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水庫

北京市昌平區的水庫

40°14′59″N 116°16′11″E / 40.249806°N 116.269659°E / 40.249806; 116.269659

十三陵水庫
十三陵水庫大壩和背後的水庫(2019年10月)
國家 中國
位置北京市昌平區
現狀使用中
始建1958年1月
啟用1958年4月
水壩和溢洪道
水壩類型黏土斜牆壩
橫跨東沙河
高度29公尺(95英尺)
長度627公尺(2,057英尺)
壩頂寬度7.5m
溢洪道右岸溢洪道
溢洪量1151m3/s
水庫
形成十三陵水庫
總容量6000萬m3[1]
集水面積223km2

十三陵水庫是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明十三陵東南的水庫。功能是防洪、保障抽水蓄能發電。為北京地區的旅遊景點,有北京九龍遊樂園。2008年奧運會後,庫區內不再對外開放,遊樂園處於停業狀態。由毛澤東題名。

技術概況

控制溫榆河支流東沙河的流域面積的84%。上游有德勝口溝、碓石口溝、上下口溝、老君堂溝4條天然河道於十三陵七孔橋匯合後入庫。多年平均降雨量556mm,蒸發量1230mm,徑流量2900m3

大壩東起蟒山,西依汗包山,總長627米,高29米,底寬179米,頂寬7.5米,壩頂高程103m,防浪牆頂高程104m。總蓄水量為8100萬立方米(現為7310m3)。

防洪標準100年一遇洪水設計,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汛限水位93.0米。設計洪水位98.04m,校核洪水位101.89m。死水位85.0m,死庫容778m3。調洪庫容4300萬m3。壩下東沙河道長14km,防護標準50年一遇,設計流量290-358m3/s,相應水庫50年一遇洪水控泄280m3/s。為不淹沒下游雨水管,需要控泄流量100m3/s。

近幾十年由於上游無來水,靠調水補水,水位維持在85-87.5m。

歷史

 
十三陵水庫紀念碑

195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今冬明春大規模地開展興修農田水利和積肥運動的決定》,要求根據農田水利條件,切實貫徹執行小型為主,中型為輔,在必要和可能的條件下興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設方針;要根據各地不同條件和現有經驗,做好水利建設規劃;要加強領導,黨政負責同志親自動手等。全國範圍內很快形成群眾性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院提出十三陵水庫設計方案。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准了修建方案。1958年1月12日,成立「十三陵水庫修建總指揮部」。總指揮由北京軍區副參謀長羅文坊少將擔任,北京市農委書記趙凡擔任政委,總工程師紀常倫。通過發動公眾用義務勞動的方式建設。

1月21日,國務院副秘書長齊燕銘指示國管局負責牽頭承辦中央國家機關以義務勞動的方式支援十三陵水庫建設。國管局組織了一個臨時機構—國家機關義務勞動辦公室(簡稱「勞動辦」),交際處副處長任民擔任勞動辦負責人,張培義為聯絡員,司機趙根繁,配備了一台吉普車。為了儘快保證中央國家機關各部委的義務勞動隊伍進駐工地,齊燕銘副秘書長在中南海召開了各部、委、辦主要負責人會議,動員部署,並按照勞動辦提供的報表下達任務、提出要求。義務勞動者原則規定為兩星期一輪換,每批出勤人數需提前報勞動辦備案,伙食標準定為每人每天0.5元,糧食用量定期上報後由勞動辦負責核准報審。中央國家機關勞動隊伍按系統分別組建了13個大隊、75個中隊、329個小隊,一些局、處級領導擔任了大隊長或中隊長常駐工地,直到工程徹底完工才撤離。

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庫修建工程破土動工。2月3日,國務院勞動辦三人與率先開進工地的是水利部機關300餘名義務勞動的幹部職工。最初,參加建設的人員有昌平民工8000餘人和義務勞動大軍約2000人,共1萬餘人,自帶行李、糧食和炊具。水庫周邊已被民工的工棚、部隊的帳篷圍滿。3月5日,經十三陵水庫工程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為了便於統一指揮,由中央國家機關、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和北京市黨政機關共同組成十三陵水庫建設機關指揮部(簡稱「機關指揮部」),具體負責三方施工隊伍的組織、協調和工程事項。機關指揮部由國管局勞動辦改編組建,任民為負責人,北京市公安局的張瑞祥任副指揮。幾天後,又調來了青年報社的柴樹珠(女,主要負責新聞報道工作)、人民日報社的蘆順義(主要負責安全生產工作)和國管局的霍寶凱(主要負責與總指揮部、各部委大隊的協調聯繫工作)。張培義仍負責後勤保障和對外聯絡事宜。

正逢天寒地凍,又缺乏施工經驗,加之施工機械少、單憑人工挑土上壩工效不高,雖然幹部、民工勞動熱情高漲,但施工進度緩慢。1958年3月29日下午,周恩來到十三陵水庫工地視察,聽取關於工程進展情況的匯報,並向指揮部負責同志轉告毛澤東的話:改良工具是技術革命的萌芽,推薦安徽用車子推土上壩的辦法,比肩挑好。為趕在汛期到來之前完成築壩任務,北京市委決定發動全市工、農、兵、學、商各方面力量參加義務勞動,共建十三陵水庫。此後參加水庫施工勞動的人數日漸增多,4月以後,平均每天有10萬人參加義務勞動[1]

4月中旬,天氣漸暖,十三陵水庫工程進入決戰階段。為了搶在雨季到來之前完成大壩合龍蓄洪的任務,搶時間,加班加點地晝夜施工。勞動者們用的只是簡單的鍬、鎬、釺、竹簍、土筐和扁擔這些簡陋的工具,每天要向大壩運土近5萬立方米。

1958年5月25日,中共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5月25日下午15點,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與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候補書記和中央委員、候補委員, 坐了滿滿六輛大客車抵達十三陵參加水庫建設體力勞動。首先在工程負責人楊成武、趙凡、羅文坊等的導引下,首先來到指揮部木板工棚里聽取總工程師紀常倫介紹水庫建設的工程方案及進度情況,觀看十三陵水庫模型沙盤。毛澤東親筆題寫了「十三陵水庫」五個大字。[2]劉少奇題詞「勞動萬歲」;周恩來題詞「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朱德題詞「移山造海,眾志成城」。毛澤東登上工地東北頭的墩台,問工程負責人:能不能保證在洪水到來以前修成?聽到回答說「一定能如期完工」,毛澤東高興地點頭。走下高坡,毛澤東來到一座帳篷里,在一個土筐上坐下。工地幹事王慧蘭看到毛澤東滿臉是汗,趕緊遞過去一塊涼毛巾。毛澤東邊擦汗邊問她多大了,叫什麼名字。聽她說叫王慧蘭,毛澤東就問她是不是「九蘭組」的。她說不是,毛澤東笑著說:你去就是「十蘭子」了。下午17點35分,天氣悶熱,全體中央委員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參加水庫大壩的體力勞動。毛澤東揮鍬把土裝進筐里。劉少奇參加了砸夯,周恩來與群眾一起傳土筐後來拉車運土,朱德挑擔。來水庫工地參加勞動的還有董必武、彭德懷、賀龍、李先念、烏蘭夫、薄一波、吳玉章徐特立謝覺哉等。當日上壩土方量達到5.1萬立方米,創下施工以來的日最高紀錄。[3]

1958年6月11日,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向周恩來總理報告:毛主席要求組織政府部門的部長們去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一周的勞動。周恩來立即進行了部署,機關指揮部得到消息後也馬上著手準備:一方面為即將到來的部長們準備了300餘把鐵鍬,100餘副扁擔土筐;另一方面,派人去昌平縣城東北的工程兵技術學校為周恩來總理及部長們安排食宿。1958年6月12日,周恩來寫報告給毛澤東: 「昨晚尚昆轉達主席關於組織政府部長們去十三陵工地參加一周勞動的指示,今天已在進行布置。」6月15日,周恩來率領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領導及部分司、局負責人共500人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勞動,稱機關第四支隊,其中有部長6人,副部長、副主任64人,部長助理50人,司局長174人,中直機關領導39人。6月15日下午15點左右,周恩來、羅瑞卿帶領機關第四支隊,頂著烈日,從昌平縣城的工程兵技術學校步行六里多地,來到大壩前的機關指揮部門口。總指揮羅文坊部署下達勞動任務。當天下午18點,周恩來和第四支隊一起在工地上吃乾糧、鹹菜,喝菜湯,吃完繼續參加勞動到深夜23點,才披星戴月走回昌平駐地工程兵技術學校休息。6月15日晚,周恩來寫信報告毛澤東,說今天政府高級幹部已經前往十三陵工地開始一周勞動。他今天隨同前往勞動一天,夜間回來,準備政治局會議後再去。6月22日、23日,周恩來又到十三陵工地參加勞動,其間住在昌平東關工程兵技術學校一間十餘平方米平房裡。和大家一樣,每天勞動8個小時。駐地到水庫工地還有8里路。每天上工的笛聲響起,總理帶頭參加勞動的國務院司局級以上幹部同工地的普通勞動者一道排隊扛旗徒步去工地。[3]

隨著中央領導參加十三陵水庫義務勞動消息傳出,北京乃至全國社會各界很多人未經安排就自備工具去工地參加勞動。幾乎所有在京的文藝團體都到過工地,邊勞動邊演出。工地勞動是三班倒,一天24小時,幾乎什麼時間都有文藝演出。

從1958年1月21日開工到6月30日竣工,有40萬人到工地勞動,其中解放軍官兵11.5萬人,國家機關幹部8.6萬人,昌平和其他區縣農民2.2萬人,中等以上學校師生10.1萬人,商業工作者1.4萬人,技術工人2400餘人和在京的各國駐華外交使節、國際友人及其他人員5萬餘人。共做了870多萬個工日。從2月3日到6月30日,近五個月的時間裡,由358個單位、8.7萬餘人組成的中央國家機關義務勞動大軍,承擔了十三陵水庫工地建設的50餘項施工任務,包括修建大壩兩側的護坡、漏水壩、壩頂公路、環湖公路等主體工程和清除草皮、修整道路、採料備料、裝運土石等輔助工程。建成後,水庫建設總指揮部給機關義務勞動大軍頒發了6個「先進大隊」榮譽稱號,24個中隊和329個小隊「先進集體」的獎狀。

十三陵水庫的全部造價只有400餘萬元,主要用於拆遷安置五個村的農民及修水庫的用料、用電、用油和工具採購等。人工費用由參加義務勞動的各單位在所屬系統自行列支報銷。

1964年6月16日,毛澤東、劉少奇、董必武、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十三陵水庫觀看了北京軍區濟南軍區的軍事匯報表演後,毛澤東在北京體育學院的40名師生陪護下在水庫游泳50分鐘。

1983年至1986年分兩期建設引延慶縣白河堡水庫補水工程。補水渠長66km,年最大補水量3000萬m3。分為三段:

  1. . 白河堡水庫引水渠首至白河堡灌區南幹渠八家村分水閘,全長35km,設計流量10-14m3/s;
  2. . 白河堡灌區南幹渠八家村分水閘至德勝口水庫(設計庫容70萬m3,控制流域面積48.9km2),長24.5km,其中德勝口溝長18km,引水隧道長6.5km。設計流量4.3m3/s
  3. . 德勝口水庫至十三陵七孔橋,長6.5km

1990年至1992年建成十三陵抽水蓄能電廠,以水庫為下池,上池正常運行水位566m,庫容445萬m3,要求水庫水位不低於85.0m。1995年投產發電。擔負著京津唐電網調峰、填谷、調頻、調相、應急事故備用電源、首都電網黑啟動等任務。

1992年建設庫尾防滲牆插入不透水黏土層,切斷了向大宮門古河道的滲漏。防滲牆中心線長1300m,位於壩體上游2.8km,設計控制水位90.0m,在地上修築了3.0-3.5m的小堤,形成的庫容1964萬m3。並修建了七孔橋至防滲牆下游的引水暗涵,長1200m,保證上游徑流能順利入庫。

2003年4月實施了壩體與上下游壩坡的除險加固工程。2005年6月通過了驗收。

2004年建設了沙河應急補水功能,通過兩級泵站0.5m3/s揚水至十三陵水庫。2005年為確保密雲水庫,白河堡水庫不再向十三陵水庫調水。

十三陵水庫於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為三項鐵人專項比賽地點。當中會搭建臨時座位10000個。

2012年北京721暴雨,24小時流域平均380mm降雨超百年一遇,入庫洪峰流量1757m3/s超五十年一遇,洪量2539m3,控泄100m3/s,水位從87.5m升到94m

流行文化

1958年以建設十三陵水庫為題材的電影「十三陵水庫暢想曲」推出,其中後段講在水庫建成20年後(大約是1978年),當年參與水庫建設的人重回水庫,發現有各種新奇科技,包括有類似智慧型手機手提電腦等,這令該電影成為科技預言。

參考文獻

  1. ^ 1.0 1.1 十三陵水库的修建. 北京市水務局. 2016-10-27 [2019-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7) (中文(簡體)). 
  2. ^ 馮客《毛澤東的大饑荒》(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公司,2012),頁58-59。
  3. ^ 3.0 3.1 史义军 徐连英:“1958年中央领导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纪事”,《党的文献》2008年第05期 . [2020-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4).