》、《兩州奏議》、《童訓》等。
家族
曾祖劉興榮;祖父劉澄;父劉松,典史。母李氏;繼母汪氏。具慶下。兄劉冕[5]。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 ^ (明)張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
- ^ 魯小俊,江俊偉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 ^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之十一》:嘉靖元年二月丁酉 以兩京御史員缺,選行人劉黻於廣東道,郭登庸陝西道,楊鏊貴州道,秦武河南道,推官王官浙江道,知縣雷應龍浙江道,王正宗福建道,李東、胡效才雲南道,涂相貴州道,盧問之四川道,進士儲良材、景仲光、張偉江西道,張珩陝西道,趙兌雲南道,王道、倪宗岳山西道,初杲、張恂四川道,行人朱洸南京福建道,知縣曹鎡廣東道,林若周陝西道,進士孫燦浙江道,吳瀚、舒林山西道,孟易四川道,詹寬、田麟雲南道,王世爵貴州道,俱試御史。
- ^ 《衡陽縣誌》:劉黻字伯繡,號岳亭,正德癸酉舉人,丁丑進士。授行人,武宗南巡,上疏切諫,上怒,令與同諫者跪闕下待訊,五日受杖八十,改南京國子監學正。世宗繼統,詔復官,疏陳二事:一曰申明詔令、一曰推廣聖心,大要與詔條所頒舉之必盡行之必終,又推敬天之心以畏天,推敬祖之心以法祖,推慎學之心以緝熙聖學,詞甚剴切。尋授廣東道監察御史,復疏申明詔令,求行直言。嘉靖四年三月,又上言曰:近大禮已成,詔示中外,人心悅服,天下想望治平。夫何在廷之臣不能共成化理,一有論列,輒以朋黨形之章奏。臣以為此前代頹衰之風,不可啓其端於治平之世也。如吏部尚書楊旦、侍郎汪偉,俱先朝舊臣,不聞有過,而給事胡洸一旦摭拾,指為朋邪,擊之使去,此不可解也。近日議禮之臣各執己見,賴陛下明斷,群情翕然。席書言事欲有紛更,屢蒙聖諭,諒必知檢陳洸事,有案牘蒙令退避聽覈,公道自明。方獻夫乞歸家,特旨諭以安靜,聖心於此,已洞見群下之情矣。然常人之情不懲,不知所警,望天語戒飭,務使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百僚師師以成嘉靖之治,可也。臣又聞陸贄曰:諫者多表我之能受,諫者直示我之能賢,諫者狂誣顯我之能好,諫者漏洩見我之能容,然則法祖親賢,聽言納諫,此人君之體也,願察忠邪之分,明理亂之原。舊章成憲,不宜妄更;老臣耆舊,不宜疏遠。楊旦、汪偉察其無過,悉召還之,以言得罪及議禮謫戍之臣,量移內地,復其原職;死事者矜恤其家,以示大造之仁。不報。時中官崔文倚修水門,索夫錢十八萬,劾之,有旨:杖撥置者,崔文不問。黻再言非祖宗立法意,乞斥之以防人心,維國度。皇親陳萬言奏請新宅房地,比部葉寬等執奏下獄,黻極言以椒房故械繫部臣,失德甚大,萬言雖貴戚,亦臣子耳,安忍陷君父於有過之地,乞割私恩,以保全外戚,毋隳大業。疏入,寬等得釋,自是貴戚斂跡。及按蜀,裁藩府穀價,革鎮守私茶,都司張京侵牟軍仗,抵罪不少貸。修鶴山南軒書院,復眉山蘇氏侵田,表名宦祠,作彰牧碑,以勸來者。威望凜然,以外艱歸,喪葬一循古禮,屏浮屠氏。未幾,以繼母病,疏請終養,遂不復出。杜門卻掃,經年不措趾城市,所居畢門蓬室,惟古書數十卷,朝夕誦法,尤精於易,問奇者恆履滿戶外,黻欣然受之,與談竟日不倦。自奉清約,不啻寒士,款客不過二簋,入其室清風襲人,使人名利之心俱盡。當世如湛若水、鄒守益諸名流咸高之,年八十終,太守金立愛即率諸生迎主祀於鄉賢,書其門曰「德存鄰社」。
- ^ 龔延明主編.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正德十二年丁丑科進士登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