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蚋子
加蚋仔,康熙時期稱做加臘仔庄,現在的日常用法為加蚋仔,又稱加蚋、𧊀蚋。臺北市老地名,範圍在今萬華區之南半部、中正區西端忠勤里西部(南機場夜市一帶),北至西藏路,東至惠安街及中華路二段441巷與596巷,南邊及西邊則以新店溪為界。[1]
早年此地位於新店溪、大漢溪的交會處,在無堤防的年代易積水成沼澤,而加蚋仔的稱呼,可能是凱達格蘭語所略稱的 gara 譯音字,其意為沼澤地。[2][3]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
---|---|
漢字 | 加蚋仔 |
台語白話字 | Ka-la̍h-á |
台語羅馬字 | Ka-la̍h-á |
原住民語 | gara |
歷史
大臺北古地圖,1654年前後,漢人入墾以前,加蚋仔地區原為平埔族群凱達格蘭族雷里社(荷語:Rivrijcd)的活動範圍。[4] 漢人開墾後,雷里社南遷至新店溪對岸,與秀朗社合併為雷朗社[5]。明鄭時期,現台北地區仍為原住民平埔族群的生活範圍,漢人尚未進入開入墾,亦無行政區的設立。
康熙年起,台北地區改隸臺灣府諸羅縣。在康熙48年的公告中,官方將臺北盆地稱作「大嘉臘保」,是該名稱首次出現在地圖上。[3]乾隆5年(1740年),屬淡水海防廳下轄二保之淡水保大佳臘庄。[6]乾隆7年(1742年),番社給墾字記載有「土名加臘仔」。[7][8]
嘉慶年間,屬淡水廳擺接堡加蚋仔庄。[9]光緒五年(1879年),屬臺北府淡水縣擺接堡加蚋仔庄。1895年,日治初期,臺北府改設臺北縣,由台北縣直轄,屬台北縣擺接堡加蚋仔庄。1901年,臺北縣改設臺北廳,仍由台北廳直轄屬台北廳擺接堡加蚋仔庄。
1906年,地方制度改革,廳下設支廳,支廳下設區,改屬台北廳古亭村區擺接堡加蚋仔庄。1920年,市制實行,屬臺北市加蚋子。 [10]1922年,日人廢除原舊街庄名稱,改用日本式町名拆,加蚋子拆分為東園町、西園町、馬場町,加蚋子地名走入歷史。1945年,戰後前東園町、西園町與下崁合併為雙園區;馬場町則屬古亭區。1990年,臺北市政府重新調整行政區,雙園區大部分區域及古亭區馬場町西部劃入萬華區。[10]2017年5月,地方居民與青年團體連署爭取LG04站命名為加蚋站。[11]7月,臺北捷運 萬大樹林線 將經過本區的LG04車站命名為加蚋站。
地區發展
- 在漢人入墾以前,此地區為原住民凱達格蘭族雷里社 (Revrijcq)的活動範圍。
- 康熙48年(1709年),諸羅知縣宋永清發給陳賴章的墾照中記載,墾戶陳賴章於北台灣的開墾範圍包含雷里地區,此地進而開始有閩南移民的開墾。[12]
- 約同時期,由來至於福建泉州府同安之楊姓渡海來臺,選擇了臨近平埔族雷里社的沼澤地區行開墾定居。
- 乾隆中期以後,楊姓大量抵臺於此務農或製糖,由於楊姓人口於此地占有多數,因此有「加蚋仔楊」的說法 。[8]
- 光緒年間,加蚋仔逐漸發展為七庄頭。然中崙仔於日治時期成為河道的一部分,昭和二十年(1945)的戶籍資料中已無人居住,加蚋仔遂以六庄頭稱。[10]
- 堀仔頭,號稱加蚋仔第一庄,堀為台語計算窪地與埤塘之單位,此地以前有一大埤塘,現已填平起厝。
- 港仔尾,地處在新店溪畔,堀仔頭末端,故名為港仔尾。也有一說北側西藏路以前為一小河道,稱作「無尾港」,而港仔尾在其末端,顧得其名。
- 八張犁,加蚋仔東側,範圍極廣,指約八張犁所耕之土地面積故得名。
- 後庄仔,因地處加蚋仔庄後方,故取名為後庄仔。
- 下庄仔,地處加蚋仔最南面下方處,也有一說為地勢較低之處。
- 客仔厝:因該庄頭昔日有渡船口可至新店溪對岸,來往旅客會在此住一宿,因此稱為客仔厝。但台灣有此地名之地方,皆與客家人有關,因此有一說為早期客家人在台北盆地的活動的痕跡。
- 中崙仔:位於新店溪河道旁所圍之曲流疤內,日治時期新店溪河道變遷,成為河道的一部分,日治末期已成為居民種菜之地,無人居住。
- 加蚋仔土質鬆浮肥沃,早期移民多從事甘蔗、花卉、蔬菜、薯瓜類生產,供應艋舺、大龍峒、古亭等鄰近聚落。而薰茶用的茉莉花、黃枝花則交艋舺或大稻埕的茶行。花價高昂,使當地農民獲利頗豐。1930年代,因戰使茉莉花滯銷,又因土質變化,居民改種麻竹筍;也由於地下水質甘美,適合孵豆芽。因此俗稱加蚋仔有三寶,分別是:茉莉、麻竹筍、豆芽菜。[2]
歷史建築
祭祀
時間(農曆) | 名目 | 神明 | 範圍 |
---|---|---|---|
二月十三 | 楊相公生日[14] | 楊相公(忠惠聖侯、馬聖侯) | 堀仔頭、客仔厝之楊姓家族 |
三月十二 | 年例 | 保儀大夫(尪公)、干豆媽、保生大帝、霞海城隍、飛天大聖、當年輪值角頭土地公 | 加蚋仔庄全境 |
九月初一 | 飛天大聖生日 | 飛天大聖 | 加蚋仔庄全境 |
十月十四 | 朱府王爺生日 | 朱府王爺 | 客仔厝之楊姓家族 |
十一月初五 | 楊令公祖生日 | 楊令公 | 堀仔頭、客仔厝之楊姓家族 |
- 雖然許多文字紀錄稱呼加蚋仔六個角頭為「六庄頭」,但地方實際上使用的稱呼是「五角頭」,因客仔厝因規模較小,又與堀仔頭一樣以楊姓居多,合為一個角頭。每年農曆三月十二「年例」迎尪公祭典,輪值即按五角頭順序。近幾年的紀錄為:2017港仔尾、2018後庄仔、2019八張犁與客仔厝、2020下庄仔、2021堀仔頭。原本慣例是由各角頭里長輪值,由於地方居民角頭觀念薄弱,無力舉辦年例,2023開始由加蚋境內各廟宇主辦。
參考文獻
- ^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1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
日治行政區_街庄(1900年代)
- ^ 2.0 2.1 陳杏枝,《加蚋地區的宮廟神壇─兼論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的關係》,淡江大學通識核心課程組
- ^ 3.0 3.1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1:空間篇. 遠足文化. 2023: 86–95. ISBN 9789865082635.
- ^ 翁佳音 大臺北古地圖考釋
- ^ 加蚋仔庄. 地名資訊服務網.
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雷裡社(Rujryck Rieuwrijck)社址。康熙年間楊姓閩人入墾於此,聚族而居,形成六個村莊(八張犁、後厝仔、下庄仔、港仔尾、堀仔頭、客仔厝),俗稱「六庄頭」。多沙質土,土壤鬆浮,移民多從事甘蔗、花卉、蔬菜、薯瓜類生產,供應艋舺、大龍峒、古亭等都市聚落。尤多植甘蔗、薰茶香料茉莉花、秀英及染料、梔子等,工業用作物為著,其中楊埤所開設糖廍,對地方繁榮貢獻至鉅。雷裏社的平埔族,因加蚋仔庄的興起,南遷至相距四公里的新店溪南方,與穵仔社(即秀朗社)合併形成雷朗社。
[失效連結] - ^ 劉良璧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 ^ 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
- ^ 8.0 8.1 萬華區區誌 (PDF). [2021-05-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5-21).
- ^ 臺北市志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91-11
- ^ 10.0 10.1 10.2 《臺北市沿革 1901-2010》,地圖會說話網站. [201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 ^ 捷運站命名超有哏 從穿越劇打到花的戰爭 ,聯合新聞網. [2021-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1).
- ^ 國家文化資料庫. [2021-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 ^ 楊氏古厝及古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楊祖廟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